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推荐7篇)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1篇

1、祖:祖父,祖辈。

2、捐:抛弃,丢弃。

3、谏:好言相劝,相告。

4、原谷:人名。

5、厌憎:厌弃憎恨。

6、欲弃之:想要丢弃他。之代词代指_祖父_,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欲:想要。

7、年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表示十岁后再过五岁。

8、岂有:怎么可以。

9、是:这,这(是)。

10、负义:违背道义。负: 违背。

11、从:听从,顺从。

12、作:做,制作。

13、舆(yú):手推的小车,即手推车。

14、于:在。

15、谷随:省略句,谷随(之)。原古跟随着他。随:跟随。之:他,指父亲。

16、归:回来。

17、汝:你,指示代词。

18、何以:为什么。

19、凶具:不吉利的用具。凶:不吉利。

20、他日:以后,将来,往后。

21、老:年老。

22、更:再。

23、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即因此。

24、惭:意动用法,为...感到惭愧。

25、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

26、乃:于是,就。

27、载:带。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2篇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父亲虞祺,政和年间进士及第,做官到太常博士、潼川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六岁背诵《九经》,七岁能写文章。因父亲在任而入官。遭逢母亲逝世,悲痛过度瘦弱不堪。下葬以后,早晚在墓旁痛苦,墓地有两棵枯死的桑树,有两只乌鸦来做巢。惦念父亲孤单又有病,七年不改官,一步不忍心离开父亲身边。父亲死,绍兴***年(1153)才进士及第,通判彭州(成都市的彭州市),**黎州(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渠州(今四川达州市渠县)知州。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3篇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年老时担任乡里村学的老师。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意。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我(当时)正住在南方,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4篇

洪迈字景卢,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始中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皓忤秦桧投闲,桧憾未已,御史汪勃论迈知其父不靖之谋,遂出添差教授福州。

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警,百姓汹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橐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富民有睚眦**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特迁敷文阁待制。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上曰:“浙东民困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誓尽力。”迈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节选自《宋史洪迈列传》,有删改。)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5篇

洪迈字景庐,洪皓第三子。幼年时每天读书数千言,过目便不忘,博览群书,即使是杂记小说、佛道等书,无不涉猎。随从两位兄长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只有洪迈不中。绍兴十五年(1145)年才中第,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朝任敕令所删定官。洪皓忤逆秦桧赋闲,秦桧依然恨他不已,御史汪勃**洪迈知道他父亲有反叛之谋,于是被贬出任福州教授。历任吏部郎兼礼部。

**服显仁皇后丧,当第一次祭奠时,礼官不知按照什么礼节,洪迈请派**分祭,被认可。任枢密检详文字,建议让民众交纳粮食赎罪,以补助国家消费,又请求严格**出入的礼仪。

绍兴三十一年(1161),议定钦宗谥号,洪迈说:“钦宗北去不返,臣民悲痛,应当像楚国立怀王那样,号怀宗,以表示复仇之意。”没有被采纳。吴王病重,朝廷议论准备让吴拱代替他。洪迈说“:吴氏因功把持四川兵权三十年,应让民众观听到一种新的气象,不要让吴氏尾大不掉。”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朝视察**,奏请让洪迈为参议军事,到达镇江,听说瓜州官军同金军相持时,惊慌失措。恰逢建康快马告急,叶义问急忙打算返回,洪迈极力阻止他说:“现在退军,已经对京口的胜败无济于事,而金陵听说返师,人心动摇,不能这样。”迁任左司员外郎。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完颜褒派遣左监军高忠建前来通告即位,并且商议和好,洪迈任接伴使,知门张抡为副使。**对**说:“以前同金讲和,本来是为了交还棺椁、太后,即使是卑辞屈己,也在所不惜。现在两国盟约已经断绝,名称以什么为正,疆土以哪里为界,金使前来朝见的礼仪,岁币的数目,所有这些都该事先确定。”等到洪迈、张抡入朝辞行,**又说:“我料定此事终归要和好的,要先议定名分,而土地是其次。”洪迈于是上奏改变接伴的礼节,共十四件事。自从渡江以后,屈己含忍礼节过于卑下,至此一切纠正,用敌国对等的礼节,凡是远迎和引接金银等都**。不久高忠建提出宋应用臣下之礼和索取新近收复的州郡。洪迈上报,并且上奏说“:疆土是实利不能给予,礼节是虚名不足珍惜。”礼部侍郎黄中听说,急忙上奏说“:名定而实随,百代不变,不能说是虚。土地得失,一彼一此,不能说是实。”兵部侍郎陈俊卿也说:“先正名分,名分正则国威张,而岁币也可减少了。”

洪迈进任起居舍人。当时议论派使节回报金朝,三月,诏令侍从、台谏各举荐能充任使节的**各一人。当初,洪迈任接伴使时,已持旧礼使金使折伏,到这时,慷慨请行。于是假借翰林学士,充任贺登位使,想让金与宋称兄弟对等之国并归还河南地区。四月,洪迈辞行,国书使用对等之国的礼节,高宗亲赐书信给洪迈等人说“:祖宗陵墓,隔绝三十年,不得按时洒扫祭祀,心中十分悲痛。如果金能将河南地归还,必要位于尊上如故,那么再次屈己,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洪迈上奏说:“山东之兵不解,那么两国和好必然不成。”到达燕京,金门使见到国书,大叫说:“没有按照格式。”强令使节在表中改陪臣两字,朝见的礼节必须用原来的礼节。洪迈当初坚持不答应,不久金朝封锁**,从早上到晚上水浆不通,三天后才得以与金人交涉。金人语气极不客气,大都督怀忠打算把他们留下做**,左丞相张浩坚持不可,于是洪迈等人被遣回。七月,洪迈回朝,这时孝宗已经即位了。殿中侍御史_认为洪迈使金辱命,**罢免他。次年,洪迈起知泉州。

乾道二年(1166),洪迈又知吉州。入朝奏对,于是任起居舍人,直接到面前说“:起居注都是根据各地报告,才加以修纂而成,虽然有日历、时政记,但没有成书。景年间故事,有《迩英延义二阁注记》,凡是经筵侍臣出处、封章进对、宴会赐予,都保存记录。十年来稍有废止不续,陛下言行都不知晓,恐怕不是任命起居舍人的本意。请令讲读官自今以后各以每天所得**言语送修注官,令讲筵所**,使恭谨记录,用今***所来到的殿名叫作《祥曦记注》。”被认可。

乾道三年(1167),洪迈迁任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仍旧参予修史。父亲洪皓,兄长洪适、洪遵都任过此职,洪迈又接着担任这一职务。洪迈上奏“:三省事无大小,必先经达中书备案录黄,宰执大臣书押,当制舍人书行,然后过门下,给事中书读,如给事中、中书舍人有所建议,就封黄上奏,以听从**旨意。只有枢密院得旨之后,即备案录黄过门下,按例不送给中书,叫作‘密白’,则言官的职事有所偏废,况今**兼任枢密,因而厘正,没***。希望诏令枢密院,凡是已接到制敕诏令,并关报左右省依照三省备录书黄,以表示重视发出命令的意思。”回报答允。

乾道六年(1170),洪迈任知赣州,建学校,造浮桥,士民恃之以安。郡兵一向骄惰,稍不如意就骄横跋扈,郡中每岁派遣数千人戍卫九江,这年,有的兵士害怕到九江则稽留不能返回,众兵于是反叛。有人谣言相惊,百姓惶恐不安。洪迈不为所动,只派一校官婉转劝说他们,让他们归营,众人都听从,收起武器入营,洪迈慢慢诘问什长伍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集市示众。乾道七年(1171)发生饥荒,赣州粮食丰收,洪迈移粮接济邻郡。僚属有人劝阻,洪迈笑着说:“秦、越瘠肥丰歉不同,是臣子之义吗?”不久知建宁府。富户有为小事**持刀**,长期拒捕,洪迈治其罪,黥面流放岭外。

淳熙十一年(1184),洪迈知婺州,上奏“:金华土地多沙,不能积水,五天不下雨就干旱,因此境内陂湖最应当修缮治理。命令耕者出力,田主出谷,凡是公私塘堰和陂湖,共修治八百三十七处。”婺州兵士素无纪律,春季供给衣服,想将布帛换成钱,官吏不准,众人群起呼啸聚在郡将治所前,郡将惶恐,只好姑息满足他们的要求。洪迈到任后,众兵沿习前例,甚至将谣言张贴在门前。洪迈用计逮捕四十八人,依理处治,众*相聚嚎叫,哄拥洪迈坐轿,洪迈说:“他们是罪人,你们为什么要干预?”众人不敢前进散走。洪迈杀死首恶两人,枭首示众,其余的鞭打不等,没有人敢于喧哗。事情上报,**对辅臣说“:没想到书生临事也能通权达变。”特迁他为敷文阁待制。

次年,奉诏入朝答对,首先论述淮东地区边备有六处要地:一是海陵,二是喻洳,三是盐城,四是宝应,五是清口,六是盱眙。认为应宜修筑城池,严格屯兵,建立游柱,增加戍兵。又说:“应该在许浦开决河道三十六里,在梅里镇筑二大堰,建斗门,遇到行师用兵时,就决开堤坝运送船只。”又说:“冯湛创设多桨船,底*樯淳,即使是一尺深的水也能通行。至今十五六年,修建的数目很少,不足使用。”说应该召募沿海富商的船只给予他们官爵,招募善于驾驭船只的水手补充水军,**嘉奖他。任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洪迈初入史馆,参加修撰《四朝帝纪》,进任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讲读官宿直,**不时召入,谈论到深夜。淳熙十三年(1186)九月,任翰林学士,于是呈献《四朝史》,将太祖和太宗以下八位**共一百七十八年史事编成一书。

绍熙改变**,进任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到朝廷奏事,说新政应以十渐作为借鉴。**说:“浙东民众困于和市,你去,为我纠正它。”洪迈再拜说:“发誓尽力。”洪迈到绍兴,核实诡名挟户四万八千三百多户,所减少的绢帛以匹计,大略与户数相当。提举玉隆万寿宫。次年,再三上章告老返乡,进龙图阁学士。不久以端明殿学士身份退休,这年去世,终年八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文敏”。

洪迈兄弟都是以文章取得盛名,跻身显贵,洪迈尤其因学问博洽被孝宗知遇,说他文章兼备众体。洪迈考究典故,涉猎经史,极尽鬼神事物的变化,手写《资治通鉴》共三遍。著有《容斋五笔》、《夷坚志》流传于世,其他著述更多。所修撰的《钦宗纪》大多遵从孙觌所言,附和耿南仲,丑化李纲,所纪载的事情多失实,因此朱熹列举王允的论述,说不能让佞臣主持修史,认为洪迈不应当采用孙觌所记载的等等。

巢谷传文言文翻译(扩展5)

——傅永列传文言文翻译

傅永列传文言文翻译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6篇

1.D

2.A

3.(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4.(1)吕蒙认请了学习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知识;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巢谷传文言文翻译(扩展6)

——《虞允文传》文言文翻译

《虞允文传》文言文翻译

巢谷传文言文的翻译 第7篇

因为父亲的缘故入选做官。母亲因病不幸逝世后,虞允文因过度悲伤而身体极度虚弱。安葬母亲后,他整日在母亲墓旁哭泣。考虑到父亲一人鳏居且身体有病,虞允文七年没有调迁官职,不忍心离开他的父亲半步。父亲逝世后,绍兴***年,才考中进士。

金主完颜亮开始修整汴京,呈现出南侵的意图。王纶从金朝返回后,报告说金人态度恭敬友好,没有丝毫战争迹象。汤思退再次去金国朝拜祝贺,对边境备战仍不闻不问。虞允文上奏疏说:“金人一定会撕毁盟约,希望陛下下诏令大臣们加强备战,做好防御准备。”当时正是绍兴三十年正月。十月,虞允文假借为工部尚书充任使金的贺正使,他看到金**量运输粮草,建造战舰,便向金主告辞回去,完颜亮说:“我准备去洛阳观赏牡丹花。”虞允文回来后,将自己在金国见到的备战情况及完颜亮的言行立即上奏告知**,再次强调必须加强淮、海两地的防御力量。

九月,金主完颜亮任命李通为大都督,在淮水上游建造浮桥。完颜亮亲自统率,号称雄兵百万,毡制帐篷一座连着一座,钲鼓声不绝于耳。十月,金军从涡口渡过淮河。十一月九日,完颜亮率大军到达采石附近。宋高宗命令虞允文前往芜湖催促李显忠接交王权的军,并犒赏驻扎采石的宋军,当时王权的军还驻在采石。虞允文到达采石时,王权已经离去,新帅李显忠还没有到任,敌人的骑兵已到达长江北岸,形势十分危急。将士们三五成群,卸除武装零星地坐在路旁,都是王权手下的`败兵。虞允文考虑到坐以等待李显忠到来必将贻误****,毅然招来诸将,勉励他们为国尽忠尽义,众将士回答:“现在既然有了统帅,我们愿意与金人决一死战。”有人问:“你是受命前来犒劳军中的,并没有受命督战,如有人告发你,你难道会任凭他们责难吗?”虞允文斥责他说:“现在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我怎么能逃避不管呢?”当时金实有士兵四十万,骑兵也超过宋军一倍,宋军总共才有士兵一万八千人。虞允文因此命令宋军将士排成大阵按兵不动,把战船分为五组,两组沿长江东西*并列航行,一组驻扎长江中流,隐蔽好精兵良将枕戈待战,另外两组藏在小港中,以备不测。虞允文刚刚部署完毕,敌军已经大声叫喊起来,完颜亮亲自摇着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横渡长江而来,眨眼之间,金军抵达长江南岸的船就达到七十艘,径直冲向为数不多力量单薄的宋军,宋军向后稍稍退却了一些。虞允文亲入战阵指挥,将士们不怕**,与金军展开殊死搏斗。金军大败,杀死金兵四千多人,杀死万户长二人,俘虏千户长五人,活捉女真士兵五百多人。虞允文把捷报报告了**,并犒赏三军将士。十四日,两军再次展开激烈战斗,宋军焚烧敌船三百艘,金军被打得大败而逃,虞允文再次向**上报捷报。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

御史萧之敏****虞允文,**去德寿宫拜见高宗,***说:“采石大捷时,萧之敏在哪里?不要听从他的意见,将萧之敏罢官赶走。”孝宗因这件事罢黜萧之敏,并在折扇上题诗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认为萧之敏品行端正,请求***其召回宫中以广开言路。孝宗深感他为人宽厚善良。淳熙**,虞允文去世。下诏追赠虞允文为太傅,赐谥“忠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