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1篇
大致在xxx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xxx《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xxx(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xxx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xxx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xxx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xxx是东晋开国元勋xxx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xxx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xxx的xxx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xxx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xxx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xxx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xxx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xxx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xxx)的全部人生。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2篇
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存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当以xxx先生之说为较可信,即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xxx五十三岁。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
在这二十首诗中,诗人多方面地反映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志趣与情操。
这些诗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艺术而言,都足以**xxx成熟时期的风格,因此也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xxx尽c,忽焉复醉(3)。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xxx,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4篇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地生活,也就是xxx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xxx题跋·题xxx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xxx。
公元416年,xxx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故都得到**。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xxx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朝廷为了讨好xxx,下诏书封xxx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xxx,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xxx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xxx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的王,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xxx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xxx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xxx父xxx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xxx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xxx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xxx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5篇
作品原文
xxx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作品注释
①倒裳:颠衣倒裳。这句是说急忙迎客,来不及正著衣裳。
②子:指下句的田父,即农夫。与:通欤,语气词。
③好怀:好意。这句是说来访的是位好心肠的农夫。
④壶浆:用壶盛的酒。疑:怪。乖:背戾。这两句是说农夫提壶酒远道来问候,怪我和时世不合。
⑤褴缕:同蓝缕,衣衫破烂。高栖:指隐居。这两句是说穿着褴缕的衣衫住在茅屋之中,这不值得做为你的隐居之所。自此以下四句都是农夫劝说的话。
⑥尚同:以同于流俗为贵。一:一本作举。汩(gǔ古):同淈,搅混。汩其泥:《楚辞·渔父》云:“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xxx?”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举世都以随波逐流为高尚,希望你也同流合污。
⑦禀气:天赋的气质。谐:合。寡所谐:难与世俗谐合。这句和上句是说深深感激您的好意,但是我本性就难和世俗苟合。自此以下是xxx回答农夫的话。
⑧纡:屈曲。辔:马缰绳和嚼子。纡辔:回车,指枉道事人。讵:岂。这两句是说回车改辙诚然可以学习,然而岂不是违反了自己的本意而走入迷途?
⑨共欢此饮:共同欢饮。驾:车驾,借指道路、方向。这两句是说且xxx饮吧,我的车驾是不可回转的。即初衷不能改变。
作品译文
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姑且xxx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作品鉴赏
《饮酒》组诗第九首《饮酒·清晨闻叩门》,是一篇假设问答以表示诗人坚持隐居避世、拒绝仕宦决心的诗作。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使人们能更清楚地了解xxx归隐后的生活,以及他对“仕”与“隐”的认识和思索。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6篇
xxx(公元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xxx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xxx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xxx”,有《xxx集》。
1、早年生活
xxxxxx或为xxx(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xxx,晋代名士,娶xxx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xxx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xxx三岁,后嫁给xxx姓人家,故xxx提及她时称xxx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xxx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的时候xxx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xxx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xxx氏妹文》)。二十岁的时候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xxx“自幼修习儒家经典,xxx,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xxx,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2、致仕生涯
二十岁的时候,xxx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xxx?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的时候,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xxx年(公元398年),xxx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xxx满,xxx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xxx的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xxx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3、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xxx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xxx氏妹卒于武昌,xxx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xxx,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xxx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xxx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xxx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xxx,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xxx为始安太守,与xxx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xxx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xxx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xxx卒于浔阳。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7篇
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依据。拿xxx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价值尺度。但xxx通过自己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否定。开头说,自己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门庭若市情景。xxx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态度,所住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人群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基点呢?这就牵涉到xxx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统一与与谐。在xxx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与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生命是自然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毫无真实价值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所以接着四句,诗人还是写人物活动与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清淡而闲适状态,也是xxx穆而自在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旋律从人心与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乐曲。所见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岚气,在夕阳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美,而成群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语言来表达。实际意思,是说人与自然与谐,根本上是生命感受,逻辑语言不足以表现它微妙与整体性。
xxx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很有理趣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任真自得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xxx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8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9篇
xxx(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xxxxxx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xxx的女儿。xxx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xxx被称为“隐逸诗人xxx”,开创了田园诗一体。xxx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就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xxx集》。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赏析(饮酒其五每句赏析简单)
饮 酒(其五)
【晋】xxx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10篇
xxx《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xxx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xxx?实疑明智。谓天盖高,xxx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沈约《xxxxxx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xxx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xxx传》:xxx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xxx集序》:有疑xxx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xxx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xxx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xxx语邪!古今隐逸诗人xxx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xxxxxx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xxx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xxx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孟浩然《xxx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xxx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饮酒》xxx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11篇
原文
饮酒
xxx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xxx见高枝。
xxx人不觉,独树众xxx。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
xxx:青松:青翠的松树,因松树四季常青,喻指坚贞不移的志节。东园:xxx居所东边的园圃,亦泛指园圃。
②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③凝霜:凝结成霜。殄(tiǎn):灭尽。异类:本意是指不同种类,有时也可作杰出的才能。同时,它也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松树之外的其他草木。
④xxx:xxx的样子。
⑤xxx: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⑥独树:一株、独棵xxx:一本作知。
⑦提壶:壶:指酒壶。提壶,提壶芦,提葫芦挂。此谓提来酒壶。寒柯:树枝,指冬天树木或树干。
⑧远望时复为: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
⑨梦幻:梦中幻境,多比喻空妄。xxx《祭宋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
⑩何事:为什么。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羁:束缚,拘束。
译文
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掩没了它的奇姿。
冬天到严霜降百草凋零,只吧那松枝兀然挺立。
松树连成林倒不为人所留意,唯独一株孤松众人方才称奇。
把酒壶挂在那寒枝上,一边饮酒一边向远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