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1篇
xxx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xxx,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xxx,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xxx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xxx后。xxx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xxx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2篇
xxx(听了)微微一笑。
“xxx,你怎么样?”
xxx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xxx、或者五六xxx(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xxx华,你怎么样?”
xxx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xxx,你怎么样?”
(这时xxx)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xxx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xxx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注释】
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xxx人,xxx的弟子。
②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③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xxx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xxx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xxx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xxx对他有全面了解。xxx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xxx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xxx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②道:xxx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③废:废置,不任用。
④刑戮:刑罚。
【译文】
xxx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里,xxx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注释】
①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xxx小49岁。
②若人:这个,此人。
③斯焉取斯xxx,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xxx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xxx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析】
xxx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xxx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xxx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xxx:“我这个人怎么样?”xxx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xxx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xxx说:“是瑚琏。”
【评析】
xxx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xxx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xxx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
①雍:姓xxx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xxx的学生。
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④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xxx但不善辩。”xxx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评析】
xxx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xxx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xxx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xxx,而xxx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xxx之未能信。xxx说②。
【注释】
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xxx的门徒。
②说:音yuè,同“悦”。
【译文】
xxx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xxx听了很高兴。
【评析】
xxx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xxx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xxx很高兴。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xxx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xxx我,无所取材。”
【注释】
①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②从:跟随、随从。
【译文】
xxx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xxx路听到这话很高兴。xxx说:“仲由啊,xxx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
xxx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原文】
5-8 xxx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xxx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xxx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xxx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④宰:家臣、总管。
⑤赤:姓xxx名赤,xxx,生于公元前509年,xxx的学生。
⑥束带立于朝:指穿着xxx于朝廷。
⑦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xxx问xxx:“子路做到了仁吧?”xxx说:“我不知道。”xxx又问。xxx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xxx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xxx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xxx又问:“xxx赤又怎么样呢?”xxx说:“xxx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xxx对自己的****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xxx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xxx制、德治的**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xxx曰:“xxx。吾与④女xxx。”
【注释】
①愈:胜过、超过。
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xxx: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④与:赞同、同意。
【译文】
xxx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xxx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xxx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颜回是xxx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xxx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xxx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④改是。”
【注释】
①粪土:腐土、脏土。
②圬: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③诛:意为责备、批评。
④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xxx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xxx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xxx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xxx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xxx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xxx斥责。此外,xxx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xxx曰:“枨也欲,xxx?”
【注释】
①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xxx的学生。
【译文】
xxx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xxx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
xxx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xxx。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xxx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xxx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xxx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贡曰:“xxx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xxx之言性②与天道③,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文章:这里指xxx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②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③天道:天命。《论语》书中xxx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xxx关于天道的**。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xxx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xxx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xxx: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xxx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xxx在回答子贡**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xxx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xxx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xxx“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xxx也义。”
【注释】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xxx大夫,做过正卿,是xxx的孙子,为春秋时xxx的贤相。
【译文】
xxx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xxx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xxx、xxx公之时**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xxx,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xxx地处要冲,而**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和外交家。xxx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xxx与人交,久而敬之②。”
【注释】
①晏*仲:xxx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是他的谥号。
②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仲。
【译文】
xxx说:“晏*xxx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
xxx在这里称赞xxx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xxx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xxx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xxx①居xxx,山节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注释】
①xxx:姓xxx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xxx,被xxx指责为“不仁”、“不智”。
②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xxx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③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xxx说:“xxx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评析】
xxx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xxx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xxx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xxx指责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张问曰:“令xxx①三仕为令xxx,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xxx之政,必以告新令xxx。何如?xxx曰:xxx矣。”曰:“仁矣乎?”曰:“未知。xxx?”“xxx③弑④齐君⑤,xxx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xxx大夫xxx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xxx大夫xxx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xxx?”
【注释】
①令xxx:令xxx,楚国的官名,相当于**。xxx是楚国的著名**。
②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③xxx:xxx大夫xxx(音zhù)曾杀死xxx,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④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xxx:即指被xxx所杀的xxx。
⑥xxx:xxx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
子张问xxx说:“令xxx几次做楚国**,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去职务,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去职务)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你看这个人怎么样?”xxx说:“可算得xxx了。xxx张问:“算得上仁了吗?”xxx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xxx杀了他的君主xxx,xxx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xxx,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者也和我们xxx的大夫xxx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者也和我们的大夫xxx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xxx说:“可算得上清高了。xxx张说:“可说是仁了吗?”xxx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
xxx认为,令xxx和xxx,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xxx看来,xxx”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原文】
5-20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xxx、鲁襄公时xxx,“文”是他的谥号。
②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xxx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xxx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xxx的话也不无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宁xxx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xxx: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②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译文】
xxx说:“宁xxx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评析】
宁xxx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xxx对宁xxx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原文】
5-22 子在xxx:“归与!归与!吾*之小子②狂简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
【注释】
①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②吾*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吾*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xxx在xxx的学生。
③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④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⑤裁:裁剪,节制。
【译文】
xxx在xxx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
xxx说这段话时,正当xxx季康子**,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xxx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xxx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
5-23 子曰:“xxx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xxx。”
【注释】
①伯夷、叔齐:xxx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xxx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xxx,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在xxx山中。
②不记住或不计较跟别人之间过去的嫌怨。
③希:同稀。
【译文】
xxx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评析】
这一章里,xxx主要称赞的是xxx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xxx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xxx,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在xxx山上。xxx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xxx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谓xxx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xxx高:姓xxx名高,xxx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
②醯:音xī,即醋。
【译文】
xxx说:“谁说xxx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评析】
xxx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xxx认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xxx却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且加以提倡,这在他看来,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对于这种“不直”,xxx只能用父慈子孝来加以解释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xxx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xxx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4篇
xxx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还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基本不可能。不喜欢犯上作乱,而喜欢**的人是没有的。君子应该专心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悌,就是人的根本!”
xxx说:“花言巧语,满脸谄媚之色的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
xxx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xxx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就应该谨慎地处理****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惜民力,适时征发力役,应不违农时。”
xxx说:“弟子们在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博爱大众,xxx德的人。这样亲身实践之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跟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xxx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容貌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谦虚说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xxx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事应该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
xxx说:“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去到一个国家,就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事情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各个国家的国君主动以自己国家的政事咨询,亲口告诉他的呢?xxx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老人家参与政事的方式,大概与别人不同吧!
xxx说;“当他父亲还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以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能长久的坚持父亲生前正确的原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古代君王**的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不论大小事情一味按**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又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xxx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xxx自己,这样就算得上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xxx说:“这样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然富裕却又好礼的人。xxx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xxx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xxx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xxx说乎?有朋自远方来,xxx乐乎?人不知而不愠,xxx君子乎?”
【译文】xxx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xxx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者,而喜好**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xxx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xxx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xxx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xxx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xxx以时。”
【译文】xxx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xxx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xxx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xxx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xxx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xxx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xxx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xxx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xxx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xxx贡曰:“xxx温、良、恭、俭、让以得之。xxx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xxx贡说:“老师xxx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xxx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为贵。古代君主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xxx,言可复也。恭近xxx,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xxx,(符合xxx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xxx,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xxx,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xxx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xxx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xxx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xxx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xxx之谓与?xxx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xxx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xxx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xxx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xxx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xxx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xxx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xxx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xxx君子(9)乎?”
【注释】
(1)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xxx而言。
(2)学:xxx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xxx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xxx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xxx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xxx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子罕原文及翻译(论语学而原文和译文 )
论 语
1《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3《论语》——八佾
4《论语》——xxx
5《论语》——公冶长
6《论语》——xxx
7《论语》——述而
8《论语》——xxx
9《论语》——子罕
10《论语》——乡*
11《论语》——先进
12《论语》——xxx
13《论语》——子路
14《论语》——宪问
15《论语》——xxx
16《论语》——季氏
17《论语》——阳货
18《论语》——微子
19《论语》——子张
20《论语》——尧曰
九、《论语》——子罕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xxx可夺帅,xxx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xxx的道德教育思想;xxx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xxx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罕(1)言利与(2)命xxx。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
xxx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原文】
达巷*人(1)曰:“大哉xxx!博学而无所成名(2)。xxx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人:古代五百家为*,达巷是*名。这是说达巷*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xxx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xxx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原文】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xxx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xxx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xxx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原文】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xxx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xxx从卫国到xxx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xxxxxx的掠夺和残杀。xxx的相貌与xxx相像,匡人误以xxx就是xxx,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xxx的父亲,是xxx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xxx自己。
(4)后死者:xxx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xxx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原文】
太宰(1)问于子贡曰:“xxx圣者与?何其多能也?xxx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xxx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xxx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xxx多艺呢?xxx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xxx多艺。”xxx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原文】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xxx此人系xxx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xxx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xxx(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xxx:xxx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xxx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xxx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原文】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xxx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原文】
子见xxx(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xxx: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
xxx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原文】
xxx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在后。xxxxxx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xxx(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视、看。
(5)xxx善诱人:xxx,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xxx:高大、超群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
xxx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xxx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xxx当时不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xxx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xxx之事。
(2)病间: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
xxx患了重病,子路派了(xxx的)门徒去作xxx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xxx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xxx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xxx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xxx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原文】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xxx曰:“君子居之,xxx之有?”
【注释】
(1)九夷:**古代对于东方****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xxx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xxx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xxx(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xxx十一年)冬,xxx从卫国返回xxx,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xxx: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xxx说:“我从卫国返回到xxx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xxx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xxx,不舍昼夜。”
【译文】
xxx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xxx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xxx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
【译文】
xxx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
xxx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子谓xxx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xxx对xxx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
xxx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
xxx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
xxx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子曰:“xxx(1)可夺帅也,xxx(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xxx:12500人为xxx,xxx包括大国所有的**。此处言其多。
(2)xxx:*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xxx说:“一***,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原文】
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xxx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xxx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
xxx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xxx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xxx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译文】
xxx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xxx说:“聪明人不会迷惑,xxx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xxx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xxx(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xxx曰:“未之思也,xxx之有?”
【注释】
(1)xxx: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xxx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xxx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7篇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xxx以时”;“礼之用,和为贵”xxx、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xxx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xxx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xxx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xxx而言。
②学:xxx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xxx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xxx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xxx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xxx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xxx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xxx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xxx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xxx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xxx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xxx的学生,姓有,名若,比xxx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xxx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xxx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xxx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xxx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者,而喜好**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xxx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xxx大夫这样一种**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xxx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者和文人,都继承了xxx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的重要**,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和宗法家族**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xxx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xxx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xxx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xxx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xxx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人,成为**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xxx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xxx:xxx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xxx人,是被xxx**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xxx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xxx: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xxx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xxx还提出了xxx”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xxx”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xxx”字演化为xxx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xxx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xxx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xxx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xxx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xxx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xxx时代,xxx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xxx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xxx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xxx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xxx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xxx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xxx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xxx这里是为**者治理国家、**百姓出谋划策。
xxx曾经指出:“孔xxx曾经计划过出色的**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的孔xxx》)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xxx**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泛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xxx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xxx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xxx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xxx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xxx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xxx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xxx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xxx:姓卜,名商,字xxx,xxx的学生,比xxx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xxx死后,他在xxx宣传xxx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xxx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xxx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xxx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xxx”、“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xxx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注释】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重:庄重、自持。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xxx的原意。
⑦过:过错、过失。
⑧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xxx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xxx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xxx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xxx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xxx曰:“慎终xxx②,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②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xxx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xxx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xxx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xxx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xxx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xxx、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xxx③至于是邦④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⑤与之与?xxx贡曰:“xxx温、良、恭、俭、让⑥以得之。xxx之求之也,其诸⑦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①子禽:姓xxx亢,字子禽。xxx注《论语》说他是xxx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xxx学生。
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xxx小31岁,是xxx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xxx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③xxx: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xxx曾担任过xxx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xxx”。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xxx”,都是xxx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④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⑤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⑥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xxx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⑦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xxx贡说:“老师xxx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xxx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xxx之所以受到各国**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xxx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xxx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xxx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上贪心不足,都不xxx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xxx;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xxx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xxx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xxx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xxx。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xxx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xxx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和道德规范。xxx的“礼”,既指“xxx”,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协调。
③**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为贵。古代君主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xxx《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或者为**而**,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xxx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xxx、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xxx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xxx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①xxx②,言可复③也;恭近xxx,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注解】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③复:实践的意思。xxx《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xxx,(符合xxx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xxx,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xxx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xxx为标准,不符合xxx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xxx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xxx,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xxx、端正。
【译文】
xxx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xxx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xxx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xxx。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xxx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xxx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xxx之谓与?xxx曰:“赐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xxx知来者⑥。”
【注释】
①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xxx:《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赐:子贡名,xxx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告xxx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xxx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xxx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xxx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xxx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xxx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xxx的赞扬。这是xxx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
1-16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怕。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xxx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评析】
这段话是xxx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的解释者说,这是xxx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这不符合xxx一贯的主张。在xxx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