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7篇)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⑴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切):英武高大。

⑵桀:同“杰”。

⑶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⑷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⑸适(dí):悦。

⑹杲(gǎo稿):明亮的样子。

⑺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⑻背:屋子北面。

⑼痗(mèi妹):忧思成病。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自身的家庭生活。**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国家给**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这一点是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之情的基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卫风·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 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充满辩证色彩。

诗经伯兮赏析及翻译(扩展4)

——有关诗经关雎原文赏析及翻译

有关诗经关雎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诗经伯兮赏析及翻译(扩展5)

——诗经简兮诗歌赏析

《简兮》,《诗经、邶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是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诗旨趣要眇难测。诗经简兮诗歌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简兮 (审美与寻求知音)

——审美与寻求知音

【原文】

简兮简兮(1), 方将万舞(2)。

日之方中(3), 在前上处(4)。

硕人俣俣(5), 公庭万舞(6)。

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7)。

左手执籥(8), 右手秉翟(9)。

赫如渥赭(10) 公言锡爵(11)。

山有榛(12), 隰有苓(13)。

云谁之思(14), **美人(15)。

彼美人兮, **之人兮。

【注释】

(1)简;鼓声。(2)方将:将要。万舞:一种大规模的舞蹈,分为文舞、武舞两部分。(3)方中:正中。(4)在前上处:在行列前方。(5)硕 人: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俣俣:大而美的样子。(6)公庭:国君朝堂之庭、(7)辔(pei):马缰绳。纽:用丝织成的宽带子(8)籥(yue) 古时一种管乐器的名称。(9)秉:持。翟(di)野鸡尾巴的毛。(10)赫: 红色。渥:厚。赭(Ze):红褐色的土。(11)公:指卫国国君。锡:赐。爵: 古时的酒器。(12)榛:树名,一种落叶乔木,果仁可食。(13)隰(Xi): 低湿的地方。苓:药名。(14)云;语气词.没有实义。(15)**美人:指 舞师。

【译文】

鼓声咚咚擂得响, 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 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 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 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 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 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 正是**那美人。

**美人真英俊, 他是**来的人。

【鉴赏赏析】

一位旁观者,以赞赏的目光欣赏一位舞蹈者的英姿,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从语气来看,显得像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女性对英武的男子汉的赏识,似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

其实,这是一种审美。当人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同对象保持着一种距离,只把对象当作观照的对象之时,他实际上对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功利目的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倘若他一心想到的是占有对象,那么他所持的就已经不是审美的态度了。

审美要求保持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来欣赏;寻求知音则要消除距离,与对象相互交融,寻找共鸣点。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审美可以使人超脱,精神得到净化;知音可以让人感奋,情感得到激发。

在两性关系里,亲密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审美态度和寻求知音的态度。把对方当作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可以使人确信自己的选择和情感投向,充分看到对方的魁力。深入了解对方的特点,理解对方的愿望和要求,让双方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交流,便会加深亲密的程度。

[诗经简兮诗歌赏析]

诗经伯兮赏析及翻译(扩展6)

——诗经蒹葭_蒹葭翻译_蒹葭赏析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诗经伯兮赏析及翻译(扩展7)

——芣苢诗经原文拼音翻译(芣苢原文翻译及赏析)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诗经中有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号之歌,只讲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整首诗只用了四十八个字,就将妇女们结队采摘,在田野中边唱边采,从开始采摘到满载而归,将一幅欢乐的场景表现出来。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采采芣苢fúyǐ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啊采啊采,快点把它采回来;车前子啊采啊采,快点把它摘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车前子啊采啊采,快点把它捡起来;车前子啊采啊采,快点把它摞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车前子啊采啊采,快点把它兜起来;车前子啊采啊采,快点把它兜回家

这首诗呢,全诗只有四十八个字,其中四十二个字是不变的,变得只是采车前子的动作:采,有,掇,捋,祮,襭。这也写出了从无到有,满载而归的样子。最后两个动词袺和襭,虽然在翻译中都是用衣服兜起来,动作可是不一样的,袺呢是手持衣襟兜着,襭呢,是手持衣襟环抱于胸前兜着。清代方玉润说这首诗,*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

邦之桀兮2。

伯也执殳3,

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4?

谁适为容5!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6。

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7?

言树之背8。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9。

真是邦国的英雄。

我的大哥执长殳,

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大哥东行后,

头发散乱像飞蓬。

膏脂哪样还缺少?

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

却出太阳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诗经《国风·卫风·氓》原文注释鉴赏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伯兮》是一首相思诗,但不同于一般的男女相思,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写一位妻子对从军丈夫的相思,其情有骄傲,有忠诚,有孤独,有恐惧,有痛苦。

诗一开篇,我们就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夸赞她的丈夫。“伯兮朅兮,邦之桀兮。”她的丈夫在家里排行老大,长得雄健英武,又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他的丈夫没有退缩,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冲锋在前。妻子以丈夫为荣,这是社会赋予她的价值观。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它首先破坏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将**及其家属推向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零乱得像一蓬杂草。在古代,“女为悦己者容。” 不是没有化妆用品,而是丈夫出征在外,自己化妆打扮又为了取悦谁呢。这位妻子以对女性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了她对异性的封闭和对丈夫的忠贞。“慵于梳妆”后来成为*古代闺怨诗中常见的意象,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幹《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_》)等。

古诗中写相思的诗很多,但思念从军的丈夫与一般的离别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着很深的忧惧。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潘岳在《寡妇赋》里用本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甘愿自己头疼,使自己能够忘忧,从而摆脱孤独与恐惧。期待从军丈夫的归来是她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但日复一日的思念与失望已经使她忧思成疾,不堪重负了。

这是浸透在骨子里的相思,温润如玉,静默如月。一方面,为丈夫报效国家而自豪;另一方面,对爱情忠贞不移,在孤独与忧惧中苦苦地期待。由于本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思想感情、意境及其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⑴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切):英武高大。

⑵桀:同“杰”。

⑶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⑷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⑸适(dí):悦。

⑹杲(gǎo稿):明亮的样子。

⑺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⑻背:屋子北面。

⑼痗(mèi妹):忧思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