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1篇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xxx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xxx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xxx,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xxx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xxx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xxx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xxx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xxx,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xxx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2篇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xxx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xxx·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xxx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xxx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xxx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冲突。
至于“富国”,讲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库”,这与他所说的“以义**,xxx利”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遭到他的反对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xxx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今之所谓良臣”,是以“君不乡道,xxxxxx”为前提的。换言之,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xxx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假如这些国家的君主“乡道而志xxx”,假如这些“今之所谓良臣”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道德,那xxx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这都是“假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xxx之所以形成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实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因此,要抽象出来问这个问题,就只有我们自己来回答了。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及行仁义道德,二者得兼,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今天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正是这种“二者得兼”的追求吗?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3篇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于尧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xxx主张薄赋税,所以故意来问他,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殊不知,xxx从实际情况出发,奉行的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这里展开了一次中庸的现实运用。既回答了白圭的问题,又表明了自己无过无不及的主张。
财政税收是维持一个国家运转必不可少的**。可是,财政税收多少合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太多,太重,老百姓就会受不了,怨声载道;如果偷税漏税太多,税率太低,国家财政紧张,入不敷出,又会影响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xxx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从实际出发,指出,如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税率,二十抽一,赋税倒是薄了,老百姓的负担倒是减轻了,可国家怎么运转呢?除非像那边远落后的xxx那样,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机构,没有靠财政负担的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但文明进化的中原国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xxx那样的原始状态,怎能实现像xxx那样的税收**呢?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络那样,xxx暴敛,把人民逼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xxx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有恰到好处,才是儒者的追求。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4篇
xxx(前372年-前2*),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xxx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xxx*后裔。*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人物。xxx及其门人著有《xxx》一书。xxx继承并发扬了xxx的思想,成为仅次于xxx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xxx合称为“xxx。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扩展阅读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扩展1)
——xxx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xxx告子下原文及翻译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5篇
xxx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没有律诗。艺术上不蹈袭xxx言,或擅长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词藻,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庸浅易;或“钩章棘句,掐擢胃肾”(《墓志》),精思苦炼,雕刻其险;如xxx所说“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xxx》),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的诗篇反映时代现实、揭露藩镇**,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生活、愤慨贫富不*,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
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xxx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虽然社会生活内容不同,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xxx的特色。有些作品如《秋怀》等,则情调不免低沉;“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句,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狭窄的心情。
xxx专写古诗以短篇五古最多。***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
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xxx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xxx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6篇
xxx说:“xxx、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xxx、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xxx,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xxx,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xxx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样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7篇
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xxx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8篇
xxx,唐代诗人,汉族。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xxx私谥为贞曜先生。xxx祖籍*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xxx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xxx镇守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xxx,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9篇
万章问曰:“xxx在xxx:‘盍归乎来!吾*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1)xxx在xxx,xxx之狂士?”
xxx曰:“xxx‘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2)xxx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xxx可谓狂矣?”
曰:“xxx张(3)、xxx、牧皮(4)者,xxx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xxx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 原(7)乎!乡原,德之贼也(8)。”’
曰:“何xxx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9)?生斯世也,xxx世也,善斯可矣。’阉 然(10)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xxx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xxx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xxx曰:‘恶似而非者:恶莠(11),恐其乱 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 乱乐也;恶紫,恐其乱xxx;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12) 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10篇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
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xxx xxx》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xxx王讨论的**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11篇
xxx说:“他们志向远大、口气不凡,开口便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动,却(和他们的**)不全吻合。(如果这样的)狂者也结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肮脏事的人同他结交,这种人就是狷者,这是又次一等的了。xxx说:‘路过我门口而不进我屋子,我不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乡原吧!乡原是戕害道德的人。’”曰:“何xxx可谓之乡原矣?” 万章问:“怎样的人能称他为乡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⑤?生斯世也,xxx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xxx说:“(乡原指责狂者说:)‘为什么志向、口气那么大?说的不顾做的,做的不顾说的,却还说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者说:)‘做事为什么那样孤孤单单?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只要人家认为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xxx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xxx以为德之贼,何哉?” 万章问:“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忠厚人,所到之处也表现出是个忠厚人,xxx却认为(这种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xxx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xxx;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xxx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xxx说过,要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莠草,是怕它淆乱禾苗;憎恶歪才,是怕它淆乱了义;憎恶能说会道,是怕它淆乱信实;憎恶xxx音乐,是怕它淆乱雅乐;憎恶紫色,是怕它淆乱了大红色;憎恶乡原,是怕他淆乱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复到正道罢了。正道的形象树端正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就不会有**了。”
xxx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第12篇
万章问道:“xxx在xxx国说:‘何不归去呢!我的那些学生们忘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xxx在xxx国、为什么思念xxx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xxx说:“xxx‘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为。’xxx难道不想和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吗?不能够 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
万章问:“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xxx说:“xxx张、xxx、牧皮这些人,就是xxx称为狂放的 人。”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xxx说:“他们志向很远大,言语很夸张,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合。这种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这些洁身 自好的人就是xxx所说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xxx说: ‘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而我并不遗憾的,那就只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使道德败坏的人。’”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好好先生呢?”
xxx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 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评指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八面玲 球,四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xxx却认为他是使道德败坏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xxx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证来;你要指责他却又好像无可指责。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 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败坏道德的人’。xxx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 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xxx的乐曲,怕的是它 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厌恶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乱道德标准。’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