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实用9篇)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1篇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江南春》反映了*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2篇

9.D(会:适逢,恰逢)

10.D(①句是谭忠在魏镇了解到的情况;②句是假设的结果;⑥句是陈述已有的事实)

11.B(“从全国各地征调**”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12.(1)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诚”、“为之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遗”、“以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3)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其”、“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樊川文集》共二十卷,含作品四百五十多篇,诗歌一百七十八首。杜牧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辞赋、政论都有造诣。他有比较进步的文学见解,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强调文以致用,语言形式只为内容服务。他还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杜牧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古诗受杜甫影响,多为社会**题材,格调豪健跌宕,寓风骨于流利之中。《感怀诗》、《郡斋独酌》等,叙述了唐代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战祸连年、民穷国困的情况,抒发了安邦建国、造福人民的**抱负,也包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此外,《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也是名篇。杜牧的今体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运用比兴手法,把北方边地人民比作惊弓的哀鸿,并对他们在异族侵略下颠沛流离的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哀婉而有余味。《洛阳长句》以豪放的气调,抒发自己旷达的胸怀,同时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忧伤心态。杜牧的一些写景 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大多托景见情,以质朴的语言、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而像《赤壁》、《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官绝句》之类的咏史绝句,则笔法含蓄,讽刺深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来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叙议结合,警拔精悍。杜牧也写过一些放浪、颓唐的诗作,如《遣怀》、《赠别》、《叹花》等,无疑是诗中的糟粕。

杜牧的文章,以政论著称,“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在晚唐也自成一家。他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有感于时政而发,表达了他论政、用兵、固边、削藩各方面的**主张,是散文中的重要作品。尤其是《罪言》,纵论天下大势,主张削*藩镇,加强**。文章议论犀利,见解深刻,在当时很有影响,被宋祁的《新唐书·杜牧传》全盘收录,欧阳修自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在晚唐四六骈文通行的情况下,杜牧写文章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精炼晓畅,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著名的《阿房宫赋》则骈散兼用,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创“散赋”新体,突破了唐初以来,赋体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的赋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杜牧的创作,以俊爽豪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好评,在唐代独树一帜。清代洪亮吉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谭忠,唐末**。寿六十四,官至御史大夫。

刘济,刘济(757年-810年),幽州(今**)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任卢龙节度使,忠于朝廷。父亲刘怦,原为卢龙节度使朱滔手下的雄武军使,因忠勇义烈,深受军心,颇得朱滔信任,累官至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卢龙节度副大使、管内营田观察、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使。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贞元**九月,刘怦病死,被朝廷追赠为兵部尚书,军中拥立刘济继位,任卢龙节度使。有该人物文献《刘济传》。

田季安(?-812年),唐朝藩镇节度使、**,前任魏博节度使田绪第三子,节度使田承嗣之孙。娶昭义行军司马元谊之女为妻。衙内兵马使田兴(后改名田弘正),规劝田季安。田季安不听,反而迁怒于田兴,田兴“阳为风痹,灸灼满身”。田季安长期沉溺酒色,患风病,杀戮无度。元和七年(812年)八月,田季安暴死,其子田怀谏年十一岁,大权落入家僮蒋士则手上。众推田兴继任节度使。其他儿子有田怀理、田怀询、田怀让。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5篇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9]少焉:一会儿。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_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_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_凭_,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14]遗世**: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20]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和:应和。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27]愀(qiǎo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3]缪:通_缭_盘绕。

[34]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37]舳舻(zhúlú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酒:斟酒。

[39]横槊(shuò):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舟:小舟。

[43]寄:寓托。

[44]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数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_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7篇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的宋、齐、梁、陈*。

5、四百八十寺:南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8篇

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了赠送给自己。一个人如果到了需要写东西给自己来自我宽慰、排解的地步,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孤苦和悲凉?仅诗题就已经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育自比。萧育也是官做得不大,也是频频去官,“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想来这位萧次君也曾经和年轻的杜牧一样充满了理想。遥想年轻的杜牧,也曾经很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但是后来呢?纵然胸怀天下,如今却连自己的生活也几乎顾全不了,从里到外,透出了彻骨的落魄和悲凉!

自己虽然出身名门,满腹经纶,也曾经雄心万丈,但是却老大无成,时而居官僻壤,时而纵情歌酒,除了流播人口的风流韵事和艳美歌篇,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夸耀。“饰心无彩绘,到骨是风尘”,萧次君如此,昔年的老杜如此,回顾自己的大半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

和杜牧齐名的李商隐有一首《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这首诗借未及成才而成为盘中美餐的竹笋来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愤懑抑郁之情,倒可以和杜牧这首《自贻》相参看。而杜牧这首诗,由人及己,由远及近,将一种个性化的情绪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笔思路委婉细腻、结语振聋发聩,很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遂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不朽。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出自 班固《汉书·苏武传》。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班固倾注心力,刻画了苏武这一不朽的*的形象,通过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突出地再现了苏武作为汉使无理被扣匈奴后,十九年之间始终不为威服,不被利诱,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全文写得清晰明畅,有声有色。文章不是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经过高度取舍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异国十九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鲜明,形象突出。李陵劝降和送别两节,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烘托苏武,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人物的形象、性格活脱脱跃然纸上。正因如此,苏武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二千年来家喻户晓,直至今天仍活跃在各种文学艺术的舞台上。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扩展6)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