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热门24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篇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376~396)。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 津,渡口。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2篇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7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虎知道的价值所在。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3篇

缘:循,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着:穿着

悉:全都。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黄|色*的头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

从来:从……地方来。

要:同“邀”,邀请。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隔绝,不同音信。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具:同“俱”,完全,详尽。

延:邀请。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原先。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拜见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遂:终于。

问津:问路,访求。

津,渡口。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4篇

东晋太**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5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公元376──396年)。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夹岸溪的*。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旷:*坦宽阔。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到这里。名词性结构。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云:说。先世:前代祖先。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桃花源中人**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出,出来以后。既:副词,已经,表示“出”的动作已经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其:代词,他(渔人)的。扶:划。向路:来时的路线。志之:记下沿路的标志。志:记,作标记。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及郡下:到了(武陵)郡城内。及:到。、诣:到,往。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如此:这里指上述渔人的一切见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紧衔接,就,马上。遣:派遣。其:代词,他,指渔人。所志:“所”与动词“志”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以前留下的标记。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太守欲问津而不得。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南阳:郡名,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骥之,《晋书》本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不仕”。高尚士:志趣高尚的人。闻之:知道这件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未果:没有实现。果:结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因病而死。寻:副词,不久。终:死。○刘子骥欲问津而不果。 后遂无问津者。 后:后来。遂:便。问津者:问路的入。问:“访求”的意思。津:本指渡口,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径。

写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表明桃源虽好,终是幻境。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6篇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霞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十二个极常壳的字眼,便勾画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难忘怀。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也是着墨不多而内含丰富,令人味之不尽。“美好而淳朴”,这是桃花源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共同印象。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7篇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shì)靖节,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_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8篇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扩展5)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译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译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9篇

东晋太**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0篇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承袭旧制,实行门阀**,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王,改**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1篇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给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扩展3)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2篇

秦始皇*,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3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www虎知道.huzhidao.虎知道com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4篇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5篇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6篇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7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8篇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19篇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20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抱负,但处在**社会,很难有所作为。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21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22篇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_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23篇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 第24篇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_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_)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