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热门4篇)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原文: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唐代:xxx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译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xxx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久久地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注释:

莽(mǎng)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shǔxxx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xxx:即典xxx,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xxx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xxx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衰飒(sà)正摧颜。

赏析: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xxx到秦州(xxx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xxx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xxx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xxx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xxx,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 篇章。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第2篇

闻道xxx,频年不xxx。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杂诗译文及注释

早就听说xxx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xxx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①闻道:听说。xxx: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xxx:放下兵器。

②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③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杂诗赏析

自汉xxx,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首联“闻道xxx,频年不xxx”,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xxx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xxx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xxx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xxx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xxx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_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xxx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xxx、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不禁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xxx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xxx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xxx、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xxx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xxx”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原文: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荣华难以长久停留,盛与衰也难以预量。

原是xxx丽的荷花,今成秋天结子的莲房。

寒霜打蔫了野草,形容枯萎尚未凋丧。

日月周而复始野草又会复生,我则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恋着先前种种,想到这些真让人断肠。

秋莲:荷花。

遽央:终尽;完毕。

有环周:一作“还复周”。

眷眷:依恋反顾貌。

赏析:

本文是组诗中的第三首。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xxx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xxx37岁时。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第4篇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四条河流交错环抱着吴兴城,它们的流向与城墙偏斜。这四条河又分出许多溪水,溪水边居住着许多人家。

居民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条河流交错地流通。交流,交叉沟通。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东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条东去的运河。

抱城斜:绕着城斜流。斜,指环城的河流并不是和xxx成平行直线而是斜斜地流着。

散作:分散成。

千溪:很多条流水。千,与后面的“万”同用以形容数量多,均不是确数。

遍:遍及。

深处:水深的地方。

菱:水生草本植物,果实叫菱角,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