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实用10篇)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1篇

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但是,这九条河流发水的时候,长江也正发大水。九条河流之水奔腾浩荡,直奔浔阳;而长江的波浪如同卷起的白雪,声音如同雷声轰鸣,仿佛从九天上飞流直下。竭尽那九条河流的正涨潮的势头,不足以抵挡长江旁溢的波浪。这九条河流只得像人屏住呼吸裹紧衣服一样不敢和长江争雄。

九条河流越退却,长江越进逼,原来的那些坑洞、狭窄的地方根本不能承受长江的冲击,开始涨满潮水成为青草湖、赤沙湖、云梦湖。清丽世界,摇撼天地八九百里。而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

从君山上的酒香亭、朗吟亭上远望洞庭湖,见到的水面最大,所以只因千里茫茫的一个大山谷里水面远接天边,日光沐浴其中为奇妙。岳阳楼见到的水面稍窄,前面能看到长江北岸,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妖媚来文饰它的不足(丑陋),何况江湖在此交汇的气势,如果没有一座山来包容,只是莽莽洪流,又有什么意趣呢?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色的绢带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头居士’,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人。“*派”**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世称“三袁”,同为*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_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_(《中郎先生全集序》)。他较两兄晚殁,后来目睹模仿*派的文人,已有_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_(同前)的流弊,所以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提出_不效七子诗,亦不效袁氏少年未定诗,而宛然复传盛唐诗之神则善矣_(《蔡不瑕诗序》)。这是他与两兄稍异之处。

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与曾太史长石》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游记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记写得精粹,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2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作,在他41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被郭沫若评价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木)三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3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1):而:连词,表转折。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4篇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陈涉世家》)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事迹;

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司马迁推崇屈原有两个方面:推崇他正确的**主张和伟大的人格;推崇他在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当时,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样,又**秦国的当。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司马迁对屈原的**才能是异常推崇的。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他还慨叹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破家相随属,而圣君**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所理想的**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认为屈原主张举贤授能。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这种**倾向是强烈的。

《离骚》里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屈原反复地论述历代兴亡,认为亡是由于残害忠良,而兴是由于举贤授能。他主张要替人民打算,要选贤与能,这是有**思想的因素的。因此,司马迁说他能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正确的。司马迁不仅赞成他的贤能**的主张,并且认为屈原就是贤能兼备的人。他说:“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然而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最主要的还在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因为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离骚》里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正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楚国**情况。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挽救楚国的危亡,坚决地起来**。他愤怒地控诉了贵族当权派的无耻:“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他痛斥他们弄得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怀沙》里说:“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鸡雉翔舞。”他指斥他们将要把国家弄到濒于危亡的地步:“惟夫*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因此,他**他决不妥协:“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修德立行,忠心耿耿,原想导君于尧舜之治,可是怀王竟然不识,反而信谗疏远:“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楚国弄到濒于危亡,怀王是应该负责任的,屈原对他也是不能无怨的。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司马迁对屈原的为坚持理想而**的精神是歌颂的,对屈原的心情是深刻了解的。他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这样的:“屈*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离骚》“自怨生”。说“疾”,说“怨”,可见司马迁认为《离骚》之作正体现了屈原的**精神。

——刘宽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刘宽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5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6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牛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任您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始终不对其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总是推让给**。有时出现了灾异,他就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看见老年人总是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技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看重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很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会**。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好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的人都称他是**。

——《游居柿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游居柿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7篇

屈*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iè,生活在污泥里。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使……破败。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姻。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

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兴。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以……为祖先。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8篇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x越国奇逢》:“妾闻**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

反义词 通达权变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9篇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

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靡不毕见。(见,用“现”,出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 ,通“浊”,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

屈*既绌。(绌,通“黜”,被罢黜。)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顾反。(反,通“返”,返回。)

赵不内。(内,通“纳”,接纳,收纳。)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

琢冰文言文翻译原文 第10篇

从前京师有个将冰琢**物形象的人,给它们披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数百人,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教授他我的技艺。”没有人答应的。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造琢金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成为宝贝还不会坏啊?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啊。”

有文采而没有内涵,也如同这冰雕啊。

【琢冰阅读题目与答案】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3分)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22.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

19.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 惊其神。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评分标准:3分。

21.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要准确翻译“孰”和“以”,每错一处扣1分。

22.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狼》文言文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