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技巧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文言文翻译,令多少学子既痛又爱的板块。爱您作为母语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测,是我们文化翘首世界的一大骄傲;恨您的无情无义,连您的炎黄子孙都不认识了解了。其实我知道,前者是对您的正确肯定,后者,绝对是对您的误判加屈打成招。文言文翻译,如何让孩子们对您没有恨意并且是爱爱爱不完呢,如何让您成为孩子们在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的时候的有利翅膀呢?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文言文翻译好,就得先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二、方法与努力同等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为我们的学子们浅析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一)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以及掌握古人的语言习惯即文言固定句式。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注:“故”即“因而”,“戮”即“惩罚”,此中“以为”当按固定格式释作“用……做……”或“把……作为……”
2.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1)“幸”(《汉语大词典》缩印本2835页,以下引自此书者只注页码),“正好、恰好”或“本来、原来”之意。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2)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
[参考答案]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感到苦恼。
命题者译“且又”为“并且又”,当是将“且又”看作“且”和“又”二词连用的;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且又”因同义连文就已凝固成复音虚词,这有中国_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428页)、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17页)、李靖之等《文言虚词诠释》(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331页)、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13页)等多部辞书为证,若用辞书释义--“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等”(_本),验之于“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这一语境,显然非常妥帖。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湖北卷)
[参考答案]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注:石华、象溪地名。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5.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1)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以为(以……为)”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见的固定结构,先秦典籍中多有所见(恕不举例,可参阅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420~426页,但此处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6.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1)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7.常见的固定用法,用理科思维解决文学问题,掌握古人的语言习惯。下面列举高中阶段常见的例子做简要说明。
(1)表示疑问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
(2)表示反问
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表示感叹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示揣度
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意译的翻译方法――含有修辞的文言句式如何翻译,下面就常用得几种修辞进行剖析。
1.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在翻译时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
2.互文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是指将军们,也是指众壮士。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3.委婉
在语言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会猎“就是”打仗“的意思。对这类句子的翻译也应注意。
4.讳饰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5.铺排
有些铺排的句子,翻译时还可以进行浓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原句为增势壮气,故意用了繁笔,为精练建议删略。
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方法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如同人身上的华丽外衣,如想华服与气质水火相容,则需要千锤百炼。文言文,如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历史的长河边上钓鱼,如果你喜欢文言文,你了解文言文,你懂得文言文,那么他将化身为姜太公,为你出谋划策,激扬文字,大展宏图。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散文,汉代的赋,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无一不是先贤留下的智慧。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让高中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对于传统国学的教育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少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已经开设国学课,全国上下都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我们祖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的重要性。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内容达到与现代文持平不说,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目更是达到所有背诵篇目的70%左右。所以高中生要学好文言文不仅是教育对他们的要求,更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一种期望。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远离时代的语言形式,很多字词在音、形、意方面都和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一定要用会翻译,能翻译,把深奥的文言文变成我们熟悉的白话文,拉近古人和我们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835页
[2]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420~426页
[3]中国_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428页
[4]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317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要求与方法 积累
一、文言文翻译的必要性
文言文翻译长期以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选择题在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概括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功效,学生只要对文言词义、句法有一定的理解,便可以结合选项较容易地得出答案,但是考生是否完全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还很难加以判断,因此选择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但“文言文翻译”并不只是“理解文言文”,从文言文的特点来看,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考生直接翻译一段文字,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从2002年起,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开始有所变化,题型由以往的选择题改为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强化了对“翻译”的考查,由此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此后“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一直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表述形式虽因省份年份不同有所变化,但考查题型与2002年高考试题相同。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根据高考评卷题分得失情况,通报指出,高考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是翻译方法不当,虚词翻译不准确,不能抓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并无大的改观。在备考过程中,许多高三语文教师也几乎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探求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扎实完备的文言知识,吃透课本,强化质量,从而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原则
(一)要求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文言文翻译也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求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求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表述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日饮得哀乎”,直译为“你每天的饮食恐怕减少了吗?”就显得生硬,也不符合触龙那种亲近关切的语气,可译为“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要使译文典雅得体,必须注意人物个性,语气和文章的文体风格。
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二)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二)具体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七个字:对、留、删、补、换、变、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古代的人名、国名、地名、器物名、官名、帝名、政区名、国号、年号、朝代、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时间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 “庆历”(年号)、“毕升”(人名)是专用名词,译时可直接保留在原句中。
3.“删”,即删除。删去原文中无须译出的某些字词。主要是针对一些没有实在意义,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表示语气、停顿、起连接作用或凑足音节的文言虚词而言。如句首发语词,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等,均可略去不译。如《报任安书(节选)》“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夫”是句首发语词,可不译删去。
4.“补”,即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指在单音节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或短词。如《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古,学,必,师,传,受,业,解,惑”译为“古代,求学,必定,老师,传授,道理,教授,解答,疑惑”。(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量词等。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5.“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岁”换成“年”。
6.“变”,即变通。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句运用“互文”修辞,必须将上下文的词语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7.“调”即调整。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把动词“信”放到宾语“自”前面,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三)译文顺口溜
牢记译文顺口溜,也将有助于古文翻译。下面有两种顺口溜,供大家选择记忆。
*古文翻译口诀1: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古文翻译口诀2: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解词――串意――顺意。就整篇文章而言,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翻译步骤可概括为:①通览全文,把握大意;②通读全句,标注要点;③按照词序,对应翻译;④调整语序,符合规范;⑤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五、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一)宏观把握
1.结合历史背景,切忌主观臆测。
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3篇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考查;创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1602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老大难的问题。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且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特别是我们三类高中学校,学生的学习底子薄,学习文言文更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文言翻译教学方面做了些积极的探索。温儒敏教授在谈高考语文改革时在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专题中也特别指出:预计今后的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讲到文言翻译,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信”“雅”“达”三个字的翻译标准,“换”“调”“留”“补”“删”五字诀,合理处理文言文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诸如此类,是我们在文言翻译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要做的事。这里跟各位同仁交流的主要是辅助文言翻译教学的一些“小手段”, 即创新文言翻译考查形式。
打个比方,如果说常见的古文翻译考查方式是“主菜”,再创新配以一些比较有特色、让人有新鲜感的“小菜”,会让学生觉得文言翻译也别有一番风味。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创新的“小菜”内容。
一、断句法考查
文言断句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在学生还未接触文章的时候,教师先把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拿出来,把标点符号全删掉,先试着请学生断句,断完之后,再让学生与原文对比,看一看自己能断对几个标点符号。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水平,根据文言文的内容,选择的应是浅易文言文,这样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而太难的断句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如《游褒禅山记》第一段和第二段、《师说》全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文章皆可挑出来做断句练习。文言断句不是雕虫小技,它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表扬学生断句正确的时候,可提问学生这样断的理由,学生断对了,自然就会很自信地讲理由,进而发现自己也能有古人的语感,不知不觉中对文言文的好感慢慢增加。保护好学生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进取精神,让学生唱主角,产生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是此种考查小测方式的作用之一。
二、反向翻译法考查(注:“反向翻译法”是笔者自创的说法)
我们常见的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实,不妨倒过来,请学生把现成的参考译文翻译成古文。如《游褒禅山记》一段参考译文:“这时,我们当中有人懈怠下来想要退出去,就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都跟他出来了。”这是参考译文。原文是:“方是时,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学生要把此句翻译清楚,就必须弄清楚原文的译文及其文言语法用法,这很能考查学生的文言能力,但也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挑战欲望,学生想看看自己的翻译跟原文区别在哪里,能让学生对关键词的意思掌握得更加牢固。如“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了”,学生译为:“若不出去,火欲灭。”与原文对比,方知原文的用语简洁准确。“且”和“欲”,都可以表示“将要”,“且”侧重客观,而“欲”侧重想要,主观性强。又如参考译文:“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好游山的人所到的地方,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通过把此段译文翻译成古文,学生对现代汉语‘十分之一’在古文中的表述是 “十一”记得更牢。而有些学生翻译并未如原句,照样有文言味,能写出意思即可,都可加以鼓励赞赏。
三、仿照式考查
这是在反向翻译的基础上,更高级别的一种考查形式,能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学《鸿门宴》,原句为:“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与i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仿照此句,教师出一句:“教师多次举起手中的书本暗示学生,学生沉默着没有反应。”要求学生把此句翻译成文言文。只要对课文原句用法比较熟悉,仿照翻译时,学生自然对古代“三”表示“虚指,形容多次”等用法熟记于心,既方便学生掌握,也可激发他们的综合思维兴趣,可谓一箭双雕。此种仿照式翻译法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文言水平与能力,在实践操作中,考虑到学生的文言实际水平,教师采用的例句不宜太难。
四、中英文翻译考查
请学生把古汉语翻译成英语,或者用英语翻译古汉语。此法适用于考查特殊的文言句式,只能偶尔用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借鉴英语语法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
式,是一N有趣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常反映,一见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就发懵,极易混淆,即使能够区分,翻译起来也不大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其实,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特点也可以用英语语法来对比讲解,如介宾短语后置句。例如,我们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古汉语的状语后置句是:我们认真学习在教室里。英语语法也是如此:We study hard in the classroom.短语结构一致,位置一样,作用相同,这样非常直观地对比出二者的共同点,学生对于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的特点也就不难把握了。古汉语的“于”“以”就相当于英语的“by”“with”“on”“in”。宾语前置的文言句式如:大王来何操?What are Your Majesty carrying?彼且奚适也?Where is he going?而今安在哉?Where they are?例句中,“安”“奚”与where相对应,通过对比翻译,英文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更加明显,以此来对照文言句式特点,一目了然。同样,定语从句亦如此。客有吹洞箫者。There is a guest who could play flageolet.由关系代词who/which引导定语从句。通过中英文的对比,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文言语法特点,还能活跃教学气氛。
实践证明,在文言翻译课堂教学中不时变换一些小花样,能让课堂有趣生动,不枯燥,处处有惊喜,时时有变化。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贴近学生实际,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勇于创新,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笔者最美好的愿景便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学习成绩,达到“亲其师,乐其学,成其道”。
[ 参 考 文 献 ]
[1]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J].语文学习,2006(5).
[2]梁隆江.摭谈文言文的翻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0).
高中文言文翻译 第5篇
关键词翻译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言文翻译对考生而言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它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想要将它准确的表达出来,拿全分,还真是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归纳如下。
一、把握翻译标准和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3)“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对、留、换、调、增、删、推”七字决。
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的。
1、对译法
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双音节词来翻译。
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兵马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惧怕”、“埋伏”。
2、保留法
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3、替换法
也就是说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古词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又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言词语,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词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体现如下:
(1)词义扩大了。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汉语中指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3)感彩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实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4、调整法
就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
(2)“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5、增补法
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充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
(1)《扁鹊见蔡恒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就要补出来,应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2)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应对应把这些量词“个”、“张”、“把”、“把”、“块”补出来才清楚连贯。
6、删削法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实,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也都可删去不译。
7、推断法
文言语句中负载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实词极为重要。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旬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义。
1、字形判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根据。
如“樯橹飞灰烟灭”,“橹”是木质的“船具”,“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
2、结构对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