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1篇
皋陶,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史学界、司法界尊其为*司法鼻祖,与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或许上古时期确曾有其人,也确如传说所言曾著《狱典》,然而若如儒者所说,皋陶以觟是否触碰被审之人以判定其是否有罪,岂不是很荒唐?身为刑狱之官,自已不能准确审案,却要用一只羊来定案,儒者如此说,似乎没有赞圣之意,倒很有贬损皋陶的味道,与其尊皋陶为“上古四圣”之一的做法,何其相悖。王充的有些说法也甚是有趣。鹦鹉学舌,是此鸟的一种天性,此事不假,也只是其善学人声,并不是懂人语之意。“狌狌知往,乾鹊知来”,此说何来?莫非是猩猩、喜鹊懂人语将它们所知的往事和未来告诉了人类?还是知晓猩猩、喜鹊之语而与听懂了它们的叙述?二者皆非,不过倒是可以此为素材编些有趣的神奇故事,若干年后,或许还会有人信以为真。
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2篇
2010年,陕西省西安*安区出土了祢氏家族墓,三位墓主均为唐代**。其中祢仁秀的墓志铭记载,其祖先正是“东汉*原处士”祢衡,隋末莱州刺史祢善为躲避战乱,东渡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得到国王的重用。祢善之子祢寔进(祢植)在660年苏定方东征百济时扭送义慈王投降唐军,此后落户并入仕唐朝。[16]此外该家族还有祢寔进、祢素士、祢军的墓志铭出土,但这三人的墓志铭就没有提到祖先是祢衡。
墓址
祢衡的墓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中铁大桥集团宿舍(汉阳莲花湖公园西北),是武汉市1983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3篇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翁,形貌甚古[3]。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4]。”秀才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5]今古。翁殊博洽[6],镂花雕缋[7],粲于牙齿[8];时抽经义[9],则名理湛深[10],尤觉非意所及。秀才惊服,留之甚久。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宜可立致。何不少为周济?”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11]。”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12]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13]出。秀才窃喜,自谓暴富。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14]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秀才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15]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16]!”遂拂衣去。
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4篇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5篇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6篇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痞,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翻译: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研究《易》,侍奉梁人焦延寿。焦延寿常说:“能够学到我的思想学说又因此亡身的人,一定是京生啊。”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每次占卜都能应验。京房也格外精通。初元四年京房被举荐为孝廉而做了郎官。永光年间,西羌反叛,出现日蚀,太阳长时昏暗无光。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这个现象将要出现,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选贤任能,则万物变化顺当,吉祥的征兆显著。现在应当命令百官考核自己的政绩,灾异就可以停止。”皇上下诏命令京房主持考核,京房于是进献考察功绩、考核官吏的法规。皇上命令公卿朝臣同京房开会讨论,公卿朝臣都认为京房说的法规繁琐,要上下级互相监督,不能同意。可是皇上倾向京房,当时各州刺史到京师奏事,皇上召见剌史们,让京房把考核的事情讲给他们听,刺史们也认为不可行。这个时候,中书令石显专权。京房曾经在闲暇时进见皇上,问皇上:“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危亡?任用的又是什么人?”皇上回答说:“国君不贤明,而任用的人又花言巧语巴结奉承。”京房说:“知道他们是那样而又任用他们,莫非认为是贤才?”皇上说:“就是认为他们是贤才。”京房又问:“但是现在根据什么知道他们不是贤才呢?”皇上说:“根据那个时代的混乱和国君的危亡而知道的。”京房又问:“像这样,任用贤人社会一定治理得好,任用没有才能的人社会一定混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另外寻求贤才呢?”皇上说:“面临危亡的国君自己都以为自己的臣子就是贤臣,假如都能觉醒,天下怎么会有危亡的国君呢?”京房于是脱帽叩头,说:“现在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倒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草木春凋秋荣,陨霜不败。《春秋》所记灾异全有。陛下看今天的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呢?”皇上说:“也混乱到极点了!今日作乱的是谁呀?”京房回答说:“明君应当自己知道是谁。”京房指的是石显,皇上也知道,对京房说:“已经明白了。”京房结束进见出来,后来皇上命令京房推举通晓考察功绩、考核官员的弟子,打算试用他们。京房推荐中郎任良、姚平,说:“希望用他们担任刺史,试行考功法。”石显憎恶京房,想使他远离朝廷,建议皇上应该用京房担任郡守试行考功法。汉元帝于是用京房做魏郡太守,俸禄八百石,试用考功法治理郡事。京房知道自己屡次议论时的意见被大臣们反对,又与石显有怨恨,不想远离京城,等到外出做太守,内心忧惧。京房离开京城一个多月,石显在皇上面前说考功课吏法的缺点,京房竟被征召回京城关进_,后被处死示众,年仅四十一岁。
[《汉书京房传》原文及翻译]
关于匡衡的文言文翻译 第7篇
黄祖也能善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让黄祖很难堪,黄祖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因为黄祖的主簿一向恨祢衡,即刻就杀了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也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