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第1篇
《送灵澈上人》赏析
【原文】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
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他的诗多有**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陽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的情景。灵澈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深,越来越远。“青山”即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竹林寺在山林深处。“独归远”再现了诗人伫立目送的情态,依依不舍,别情甚深。
以上两句写的是是人眼前的所见所感,是实写。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适淡泊的意境,看不出失意和伤感。
画面的创建独到别致。作品展示给读者的幽远精美的画面描绘不同于一般作品,诗人首先从听觉着墨,随即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远山深处,苍翠竹林之间,古刹钟声“杳杳“传来。接下来以实写眼前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与游僧纯真的思想感情,一个游方在外的高僧,身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一个人独自向幽远的青山深处归去,那画外之诗人**于斜陽之中,一直目送友人到“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第2篇
【诗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荷笠: 背负着斗笠。句意: 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向着那青山深远处走去。描绘出了高僧入山的潇洒形象。
【鉴赏】灵澈戴着斗笠,伴着夕阳,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寺庙 应该就在山林之中,所以说“青山独归远”。从“独归远”三字能够看出,诗 人一定是伫立良久,目送友人离去,依依惜别,道出不舍之情,由此可见诗 人与灵澈之间的深厚感情。此诗虽为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低沉 情绪,虽有深情,却不缠绵,而是别有一番闲情逸致在里面,表现出诗人淡 泊的胸襟,真可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中唐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会稽山 云门寺,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宣州,《全唐诗》存诗一卷。②竹林寺:在润州(江苏镇江)为灵澈游方歇宿之处。③杳杳:深远幽暗貌。屈原《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 静幽默。”一作“渺渺”。
【全诗鉴赏1】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二句“向晚”,点出时间是黄昏;叠字“苍苍”,写出诗僧 灵澈所居之竹林寺掩映山林的情状,给人以朦胧秀美的感觉;“杳杳”,写报时的钟声远 远传来,显得深远幽渺。此写钟声,有催促灵澈归山之意。后二句写灵澈头戴斗笠,身 披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行愈远。“青山”呼应首句“苍苍”,“独远归”, 显出诗人伫立目送,有依依不舍之情。时大约在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诗人 遭贬南巴已将近十年,惆怅郁闷。而灵澈云游江南,诗名未著,亦不得意。故此诗含有 宦途失意之诗人与方外归山之僧人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相同体验——共怀淡泊之心 境,可谓殊途同归。此诗用语精炼,描写景色,优美如画,却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其 构思精巧,朴素秀美,是中唐时期一首著名的山水小诗。
【全诗鉴赏2】
写景鲜明,全是虚拟想象的送别诗。
且立片论 唐代诗人很喜欢与僧人、道士交往。其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道院僧房都在清泉白云山水之处,都在清幽之处。诗人爱山水自然,追求心境宁静。二是能诗能文的僧道很多,可以寻求知音同道。加上佛理阐扬、宗教关心,对生命、人生、前程、价值、自然、宇宙等玄理的探索,是**的诗人最感兴趣的。于是便多有了群分类聚的交往。
这首诗是诗人送灵澈回寺,想象他所居住的环境和融入自然的超凡生活的情状。竹树青翠,寺庙空寂的钟声传扬悠远,令人神往。灵澈在山水自然中**往来,沐浴在朝晖夕阳之中,尽情地享受上苍的恩赐。当然,想象如此之美,是寄托了诗人的理想的,可以以此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不仅这一首,刘长卿还写了很多到寺庙道观游历的作品,表达的思想都与本篇相同,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等等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第3篇
作品介绍
原文
送灵澈上人⑴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