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故事风趣,语言睿智,人物鲜活。本课设计,以情趣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读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节奏韵律;以悟为根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体味这洗练语言中蕴含的情趣,生发出对语言学习的趣味。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教学导入的设计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几句四年级日积月累的古代名言,让生齐读,然后,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从而消解了畏难情绪,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接着,引出本课课题,指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这点布置学生课前查工具书了,所以不难理解,同时也渗透了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用文言形式介绍自己,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接下来的朗读训练做了很好的暖场。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我发现学生朗读文言文文的语感还是欠火候。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学生配乐**读、男女生比赛读的方法,读了好几遍,学生终于把文章读得韵味十足。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孩子们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找到朗读文言文的感觉了,学习兴趣逐渐浓厚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与杨氏子的对话以及关键词“应声答曰”来体会。接着,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种表达的不同,来感受杨氏子应答之委婉。在这个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让学生与语言充分地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方法都是巧妙渗透出来,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受、掌握。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几个问题: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这样学生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接下来的迁移拓展内容及课后作业,及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艺术,并学会积累、运用,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以生为本,有效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要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需要来**教学。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情,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与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深浅,深度不够,孩子们难以理解,深度太过,孩子们收获不大也浪费时间。还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致于部分学生没能大胆积极地发言,所以整体教学节奏显得略微松懈,背诵任务也没能当堂完成。所以,我要让自己在课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课堂**能力和语言表现力,感染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觉得自己在课堂评价语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评价语简明准确,亲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2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南北朝·刘义庆《杨氏之子》
译文
梁国一户姓杨父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父儿子,非常聪明。孔君*来拜见他父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父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父鸟。”
注释
孔君*:孔坦,字君*,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父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父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父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赏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解a>的《世说新语》,轶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马里面九岁的小男孩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马,马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马,孔君*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君*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马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马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解杨氏子解九岁,甚解聪惠。孔君*解诣解其父,父解不在,乃解呼儿出。为解设果,果解有杨梅。孔解指以示儿解曰:“此解是解君马果。”儿解应声答解曰:“未闻解孔雀解是夫子马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文中的“马禽”是说的“马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意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马禽”“未闻孔雀是夫子马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孔君*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马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马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马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马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马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马的鸟,杨梅不是我马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_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无语可答了。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诣:拜访。
2、乃:就,于是。
3、示:给…看。
4、惠:惠同“慧”。
5、夫子:古时候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6、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7、乃:就;于是。
8、闻:听说。
9、为:这里读四声,向,为其之意。
10、设:摆放,摆设。
11、示:给……看。
12、曰:说。
13、未:没有。
14、夫子: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前面有“君”,这里自然是“夫子”。
15、君:你,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杨氏之子》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5篇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4、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激励兴趣;初读寻疑——自主学习;再读释疑——探究合作;细读解析——合理创新;美读品味——领悟鉴赏;熟读成诵——增加积累;课外拓展延伸,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精神。
五、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拓展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具准备:
多**课件。《杨氏之子》PPT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入。
二、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文。
三、自学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四、检查自学生字、词语情况。
五、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逐句理解,感情朗读。
1、逐句理解(出示课件)。
2、感情朗读。
二、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三、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家的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提示:比如,别人请你帮忙,你的确没有时间去帮忙,你是怎么回答的?
四、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一(出示课件)
2、拓展阅读二(出示课件)
五、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6篇
《送杨氏女》原文及赏析
【诗句】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出处】唐・韦应物《送杨氏女》
【意思】女儿今日哟你就要出嫁,大江上荡起逆流的轻舟。
【全诗】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全诗赏析】
开篇四句点明出嫁之事:面对即将远嫁的女儿,身为父亲的诗人甚是哀伤,心中虽不忍分别但却又不能久久挽留,只好要叮嘱几句了。
中间十四句叙写对女儿的殷殷告诫:爱女出嫁虽哀伤也不能阻拦,诗人只好劝戒女儿到夫家尊从礼仪、孝道,勤俭持家。这些话都是常人常说,没甚奇处,却饱含着父亲对女儿的深厚感慨,是父亲牵挂即将出嫁的女儿之情的'自然流露。
结尾六句写晨别嫁女:诗人慨叹,女儿远嫁,不知何时再见面!挥泪送女,面对幼小女儿更是泪流满面了。全诗叙事、告诫、抒情,并无奇言妙语,语句*淡,内容老套,然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一位严父对女儿嫁别的哀伤之情。诗人以**之语道出人人都有而没有人说出的真情,可见诗人手法不凡。
杨氏之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扩展7)
——富人之子文言文原文阅读及翻译赏析优选【1】篇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第7篇
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
尽管如此,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过程还是充满了困难:学生读通课文有困难,读懂文意有困难,感悟孔君*的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对答之巧有困难,能让初次接触的学生望文言文而不却步,从此喜欢文言文则更是难上加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和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我预设以下三维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理解“惠”、“曰”、“禽”三个生字。
2.通过对比学生与教师读的不同处,探究停顿,读通课文,把握大意。
3.通过朗读品悟“未闻”、“应声答曰”等词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4.在迁移运用中感悟古文之韵味,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对文言文最为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并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探究停顿,读懂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鉴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这篇课文又是文言文,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这跟学生的认知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预设教学的难点是:联系上下文,通过品读重点词“未闻”、“应声答曰”等,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拟表演等让学生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生幼小的心灵。
具体怎样实施教学呢?我预设了如下教学流程:
流程一、揭题导入,迁移运用
课前,与学生交流*时曾经接触的常见的古文口语,如“善哉”“吾”“尔”“饭否”等词语的文白翻译,并用这些词语进行简单对话。理解课题后,以古人的说话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柳家之女”、“王家之子”等,然后学习课文。这样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流程二、初读古文,读通课文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一流程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层层深入,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学生**朗读,关注两个多音字“为”、“应”和三个生字“惠、曰、禽”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然后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程度,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通过对比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
4.在此基础上再**练读,齐读等。
这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探究停顿,读懂课文
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板块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反馈交流时以文章朗读时为什么这样停顿,来检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孔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家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通过探究停顿和结合注释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板块立足语言文字,将读懂内容、理解词句、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
1.品读孔君*的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的教学从以下四方面进预设。
①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
此是君家果——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②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③让学生想象孔君*当时的动作、神态来说说这句话。
④齐读孔君*的话。
2.感受杨氏之子对答之巧妙。出示句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这句话的教学分四步走:
①感悟对答之巧。利用对对子的方法,老师说孔君*的话,学生用杨氏子的话来对。如,果——禽。君家——夫子家。君家果——夫子家禽。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杨氏子对答妙在以对方的姓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品读“未闻”之妙。通过朗读比较:孔雀是父子家禽。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这两个句子读出“未闻”隐含的礼貌与委婉,感悟言外之意。
学文至此,师生小结杨氏子的聪慧,引出课文的第一句话,齐读句子。
③感悟反应之快。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
预设1:有礼貌;
预设2:九岁;
预设3:应声答曰:
A.可以换哪些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
B.师生合作演绎对话: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说孔君*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④再齐读文章第一句话。
3.最后,回归整体,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学生**读。指名读。齐读。
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文言文的情趣。
流程五:美读古文,迁移改文,熟读成诵
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台,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1.这样一个聪慧过人的杨氏子,同学想去会会他吗?如姓柳,姓梅的去拜访该怎么说(迁移改文)
2.背诵积累。
A.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
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B.同桌对练,齐吟诵。最后配乐朗读。
流程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
尝试阅读《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地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当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这样,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