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翻译 第1篇
同学一首别子固
xxx安石〔宋代〕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xxx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xxx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xxx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xxx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xxx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译文一
江南有一xxx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xxx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xxx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xxx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xxx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译文二
长江之南有一xxx人,字子固(曾巩字子固),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淮河之南有一xxx人,字正之(xxx侔字正之),他不是当今世俗所称道的贤人,我敬慕他,和他交为朋友。二xxx人,从未互相交往过,从未互相交谈过,从未互相赠过钱物,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语行为,不相似的地方是何等少啊!我说,这恐怕是他们都向圣人学习的结果吧!他们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朋友也一定是向圣人学习的了。圣人的言语行为难道会有两种样子吗?所以,他们二人的相似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河之南,xxx谈及子固,正之不怀疑我说的话;回到长江之南,向子固谈及正之,子固也认为我说的话确实。因此,我又知道了所谓的圣贤之人,既很相似又相互信任,从不猜疑。
子固做了一首《怀友》诗送给我。意思大概是希望我们能相互勉励,一直到达中庸的境界才罢休。正之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驾着车子安稳行进,通过中庸的门庭而到达内室,除这二xxx人还会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一定会达到这种境界,不过也愿意跟在他们的左右努力去做,通过他们的帮助使我进入这种境界应该是可能的。
唉!官有自己的职守,私下又有别的事牵累,我们的聚会不可能是经常的,因此,我作了一篇《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互警策,并相互劝勉。
译文三
长江的南面有一xxx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xxx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这两xxx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讲话,书信和礼物也不曾接受过。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完全相同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说:学习圣人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xxx称道子固,正之对我不怀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称道正之,子固也以为对的。我又知道所说的贤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
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xxx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们左右干,帮助我进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员有职守,私家有牵扯,我们会合不能够经常啊!因此写作《同学》一首向子固告别,来互相警诫,并且互相安慰。
课外文言文翻译 第2篇
xxx泣玉
【原文】
楚人xxx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xxx,厉xxx人相之,玉人曰:“石也。”xxx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xxx,武xxx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xxx,武xxx人相之,又曰:“石也。”xxx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xxx,文xxx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xxx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xxx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xxx之璧。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xxx》
②xxx:相传名为xxx,春秋xxx人,xxx璧发现者。璞:xxx的石头。
③厉xxx:xxx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④相:鉴别,鉴定
⑤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
⑥诳:读kuáng。欺骗。
⑦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⑧薨:读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
⑨武xxx: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⑩文xxx: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⑾泣:这里指眼泪。
⑿奚:为什么。
⒀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⒁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⒁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⒂奉:读pěng,同“捧”。
xxx:读fú,语气词。
【翻译】
楚国有个名叫xxx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xxx。厉xxx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xxx大怒,认为xxx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xxx的左脚。等到厉xxx死去,武xxx登位后,xxx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xxx。武xxx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只是一块石头。”武xxx也认为xxx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xxx驾崩,文xxx登位。xxx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xxx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xxx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文xxx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xxx璧”。
课外文言文翻译 第3篇
谏院题名记
xxx〔宋代〕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弊,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xxx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xxx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xxx。(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
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xxx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课外文言文翻译 第4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xxx禹偁〔宋代〕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因作小楼二间,xxx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xxx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xxx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xxx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xxx、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歌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xxx出滁上,丙申移广陵;xxx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xxx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xxx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xxx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xxx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xxx有急雨,人在楼中如听到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里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xxx、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歌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xxx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xxx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xxx郡。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课外文言文翻译 第5篇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高〔先秦〕
xxx,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xxx也。何贤乎xxx?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xxx同母者四。xxx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xxx国,xxx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xxx。”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xxx者也,xxx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xxx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xxx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xxx。xxx不受,曰:“xxx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xxx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xxx。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xxx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xxx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xxx者,xxx也,曷为不足乎xxx?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吴子派札来(xxx)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xxx的贤啊。xxx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xxx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xxx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xxx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后把君位传给xxx。”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xxx了。xxx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xxx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xxx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xxx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xxx。xxx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xxx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xxx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xxx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xxx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xxx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xxx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言外之意是:xxx是夷xxx的臣子,是夷xxx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