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实用4篇)

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 第1篇

鲁人欲徒越的文言文的原文比较简短,大家需要了解一下原文的内容是什么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鲁人欲徙越①

鲁人身善织履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④。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⑤,而越人跣行⑥;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⑦。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屦(jù):句。古时用麻葛等制成的草鞋。

3. 缟:白色的绢。

4. 越:春秋时期越国,在今浙江。

5. 履:鞋,此处作穿鞋解。

6. 跣(xiǎn):赤脚。

7. 被(pī):同“披”。

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做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缟,然而(他们)却想要迁徙到越国。于是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那人说:“鞋子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戴的',但越国人披头散发的。你们虽然有专长,但迁徙到毫无自己用武之地的**,想要不受穷,这可能吗?”

①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莽撞从事。

②做生意特别要了解各种顾客的需要。

③凡事应从实际出发,忽视客观情况,盲目行动不会有好结果。

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结果必定是失败的。—《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读写》

要点导引

这则寓言以鲁人身怀绝技却要去无用武之地的越地的故事,表明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这则寓言构思巧妙,以“善织屦”,与“跣行”相对,以“善织缟”与“被发”相对。这样“欲使无穷,其可得乎”的结论便水到渠成了,使读者在哑然失笑之余,对其所述之力心悦诚服。

鲁人徙越故事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一个“鲁人徙越”的故事。故事说:

鲁国京城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善于编草鞋,女一善于织白绸子,两口子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还不错。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有一天,两口子想要搬到越国去谋生,便收拾这具行李。邻居看见了,劝告他们说:“不要到那里去,去了,你们会受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

邻人说:“草鞋是给人穿在脚上的,可是越国教师都是水乡,越人从小就关脚板走路,不用穿鞋。绸子是为了做帽子给人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经常有暴雨,越人个个蓬头散发,从不戴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手艺一点儿也用不上,怎么不受穷呢?”

“鲁人徙越”这个故事,说明鲁国的这个鞋匝夫妇,产了解越国的生活习惯,只身的手艺和想当然,就要搬到陌生的越国去谋生。他们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转移的,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单凭老经验和主观愿望是要碰壁的。倘若不是邻人相劝,改铸成大错,穷迫而归。

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 第2篇

枭将东徙,典故,常被用来表示_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_毕竟_治根不治本_不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文言文枭将东徒的翻译和注释,我们来看看。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及注释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逢:遇见,遇到。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更(gēng):改变。

犹(yóu):仍旧,还。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

——桑怿传文言文翻译

桑怿传文言文翻译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春,陕**略安抚副使韩琦命任福统军迎击西夏,以桑怿为先锋。桑怿率军追敌至六盘山下,遭西夏军伏击,力战而死。有感于桑怿的人格风骨,欧阳修于皇祐二年(1050年)为他写了这篇传记。下面是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原文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孤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书,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巫也,如今人固但不尽知也。”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又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改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调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

:“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像力量不够。他为人不自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像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练习题

桑怿①传(节选)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翻译】桑怿听闻襄城有十多个**,独自一人提着一把剑去了,杀了许多人,把剩下的人绑了起来。汝旁县因此没有了**,京西转运使将此事上奏到朝廷,桑怿被任命为郏城尉......桑怿虽然参加过科举中的进士考试,但是读书也不多(不十分了解书本知识),但所做的事情都很符合道理,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的很多。桑怿在雍丘暂住的时候,遭遇了大水灾,家里有两粮仓的粟,准备载到船上带走。见到有人靠步行避水,于是扔掉了粟,把船用来载人。见到老百姓遭遇荒年,就把和他是同一个乡里的人聚集在一起供养他们,直到自己的粟吃完了为止。桑怿善于用剑和狭长的铁片,力气比几个人的力气合起来还大并且很有谋略。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缚()(2)走()(3)善()⑷许(){5}然()(6)见民荒岁岁()

11.说说文中加粗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2分)

12.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2分)

13.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9.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

10.(1)束缚(2)跑,逃跑(3)善于,擅长⑷表约数,左右,上下(5)但是,表转折(6)岁月(6分,每小题1分)

11.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

12.桑怿在襄城独**死了几个盗贼并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13.(1)以舟载民(2)聚其里人饲之(2分)

——黠狼文言文翻译

黠狼文言文翻译

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 第3篇

曲突徙薪,曲:形做动,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火。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一、原文: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二、译文:

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三、注释:

1.过:拜访。

2.突:烟囱。曲突,使烟囱弯曲。

3.徙:迁移

4.薪:柴草

5. 更:更改,改变。

6.不(fǒu)者:如果不这样的话。不:同“否”,否则。

7.且:将要。

8.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

9.应:应答。

10.俄而:不久。

11.息:同“熄”,灭。

12.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13.次:按次序。

14.坐:同“座”,座位。

15.录:采纳,引申为邀请。

16.乡(xiàng)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假如。

17.亡(wú):通“无”。

18. 为:当作,作为,认为。

19.乃:于是,就。

20.寤(wù ):同“悟”醒悟,觉悟。[3]

21.请:邀请。

常熟有桑悦文言文翻译 第4篇

徒字文言文翻译

1、步行:徒步。徒涉。

2、空:徒手。

3、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4、只;仅仅:家徒四壁。

5、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6、同一**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_。*徒。

7、人(多指坏人):匪徒。赌徒。叛徒。

8、剥夺犯人**的刑罚:徒刑。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辵(chuò),土声。

2、步行。

徒,步行也。——东汉·许慎《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名词

1、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

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2、徒*,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唐·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得志之徒。——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与其徒置酒酣歌。——清·方苞《狱中杂记》

3、服徭役的人。

迁徙之徒。——汉·贾谊《过秦论》

4、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传诸其徒。——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5、地位低的人。多指坏人。如:奸徒(奸险的人);无耻之徒;匪徒。

6、奴仆。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白行简《李娃传》

7、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劳役。如:徒罪(徒刑之罪);徒系(囚犯);徒流(徒刑与流刑)。

8、众,很多的人。如:徒舆(众人);徒众(属下群众;门徒,弟子)徒附(依附于豪门、权势人家的人众);徒庶(民众)。

9、姓。徒姓

副词

1、独,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慕君之高义。

徒见操书。——《资治通鉴》

2、徒然,枉然。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靡danyao。——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形容词

1、光,裸。如:徒裼(赤足露体);徒倮(光身);徒首(空首。身无甲胄)。

2、空。如:徒手(空手);徒话(空话);徒法(空有法制)。

3、单纯。如:徒奏(单纯的器乐合奏);徒马(备用而不施鞍辔的马)。

“途”字的常用词组

1.徒步 túbù

(1)[go on foot]∶用脚行走

徒步则汗出。——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徒步入华山。—— 明· 顾炎武《复庵记》

徒步行军

(2)common people]∶*民的代称。古时*民外出无车,故称

***内,多为徒步。

(3)[infantry]∶步兵

2.徒弟 túdi

[apprentice;disciple;pupil] 从师学艺的人。

3.徒歌 túgē

[singing without music accompaniment] 指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

4.徒费唇舌 túfèi-chúnshé

(1)[waste one's breath;spend one's breath;whistle down the wind] 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镜花缘》

(2)——亦作“徒废唇舌”

5.徒唤奈何 túhuàn-nàihé

[regret in vain;utter bootless cries] 白白叫喊,无可奈何。

6.徒劳 túláo

[futile effort;fruitless labor]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徒劳跋涉

7.徒劳无功 túláo-wúgōng

(1)[futility;make a futile effort;flog a dead horse;mount on a dead horse;shoe a goose;work to no avail]∶徒劳的尝试或无用的姿态。

他们的种种失败,徒劳无功,简直像花儿和昆虫适合于共生一样惊人。

(2)[water haul]∶徒劳无成效的努力;常指空跑一趟而未遇见想要找的人。

8.徒劳无益 túláo-wúyì

[futility;make a futile effort] 白费力气,没有一点好处或成效。

武力在经济上的徒劳无益。

9.徒然 túrán

(1)[only]∶仅仅如此

(2)[without cause or reason]∶无缘无故;偶然

皆不徒然

(3)[for nothing;in vain]∶枉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我找不到他们,徒然跑了半天

10.徒涉 túshè

[wade across;wade through;ford] 从河水中走过去

水浅可徒涉

11.徒手 túshǒu

[bare-handed;empty] 赤手空拳

徒手夺刀

12.徒属 túshǔ

[apprentices] 徒众,属众

召令徒属。——《史记·陈涉世家》

徒属皆曰。

13.徒孙 túsūn

[disciple's disciple] 指徒弟带的徒弟

14.徒托空言 tútuō-kōngyán

[jaw but do nothing;make empty promises;blow bubbles] 光有满嘴空谈,不办实事

15.徒跣 túxiǎn

[go barefoot] 赤足步行

免冠徒跣。——《战国策·魏策》

16.徒刑 túxíng

(1)[imprisonment;prison sentence]∶刑罚名。将**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并**劳动。其名始于北周。今分****和****两种

(2)[term of imprisonment]∶服刑期

判十年徒刑

17.徒行 tú xínɡ

1.步行。《论语·先进》:“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邢昺 疏:“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是步行谓之徒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徒行。”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徒行出,至 曲江 西 杏园 东。” 元 曹之谦 《风雪障面图》诗:“仆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语心应语。”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美艳若此,而徒行何也?”2.谓无事闲行。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仆不远千里,裹粮求见,非徒行也,意必谓 明公 有以见教,而含木石不尽勤勤之意何耶?”

18.徒有虚名 túyǒu-xūmíng

[unwarranted reputation] 空有其名声,毫无实际。亦作“徒有其名”

19.徒长 túzhǎng

[spindling;excessive growth of branches and leaves] 植物只长茎杆而不长花或果实的情况

.徒子徒孙 túzǐ-túsūn

of followers of a school;adherent;disciples and followers;hangers-on and their spawn] 门徒及门徒之徒。比喻由一师所承。亦指爪牙、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