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篇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前往陆口镇守,经过吕蒙驻守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此重任,与关羽为邻**,您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的发生呢?”鲁肃轻率地回答:“那时我会采取适当措施的。”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鲁肃于是就***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和谋略竟然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2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3篇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weng you),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楮冠蔽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选自《庄子·杂篇·让王》)
【注释】
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②匡坐:正坐。匡,端正。
③中绀(gàn):内穿红色衣服。中,内里。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
④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华,同“桦”。
⑤慝(tè):**。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4篇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出生时父亲便过世了,而从小与他祖母一起居住。鲁肃家境富庶,性好施予,是时****,鲁肃非但不务家业,反而大散家财,把家里的田产像垃圾一样贱卖出去(「摽」,挥去,弃也。《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已盟,曹子摽劔而去之」,摽剑即弃剑),而将所得的钱财专门用来赈济贫困与结交天下豪杰,乡里之人对鲁肃的义举各个欢喜不尽(今天如果有人在大马路上洒钞票,我想全市的人也会对他欢喜不尽)。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周瑜当时担任居巢*,听闻鲁肃乐善好施,便率领数百人前往拜访,并试著要求一些资助,藉此观察鲁肃的器量。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仓库(「囷」为圆形的仓库),每间各有三千斛米,鲁肃随手一指就把其中一间送给周瑜了。周瑜以此愈发清楚鲁肃果然是非常之人,遂与鲁肃亲近结交,定下了如当年子产与季札一见如故般的友谊(吴公子季札出使郑国初见郑国**子产,两人却像是旧相识一般。可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袁术听闻鲁肃的名声,任命他为东城*。鲁肃见袁术行事毫无纲纪,非可委质之人,於是带领家族的老弱妇孺并率领乡里的游侠少年(就是小**)百馀人南至居巢投靠周瑜。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时,鲁肃也与之同行,随后便在曲阿住了下来。后来适逢祖母亡故,鲁肃遂返回东城安葬祖母。
鲁肃指囷相赠一事,有些**朋友认为这根本是周瑜率众打劫。以事实而论,居巢*周瑜率领数百人浩浩荡荡到_鲁肃家请求一些金钱上的援助,看来确实很像不肖**打秋风。不过我们真要明白英雄行事的高妙之处,就必须要用英雄的逻辑来理解英雄。周瑜、鲁肃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一流人物,二人相会,必然一见倾心相知相惜,彼此间血可流、头可断,三千斛米又算什麼呢?用世俗的眼光来瞧周瑜鲁肃,真是把英雄看小了,也把自己的格局看小了。不过我想那些**朋友的原意应该是故意曲解〈鲁肃传〉的文意以反讽时下太多不看重史料为反对而反对的浅俗人士才对。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刘晔(子扬是刘晔的字)与鲁肃交情不错,写了一封信给鲁肃道:「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凭著足下的才干,要在今日闯出一番事业实在太容易了。足下应该赶快将令堂从曲阿请回来,不要再窝在东城那种小地方了。近来郑宝於土地肥沃的巢湖起事,拥众万馀人,庐江之士大多依附於他,更何况我们呢?观郑宝行事可谓占据地利天时,又广招贤士,足下应该随我尽快投奔郑宝,千万不要错失良机。」鲁肃赞同刘晔的意见,因此等祖母的丧事办完后,鲁肃便回到曲阿打算把母亲接往江北投奔郑宝,没想到周瑜已经把自己的母亲请到孙氏的大本营吴郡去住了。鲁肃把刘晔劝自己投奔郑宝的建议告诸周瑜,是时孙策已死,而孙权尚在吴郡统事,周瑜便对鲁肃道:「过去马援曾经回答光武帝:『当今之世,不只是主君寻找能干的臣子,臣子也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干的主君。』现下我主孙权亲贤贵士,纳才举能,更何况我曾听闻先哲的谶纬(先哲秘论就是谶纬。谶纬大多是一种挂名古圣先贤所作记录有关未来的`预言书。东汉末年最有名的一句谶纬就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记载取代刘氏获得天命者必兴於东南之地。我仔细地研究过天下大势,发现这部谶纬所说的就在眼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主孙权必能克成帝业以应天之符验,此时此地正是烈士攀龙附凤展现其才干的时候。我将辅佐孙氏以实践此一天命,还望足下能与我一齐努力,不必在意刘子扬的话呀!」鲁肃於是听从周瑜的意见留在江东,而周瑜则向孙权推荐鲁肃的才能足以参佐时宜,而眼下当务之急应该广求像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5篇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大概*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6篇
《三国志》是由**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之后,被征入洛阳,在**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7篇
原宪居鲁,家庭条件很差,但他安贫乐道,勤奋好学。一日子贡乘肥马、衣轻裘,往见原宪。子贡见原宪衣着贫寒,就问:“嘻!先生何病也?”原宪反唇相讥:“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谓之病。”随即列举了官场上的种种弊病。子贡听了“面有惭色”,无地自容,不辞而返。这个故事说明人穷志不穷,养志忘身,其奈我何?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扩展4)
——原毁原文及翻译
原毁原文及翻译
《原毁》选自《昌黎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以下是“原毁原文及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8篇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去做那符合舜的。听说古代的圣人周公,他的做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周公的,去做那符合周公的。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及得上他的;这些人却说:“及不上舜,及不上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身严格而且全面吗?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论他的今天的表现,而不计较他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恐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得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够了。”岂不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现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责备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简少。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有这优点,这够就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岂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我不止一次地试验过,曾经对大家说:“某人是贤良的人,某人是贤良的人。”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然的话,强横的定会厉声反对,软弱的定会满脸不高兴。我又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贤良的人,某人不是贤良的人。”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同伙;否则,就是和他疏远没有相同利害的;否则就是怕他的人。不这样的话,强横的定会连声赞同,软弱的定会喜形于色。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恶言就接踵而来。唉!读书人生活在当今世界上,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
在位的人想有所作为,听取我的说法记在心中,那国家差不多可以治理好了。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9篇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蓬户不完( ) ②匡坐而弦歌( )
2.子贡见原宪即曰“先生何病”,而原宪却答曰“非病”。子贡所问的“病”和原宪所答的“病”分别指什么?
3.原宪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孔子做鲁国司寇时,他是总管家。孔子死后,隐居于卫,破屋蓬户,衣褐食蔬。从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
答案:
1.①门 ②弹琴唱歌
2.子贡所说的病是指身体上的疾病,而原宪所说的病则是学到了东西不去施行。
3.宁可安贫守道,绝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玷污节操的事。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0篇
(宋)陆游
肃王[1]与沈元用[2]同使[3]虏[4],馆于燕山愍忠寺。暇[5]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6],凡三千余言。元用素[7]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8]其敏,取纸追书[9]之,不能**阙[10]之,凡阙十四字。书毕[14[,肃王视之,即取笔尽[15]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11],略无矜色。元用骇服[12]。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13]也。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1篇
原宪住在鲁国,围着土墙的.屋子,盖着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编成的门四处透亮,折断桑条作门轴,用破瓮的口做成窗子,两间屋子,用褐土涂墙缝,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而原宪却端端正正地坐着弹琴唱歌。子贡坐着大马车,穿着暗***内衣,外罩白色的大褂,气派的马车小巷子都容不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戴着裂开口子的帽子穿着破了后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说:“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吗?”原宪回答:“我听说,没有财物叫做贫,学习了却不能付诸实践叫做病。如今我原宪是贫困,而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退后数步面有羞愧之色。原宪又笑着说:“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_而交朋结友,勤奋学习用以求取别人的夸赞,注重教诲是为了炫耀自己,用仁义作为奸恶勾当的掩护,讲求高车大马的华贵装饰,我原宪是不愿去做的。”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2篇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随即拿起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3篇
公孙仪在鲁国做**,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4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它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终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5篇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现以“黔”为贵州么别称。
则:却。
庞然:巨大么样子。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但。
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但。
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么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但。
他日:有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逃到远处。
且:将要。噬(shì):咬。
益:逐渐。
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但。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荡:碰撞。倚:靠近。冲冒:冲击冒犯。
不胜怒:禁不住发怒。
蹄:名词作动词,踢。
计之:盘算着这件事。
跳踉(liáng):跳跃。(hǎn):同“吼”,怒吼。
乃:才。去:离开。
类:似乎,好像。德:道行。
宏:洪亮。
向:以前,当初。
疑畏:多疑又害怕。
卒:最后,最终。
是:这样。
鲁肃代周瑜原文翻译 第16篇
司马迁《货殖列传》的开篇,即引用老子的至治理想,而且全篇自始至终都被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思想所笼罩。
开篇所引《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是司马迁自己的话:“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这段引文省去了《老子道德经》原文中“小国寡人,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几句,并补入了“至治之极”四个字,由此可见司马迁对《老子》这段话的重视,而紧接着引文而来的就是司马迁自己的观点——“必用此为务”。
在这里,司马迁表面上是引用老子的话,实际上是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他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的这种至治理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司马迁的至治理想堪与孔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相并论,区别在于后者重秩序安排,而前者重自然演进。王充在《论衡命禄》中引用“太史公曰”,进一步概括了司马迁的“天道自然观”思想。太史公曰:“富贵不违贫贱,贫贱不违富贵。”“夫富贵不欲为贫贱,贫贱自至;贫贱不求为富贵,富贵自得也。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