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诗歌(优选3篇)

关于爱情的诗歌 第1篇

关键词: 艾米莉·迪金森 《但愿我是,你的夏季》 爱情

一、引言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生活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生前默默无闻,鲜有人知,死后随着美国现代诗歌的兴起而声名鹊起,尤其是近些年来她成为了美国与世界文学史上愈来愈受人关注的女诗人,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迪金森一生深居简出,仅作过一次外出旅行,28岁之后未曾出过家门,以至于她的生活囿于居住的庭院之内,几乎没有平常的生活琐事和太多交往的朋友。由此,她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至今研究者们也未找出她离群索居的原因。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孤独的女诗人,创作出多达1775首诗歌。除了当时的时政之外,这些诗歌涉及生活所见所闻的方方面面——自然美景、世间万物、人神爱恨、生死永生、悲欢离合、等等。诗歌对于迪金森有着特殊的含义,她曾在信中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如果我有一种天灵盖(top of my head)被人拿掉的感觉,我知道那一定是诗。这是我对诗的唯一理解,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的理解吗?”①无疑,在迪金森眼中,诗歌是能够带来强烈内在感受的语言文字的组合,而这也许正是她的诗歌想要实现的目标:给读者的内心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让他们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尽管生前仅有7首诗经过编者修改后发表,也没有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但迪金森一生笔耕不辍,便笺上、卡片上,甚至小纸片都留下了她的文字,表达着她时时刻刻的思想与想象,诗歌是她表达自我,以及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同样,尽管没有经历过爱情,爱情却是迪金森诗歌中的一大主题。阅读她的爱情诗,读者会体会到爱情的甜美与痛苦,爱人的执著与忘我。迪金森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体,贫乏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诗歌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许正是“匮乏中生出的丰裕”。本文主要探讨《但愿我是,你的夏季》(Summer for Thee,Grant I May be)所展现的爱情,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及它带给读者的“从匮乏中生出丰裕(Sumptuous Destitution)”②的强烈体验。

二、如夏日般美好的爱情

根据史料和学者考察,一生未嫁、鲜少出门的诗人,并没有可以考证的爱人或婚姻对象。在其与屈指可数的几位男性的书信中,也无法找到确凿的情爱表达的痕迹。然而,尽管如此,她的传记作家大致认同,迪金森内心有过对爱人的向往和憧憬,这也许是她内心世界的秘密与爱情诗歌的源泉。实际上,这样一位感情经历很少的诗人,写出了高达300多首爱情诗歌,超过了其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在这些爱情诗中,迪金森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与丰富想象,用独特的意象、真挚炽热的感情表达着对爱情的向往,以及为爱情献身的精神。阅读《但愿我是,你的夏日》,读者禁不住会受到强烈的感染,不断地回味感慨:这样一位出世的诗人,如何能够将世俗的感情表达的如此深刻熟稔、深入人心。

迪金森笔下的爱情是美妙的,值得献身与期待的。《但愿我是,你的夏季》诠释了这一切。在第一个诗节中,诗歌发言人如此说道:

Summer for thee,grant I may be但愿我是,你的夏季,

When summer days are flown!当夏季的日子插翅而飞!

The music still,when Whippoorwill

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

And Oriole-are done!当夜莺和黄鹂精疲力竭。③

虽然第一行没有提到一个“爱”字,虚拟语气与直接借喻让读者感受到诗歌发言人的心意,她毫不掩饰地向爱人表达爱慕之情,诉说着想要成为爱人“夏季”的想法。同时,选择“夏季”作为喻体,诗歌发言人似乎在暗示,自己的爱情可以让爱人如沐夏风,身心舒畅地享受夏季蕴含的一切美好。随后第三行中,尽管没有本体,只有喻体“音乐”,读者可以读到第二个借喻,发言人说,即便夏季不能持久,“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萦绕不绝。且心中的爱情可以使发言人忘记辛劳,为自己的爱人献上最甜美、最持久的歌声,即使最擅长歌唱的“夜莺和黄鹂感到劳累”停止歌唱时,她的歌声也会余韵悠长绕梁不绝。“夏日”与“音乐”这两个比喻在迪金森的简短的四行诗节中占据了主要位置,突出表现了诗歌发言人为爱情献身,为爱人付出一切的急切和直白。言辞之间毫无犹豫羞怯,也毫无矫情忸怩,凸显出发言人感情的真挚与强烈。迪金森展现的不是李清照笔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少女,而是思想成熟、敢于追求的女性独白,而是真挚、大胆、坦坦荡荡、毫不狎昵的爱情宣言。

在第二个五行诗节中,诗歌发言人的主观追求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她宁愿为爱情献身的精神助她与死神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发言人爱情的魔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人无法忽视。

For thee to bloom,I’ll skip the tomb

为你开花,逃出墓地,

And row my blossoms o’ver!让我的花开得成行成列!

Pray gather me-请采撷我吧——

Anemone-秋牡丹——

Thy flower-forevermore!你的花——永远是你的

即使为爱情引吭高歌的夏季已经过去,美好的恋爱季节无法避免地要走入“坟墓”,走进秋季,发言人也不愿与夏季一样消逝。实际上,死神并不能阻挡发言人倾诉并固守爱情,而发言人的爱情能超越时光与死神的束缚。“我”会“逃出”(skip)坟墓,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秋季炫丽绽放的花。喻体“我的花(my blossoms)”再次引领读者看到诗歌发言人的执著。同时,发言人强调,这花朵是特别“为你”(For thee)绽放的,“我的花”就是“你的花(thy flower)”,并且“永远是”(forevermore),直到永恒。这无疑是在表白,诗歌发言人就是为爱而生的,“我的(my)”一切,甚至生命都是为你、为爱情献上的。此外,虽然这里诗歌发言人毫不掩饰地表明愿意为了爱人献出一切,她与张爱玲的“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是不同的。发言人的奉献并没有贬低自己卑微祈求的意味,只是对选择的执著,并不会让读者感到任何的屈尊俯就。

与迪金森其他诗歌类似,这首诗非常简短,只有两个诗节九行诗。但这首诗没有使用大多数诗的赞美诗体④,没有在每个诗节的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而是在每节的第一行与第三行使用了中间韵(internal rhyme)。第一节第一行中thee与be押韵形成关联,揭示了诗歌发言人“成为”(be)“你”(thee)的义无反顾。第三行中still与Whippoorwill押韵,使“still”成为双关:夜莺“寂静无声”(still)时,我“依然”(still)唱着情歌。同样,第二节第一行中bloom与tomb押韵又对比鲜明,“花开”(bloom)的繁盛让人忘记“坟墓”(tomb)的阴郁,从而摆脱死神;而第三行的me(我)与第四行的anemone(秋牡丹)在很多版本中是一行,形成中间韵。这宣告着诗歌发言人为爱情做出的最后选择,“我”(me)就是“秋牡丹”(anemone),没有区别。此外,两个“为你(for thee)”都在第一和第二诗节的第一行,位置突出,引人注目,既是结构上的平行,又是意思上的重复和强调,将发言人为爱人付出的意愿表达的更清楚更震撼。

诗歌发言人了解时光的变迁,万物的泯灭,爱情的结束。可是,即便爱情不能永恒存在,诗歌发言人仍在暗示,它会以其他形式延续下去,并且会永远留存曾经的痕迹,这就足够让人欣慰和心向往之了。这种守护爱情的坚定信念是“迪金森将失去心爱对象与期待最终相聚融合在一起的努力”,⑤也是迪金森对待爱情的态度:美好的爱情是值得奉献一切的,因为她相信,爱情终将回归,爱人终将相聚。

三、匮乏中生出的丰裕

《但愿我是,你的夏日》以简洁的语言跳跃的思想邀请读者运用想象填补空白,这正是从匮乏中生出丰裕在读者方面的实践。比如,在诗中,诗歌发言人爱慕的对象“你”一直处在幕后,简短的九行诗没有给读者任何“你”的信息。可是这种缺失却使读者禁不住对“你”浮想联翩,想象着“你”的魅力与美好,这也许正是诗人所期待的效果。同样,诗歌发言人将自己的爱情比喻成“夏季”,却并没有提及二者的相似之处,这种留白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空间,邀请读者参与到诗中的爱情,从而产生共鸣与联想。此外,这种缺失引发的想象与诗歌的形式互相配合互相推动。这首诗将第一人称“我”与第二人称“你”作为诗歌的主体,阅读时读者会领略到两人对话的即时感,感受到发言人在诉说自己鲜明的主张、炽热的感情,与个人主观的思想,而不是客观实在却冰冷的真理。当然,“我”也许不是迪金森本人,但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却拉近了读者与诗人以及发言人的距离,便于读者深刻体会诗中的爱情,并从通感中引发更多共鸣。无疑,以上正是从匮乏中生出丰裕的实际事例,由于不了解“你”与“夏日”的详细信息,所以可以向更美好的方向设想。威尔伯指出,迪金森认为“她的匮乏是美好的”,正如她的一首诗这样写:“只有失败的人才知道成功的甜美。”这种矛盾的组合恰是最和谐的存在。⑥

此外,诗中发言人的语气轻快,将“你”置于朦胧之中,一方面让读者充分想象“爱人”多么美好,一方面运用沉默暗示着更多的内容。比如,读者无须知道“你”是否英俊潇洒,是否学识渊博,是否配得上发言人的爱情,甚至是否愿意接受这份爱情。同时也在暗示,发言人自己也不在乎爱慕的对象是否才高权重,贫穷或富有,甚至是否同样爱她。读者在填补缺失信息的同时,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发言人为爱情奉献的精神,表达爱慕之情的意愿,以及享受心中爱情的轻松快乐。威尔伯提到,在迪金森后期的作品中,迪金森已经将诗中的爱人变成一个“纯粹的象征,一个遥远的精神快乐的象征,且已经汇集到对天堂的想象之中了”。⑦这正暗合了她在这首早期诗作中对爱慕对象的塑造,一幅简笔画引发出更多美好的想象。

参照迪金森的一生,可以认为匮乏中生出的丰裕是迪金森内省的必然产物,而诗歌正是迪金森倾吐内心秘密的渠道。乔伊斯·卡罗·奥茨曾说:“前无诗人后来也很少有诗人(在这方面,后来的诗人里尔克最接近她,也许叶芝和劳伦斯与她也有相似之处)像迪金森一样,她揭示的是内心深处最微妙的秘密:她坦白了那些在社会中连她的狗都会感到尴尬的情感(意译了迪金森对汤姆森·温特沃斯·希金森的一句话,这解释了迪金森不愿与绝大多数人为伴的原因,他们闲扯的‘空洞无聊的话题’让迪金森感到不快)。”⑧正如奥茨所言,诗歌对迪金森有特殊的意义,诗人是她非常喜欢的职业,最珍视的身份。她曾写道:“既然要来清点,我来评判,/首先是诗人,然后是太阳(I reckon-When I count at all—/First—Poets—Then the Sun—)。”⑨综上而言,迪金森看重的也许是诗人可以利用文字来表达思想,运用诗歌来揭示内心世界,以及利用言辞释放内心秘密、舒缓心理重压的身份。事实上,在《但愿我是,你的夏日》中,迪金森大胆直白地表达了日常生活中无法吐露的爱情,短短两个诗节中,两次强调“为你(for thee)”,三次运用借喻,“为你”成为“夏季”、成为不绝于耳的“音乐”、成为“供你”采撷把持手中的“秋牡丹”。即使时光会让爱情流逝,爱情终结于坟墓,诗歌发言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逃出”坟墓,无视死神,用炽热的热情点燃新的生命,成为成行的秋牡丹。这个“你”可以是某个确定的对象,也可以是迪金森想象中符合一定标准的佳偶,但无论是谁,在诗歌中,借发言人之口,迪金森都不用再掩盖,而是可以大胆地将心中的爱恋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直白佐证了,现实中爱情的缺失、爱情体验的匮乏是迪金森爱情想象的沃土。没有生活中的匮乏,就没有丰富的诗歌想象。

四、结语

简短的诗篇,明了的含义,炽热的感情,《但愿我是,你的夏日》虽并不为众多研究者关注,但是它的格律简单,朗朗上口,意象鲜明,深受广大普通读者的喜爱。阅读这首诗歌,读者很容易领略到诗人语言的精炼和比喻的精妙,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爱人的执著,体会到诗歌发言人的奔放和直白。尽管简·唐纳休·埃贝魏因认为,从迪金森的人生经历出发来阅读她的爱情诗“往往是对迪金森诗歌的一种误导式的理解”,但他也承认,这“却总是禁不住让人想要做出的尝试”,⑩不可否认迪金森的生活经历或多或少会映射在她的诗歌中。总之,《但愿我是,你的夏季》首先以其意象的转变和语言的跳跃,引发读者以诗歌为基础的无尽想象,从读者的角度实现了匮乏中生出的丰裕。其次,回顾迪金森的人生,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经历过世俗的爱情,诗人才会有对于爱情大胆瑰丽的想象,正如她虽深居简出,而诗歌的体裁和内容却几乎包罗万象一样,这恰恰反映了诗人“从匮乏中生出的丰裕”。

注释:

①The Letters of Emily Herbert Johnson and Thoedora Van Wagenen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472-473.

②钱钟书翻译该短语.引自Wilbur, ,P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8:9.

③The Poems of Emily Willia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22.本文英文译文除特殊标注外为笔者自译.

④狄更生的诗常常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这通常称作赞美诗体。

⑤Cooley,Carolyn Music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 and Letters:a Study of Imagery and ,NC:McFarland & Company,Inc.,2003:9.

⑥Wilbur, ,P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8:16.

⑦Wilbur, ,PA: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8:17.

⑧Oates,Joyce Carol.(Woman)Writer:Occasions and University:Dutton Adult,1988:164.

⑨The Poems of Emily Willia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242.

⑩Eberwein,Jane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5:23-24.

参考文献:

[1]Cooley,Carolyn Music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 and Letters:a Study of Imagery and ,NC:McFarland & Company,Inc.,2003.

[2]Dickinson, Letters of Emily Herbert Johnson and Thoedora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The Poems of Emily Willia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Eberwein,Jane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5.

[5]Oates,Joyce Carol.(Woman)Writer:Occasions and York:Dutton,1988.

关于爱情的诗歌 第2篇

【关键词】关雎;给所爱;审美风貌;对比

一、审美观念的诗性表征:爱意取题相同而情恋对象有别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关雎》是周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属于“风”这一类反映风土民情的诗歌。其描写的是民众普遍的爱情取向,即异性之恋的情感生活。作品描写了一位男性的“君子”爱上一位采摘荇菜的年轻“淑女”并努力追求的情感经历。这一爱情故事首先描写君子对爱情的渴望,然后展示其焦虑和沮丧的情感动向,接着再现种种求爱的努力尝试,最后借景生情,烘托君子收获爱情时的喜悦场景。诗歌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即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在这一美好恋景中,“雎鸠”把“君子”的目光吸引到了“淑女”般的好姑娘身上,凝视着远处劳作的姑娘倩影,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流”、“采”和“d”三个展现女性优雅体态的类似动作,表明姑娘的优美身姿早已深深印在君子心里。意指君子已被姑娘深深吸引,因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形象地描绘了该男子对爱的渴望和“求之不得”后的焦虑和沮丧。于是用尽心思取悦该姑娘――“琴瑟友之”。之后的“钟鼓乐之”则描写在梦中君子把心上人高兴地娶回家的喜庆场景,抒发出爱情圆满的喜悦和幸福。《关雎》感情热烈真挚,形象地道出了劳动人民内心朴素的异性相恋的情感愿望,吟唱出一曲人间夫妇纯洁而合乎儒道的情诗恋歌。

然而,此时,处于异域文化中的《给所爱》,描写的却是同性之间的爱恋,即一个女诗人对另一个女子的真挚爱恋。该诗是一首献给新郎新娘的新婚颂诗,是萨福唱给一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学生的爱情诗,坦率地流露出一位女诗人对一名女学生的同性之爱。希腊古风时代,萨福为年轻女子开办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她们诗歌、艺术和化妆等,在她们结婚离开时送给她们满满的都是爱慕的诗歌。而这样的同性之爱,尤其是师生间的同性之爱在当时的希腊文化中非常普遍。《给所爱》的同性之爱的表达,使得这样的主题在古希腊文学和其后世艺术传统中留存很多,如若柏拉图式的爱恋一样贞洁,却无关乎性道德的规范。因而这些大胆描写爱情的诗歌不但未遭禁止反而广为传颂。

与《关雎》中“君子”与“淑女”结合组成家庭这一美满结局体现周人尚德、理性的婚恋爱情观相比照,《给所爱》中的爱情却着实令人伤感。诗人一开始就赞美新郎,把他比作天神,然后描写诗人的嫉妒和悲痛。“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当诗人凝视着她心爱的女孩与她的未婚夫聊天,诗人身上对爱的渴望完全展现出来:“听见你笑声,我心儿就会跳,/跳动得就像恐怖在心里滋扰;/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言语的能力;”、“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周围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周煦良译),显然她的嫉妒令她失去了视觉、听觉、思考和说话的能力。这种极具戏剧效果的第一人称兼第二人称式地直白而情感真挚的抒情白描出诗人看到心爱之人与其未婚夫在一起时的身心剧烈反应。而这一表征内心极度的痛苦的身体语言最终让她发疯和陷入象征性的死亡。诗的末句“我周身淌着冷汗;一阵阵微颤/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死和发疯。”这里描写的死亡意象给读者留下无尽感伤:那种让人痛苦的同性之爱,毋宁死的悲壮情景总让人联想到萨福因失去“法翁”的爱而跳海自尽的传说。因此,可以说,从荷马史诗中出生高贵、英勇善战的“英雄”到萨福的直率大胆、热烈奔放的“自我”,表明《给所爱》塑造的栩栩如生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体现着以个人为中心,追求个性发展和现世享受的西方文化的渊源。

二、审美表现的形式创造:情感基调相同而抒情方式迥然

中西方诗歌语言皆生动形象,爱情诗丰富的情感内涵表达都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表情的修辞方式的选择而言,中西诗歌的修辞书写却截然不同。现代诗人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诚如毛先生所言,就中国诗歌而言,《诗经・关雎》中爱的表达采用中式的委婉含蓄、托物寓情的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词的意思,也就是作家对事物直接描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在事物的形象关联中,体会寓意精微的相似之处。“兴”,就是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物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该诗开篇就用“比兴”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雌雄水鸟相向合鸣的自然景象联想到君子向淑女求爱的美好愿望。而“雎鸠鸟”在水中嬉戏,一唱一和比喻和谐快乐的男女爱情和婚姻。从艺术写作的角度看,显然是要读者从象征男女结合的“鸟鱼”意象,自然过渡到对男女爱情的接受和向往。接着用女子采摘荇菜这一社会生活现象的三组连贯动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d之”兴起男子对该女子的爱慕追思之情,以及求婚心切男子由于“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赞美女子的勤劳和男子对情感克制的美德。最后男子在梦中“琴瑟友之”,即与姑娘琴瑟相吟,描绘出一幅和谐相爱的美好情景;“钟鼓乐之”敲锣打鼓把美丽姑娘娶过来,梦中实现美好愿望的喜悦心情和快乐情景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与《关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含蓄委婉地表达爱恋不同,萨福在《给所爱》中对于爱的倾诉直接而又深情,毫无粉饰。诗人用富于戏剧效果的对话方式、简单直接的风格直抒胸臆,诸如“恐怖”、“噬人”、“雷鸣”、“死”和“发疯”等刺激性词语描绘诗人的被情爱所控而导致的近乎疯狂的状态。虽然一些地方,对于极致化的情感体验,也采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内心浓烈的情感,却激情澎湃而不含蓄蕴藉。该诗一开始就妒忌性地把“他”比作快乐的天神;而目的是为了倾诉:与新郎之快乐相对的是“我”的嫉妒和悲痛的心情。作为这种修辞化的情感表达,诸如,听到“你”的声音,“我”心跳得像是“恐怖在心里滋扰”,看你一眼就无法言语、头脑一片空白且面如死灰;“噬人的感情,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我眼前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头脑轰轰”等。诗人对于身体反应的夸张表达和热情似火烧遍全身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情感彭发的疯狂爱恋,凸显“出我”此刻内心的绝望和疯狂。在对“我”对“他”和“你”这样单向度的三角关系处理上,诗人在诗的末尾毫无掩饰地直白,心上人“你”嫁作他人妇,“我”心无他恋,只剩下“死和发疯”。《给所爱》的这种形式创造,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崇尚身体美与身心感受的直白表达,展示了自然状态的人性之美,唯美率真而情感热烈。

三、审美体验的音韵谱写:音画意味相同而韵律节奏相异

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的音韵选择和形象画面的意义承载两方面,通过音画同感的方式,让音韵和画面相结合,从而赋予诗歌巨大的艺术张力,来提升诗歌的音韵美并展示诗歌的爱情主题,给读者带来多重审美感受。然而两首诗歌中差异性的音韵手法的选择,使两部作品的音韵旋律风格相去甚远。

《关雎》符合周礼的节数,其音韵整齐而温婉,可以说音韵如君子,斯文与品质彬彬。从音韵之美的艺术角度来看,《关雎》是一首紧凑而精致的、具有民歌特色的四言诗;每四字一行,吟诵起来都富于悠扬婉转的音乐感。尤其是文中大量使用重叠拟声词,使声音韵律的描写生动逼真,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诗歌起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关关”这一拟声词的发音,既是鱼鹰叫声的模仿,又是重言的使用,如同民间乐队打击乐发出的器乐之音,这极大地增强了该诗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双声叠韵字的使用,也有效地增强了诗歌音乐的绵延韵味。如“雎鸠”、“参差”是双声,“窈窕”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语词的发音使本无拘束的爱情,获得了音韵规整的礼节,从而实现了情意、节制、音乐三者的完美契合与动态平衡。“窈窕淑女”在诗中重复了四次,“参差荇菜”重复了三次,这让诗歌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爱慕之情,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的审美共鸣。由此,《关雎》的这种诗歌形式的音韵谱写,对魏晋时期的骈体文和唐代的律诗形式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给所爱》是一首典型的萨福体四行诗,每四行一节诗,且前三行每行十一个音节每行五个音步,第四行半行五个音节。如“他就像//天神//一样//快乐//逍遥,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好比//音乐。”这样有韵律的诗歌听起来欢快明亮。这种富含元音的诗行被冠之于“萨福体”。萨福这种诗性地表达爱情的方式被欧洲著名诗人贺拉斯、庞德等学习运用。《给所爱》运用了首字母押韵、谐音和短句重复,尤其是希腊语连词的重复使用,让连词发音本身悠长的声音,形成一种类似吟唱仪式咒语的韵律感,音调高亢昂扬而美妙;随之诗歌爱情的倾吐也激情似火而肆意喷发。

概而言之,上述中西两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古代诗歌追求爱情的自由体验和诗歌创作的朴素的审美风貌。《诗经・关雎》展示了华夏先民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勇敢追求,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萨福的《给所爱》真实热烈地描摹人类纯洁自然的爱恋情感,为西方诗歌文化开创了个体化抒情的审美历程。因此,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维度,合力展示了人类情感文明和诗歌文化的多样化的审美风貌。

参考文献:

[1]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2):71

[2]Sappho Is Burning [M].Chicago:U of Chicago P,1997

[3]经本植.中国古典诗歌写作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417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55

关于爱情的诗歌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爱情诗歌 教学模式

在高中人教版2003版的语文教材中,选取多种形式爱情诗歌或者是汉乐府诗歌等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例如必修一中《雨巷》《再别康桥》,必修二中《诗经》《孔雀东南飞》以及古诗《声声慢》等,在语文教材中形成独特的风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正确看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文章主要选择《诗经》两首中的《氓》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一、 《氓》的内容解析

在《氓》中,刻画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形象,全篇可以看做女子对男子的控诉。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教授学生正确看待、理解人物形象。在《氓》中“我”是什么形象,对负心汉的控诉传递什么样的主题意义?在诗歌中存在两个矛盾,传递的是“男子都为负心汉”与“女子不要相信爱情”这两个信息。高中生对爱情主题的关注度较高,教师选择这篇诗歌不是简单的判断诗歌的主题,而是在探究诗歌主题所显示出来的价值观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教学。

《氓》中“我”的形象在控诉男子的负心后,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怨妇”的形象,而是主动的思考、反省,找出自我痛苦的根源,并主动与过去分别,将女子身上的自尊、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主动将积极的情绪、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氓》中“我”是个自尊、坚强的女性,尽管渴望爱情,但并没有迷失在爱情中,而是敢于面对失败的爱情、婚姻,敢于对负心的爱人进行控诉;同时又对女性进行劝告,要严谨的对待爱情、婚姻,找寻良人,主人公的积极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二、以《氓》为例探讨高中爱情诗歌教学

《氓》是一首含有丰富情感的诗歌,也是学生接受爱情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落实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要将爱情诗歌中的积极成分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指导,对学生提供更好的爱情教育。

(一)朗读是情感体会的先决条件

教师在进行《氓》的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朗诵教学。朗读是体会情感的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不仅能够体会诗歌的节奏之美,还能够对诗歌所传递的情感进行体验。《氓》是《诗经》中比较经典的一首,其中四字一M,节奏感强烈,具有较高的音乐美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仅是能够体会“我”的情感,还能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加深诗歌的主要印象,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爱情等情感的美,获得较高的精神享受。

(二)质疑是形象分析的关键手段

在《氓》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人物形象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多元化的研究“我”的形象。在基本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后,一般都要对诗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在初步了解后,一般都会形成“女性是爱情、婚姻中的弱者”的形象。《氓》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宋代朱熹评论:“此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钱钟书言:“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当代鲍鹏山:“最完美的女性。”针对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根据多种想法进行讨论,分析不同的看法,由此得出现代的结论。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在问题的解答中,学生主要是借助自身的知识来思考,并借助自身的经验得出结论。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启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对“我”的形象进行想象:“我”最初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为家庭主妇,容貌逐渐衰老,在这一过程中,“我”与氓形成对比,氓的形象是什么?“我”的形象又是什么?“我”为何要控诉?借助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加强合作交流,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

(三)正面进行教育引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上面的步骤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理解升华为情感理解,让学生能够感悟诗歌的情感,正确的认识爱情,不断的提高生活自身的情感价值。

三、结语

教师在进行爱情诗歌的教学时,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审美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爱情,思考爱情。在学生的心灵中培育出高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面对爱情话题时,不再恐惧、逃避。也可以结合时下的爱情作品,让学生讨论、探究爱情婚姻,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给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体的分析,深刻品味作品,不回避作品中的爱情,结合其他的爱情诗歌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爱情、婚姻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让学生在爱情教育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张崇春.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审美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沈沉沉,粟斌.浅议高中语情诗歌教学――以《氓》为例[J].文教资料,2015,(05).

[4]韩晶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以《氓》为例浅谈教学中“包袱”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