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3篇)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xxx劝学

初,权谓xxx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xxx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xxx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xxxxxx!”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xxx对xxx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xxx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xxx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xxx于是开始学习。

当xxx到寻阳的时候,xxx和xxx一起谈论议事,xxx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xxx的没有才学的xxx了!”xxx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xxx拜见xxx的母亲,和xxx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xxx,字仲谋,xxx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公**)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xxx:xxx,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xxx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xxx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xxx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xxxxxx:指在xxx的没有才学的xxx。xxx,指xxx,xxx苏苏州。xxx,指xxx,名字前加_xxx,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xxx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xxx

xxx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xxx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xxx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xxx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xxx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xxx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xxx劝学

2. xxx始学

3. xxx赞学:_非复xxxxxx,拜蒙母,结友而别_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xxx。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xxx。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xxx大将xxx和xxx在赤壁之战中大破xxx*,不久后xxx病死。xxx代替xxx成为xxx的谋佐,然而xxx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xxx劝xxx多学习。“xxx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xxx劝学,先一语破的,向xxx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xxx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xxx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xxx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xxxxxx”,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xxx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xxx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xxx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xxx不仅地位高于xxx,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xxx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xxx对xxx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xxx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xxx的话是认**劝,xxx、xxx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xxx、xxx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xxx劝说下xxx“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xxx的学有xxx,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xxx在xxx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xxx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xxx。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鼓励xxx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xxx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xxx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xxx。整个对话之中,xxx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xxx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xxx。读书使xxx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xxx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xxxxxx!”xxx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xxx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xxx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xxx的学有xxx,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xxx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xxx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xxx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xxxxxx”又将xxx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xxx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xxx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xxx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xxx的哪些见解让xxx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xxxxxx”、“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xxx的刻意劝学终使xxx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xxx惊叹,xxx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xxx在xxx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xxx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xxx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xxx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xxx的哪些见解让xxx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xxx的刻意劝学终使xxx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xxx惊叹,xxx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xxx在xxx劝说下“乃始就学”。xxx劝学,先向xxx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xxx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xxx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xxx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xxxxxx”,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xxx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xxx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xxx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xxx不仅地位高于xxx,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xxx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xxx对xxx赞叹的巧妙接应。从xxx的答话中可见xxx颇为自得的神态,xxx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xxx的话是认**劝,xxx、xxx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xxx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xxx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xxx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xxxxxx!”xxx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xxx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xxx读书的功效是通过xxx的与xxx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xxx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xxxxxx”又将xxx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xxx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翻译

在西园听一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人深负隐逸之志。

虽然想要放宽心怀但难以遂愿,而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听到夜雨强劲而势猛,预示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想别后钓渚春色应该比以前更好,春风在水面吹起微波。

注释

西园:泛指,未必与xxx兄弟及邺中诸子同游之“西园”。

艳阳歌:犹《阳春》曲。一说泛指春之歌。

薜萝:薜荔和女萝,喻指隐士之服。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放怀:开怀,放宽心怀。

经世:治理国事。

判:判断,断定。俗作“拚”。

衾:被子。一作“裘”。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原文:

桃花源诗

魏晋: xxx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xxx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xxx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xxx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xxx,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秦王**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xxx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茂盛遮浓荫,xxx植按节气。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xxx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xxx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童孺纵行歌,班xxx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借问游xxx,焉测尘嚣外。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嬴氏:这里指xxx嬴政。

xxx(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xxx: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xxx、xxx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词,无义。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suì)芜废。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湮:埋没。

相命肆(sì)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yìn),菽(shū)稷(jì)随时艺;

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菽:豆类。稷:谷类。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王税。

靡:没有。

荒路暧(ài)交通,鸡犬xxx吠。

暧:遮蔽。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cháng)无新制。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纵行歌,班xxx游诣(yì)。。(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儿童。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纪历:纪年、xxx、纪日的历书。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余乐:不尽之乐。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从xxx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旋:很快。幽蔽:深暗。

借问游xxx,焉测尘嚣(xiāo)外。

游xxx:游于xxx之士。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蹑:踩。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赏析:

xxx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xxx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xxx)、绮(xxx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荒路暧交通,鸡犬xxx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xxx,桃花源中人隐居了***(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xxx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xxx,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xxx”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xxx传》记载:“xxx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

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罗帐罢炉熏。近来心更切,为xxx。

翻译

懒得去抹拭鸳鸯枕上的灰尘,也不去缀缝裂开了的'翡翠裙,xxx也不再燃香炉熏烤。近段时间来相思的心更加深切了,那都是为了思念你呀!

注释

拂:放置。

鸳鸯枕:绣有鸳鸯图形之枕,此作为象征男女欢合的意象。

翡翠裙:绣有翡翠鸟的裙子,与第一句“鸳鸯枕”对文。

罗帐罢炉熏:不再以炉香熏暖罗帐。罢,停止。熏,熏香,焚香。古时围炉燃香料,熏烤衣服和被帐等物,取其香暖。

创作背景

此词是xxx为闺中女子代言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史载xxx为人落拓不羁,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在他的词作中,多通过女性化的愁思来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把难以言说之情,借女子之口抒写自己内心的隐痛。这首《南歌子》正是这类作品的**。

赏析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春日闻xxx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xxx是归期。

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xxx是归期。

注释

xxx: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鸟名,又叫xxx、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xxx帝(名xxx)的魂魄所化。

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xxx。

神:神灵。

谓:告诉。

予:我。

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破城,诗人亲故xxx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谢枋得饱尝家破人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结于这首思乡之作之中。

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xxx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鸳鸯

先秦佚名

鸳鸯**,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xxx。君子万年,福禄xxx。

乘马在厩,xxx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译文

鸳鸯相偎在鱼梁,喙儿**左翅膀。xxx子万年寿,一生幸福绵绵长。

拉车辕马在马房,每天喂草喂杂粮。xxx子万年寿,福禄把他来滋养。

拉车辕马在马槽,每天喂粮喂饲草。xxx子万年寿,福禄xxx永相保。

注释

鸳鸯:鸭科水鸟名。古人以此鸟雌雄双居,永不分离,故称之为“匹鸟”。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原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三更灯火:三更半夜,很晚了。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赏析:

《劝学》是唐朝诗人xxx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了,后悔已晚,应该珍惜时光。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拚,xxx今日欢。

翻译

华贵的香炉旁,清凉的**上,鸳鸯锦被下盖着一对情侣,像并枝的连理同眠共枕,脂粉和着香汗在枕上流淌。窗外响起辘轳的声音,惊醒了xxx里的春梦一场,微整的眉间有几分惊怨,含笑的相视里羞见晨光。

浓浓的xxx,淡淡的晨雾迷迷茫茫,残乱的缕缕鬓发,好似青云飞掠过脸庞。蝉钗已簪不住飞乱的流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枕上。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欢畅。

注释

玉炉:香炉的美称,一作“玉楼”。

冰簟:竹凉席。

鸳鸯锦:织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山枕:指两端突起似山的凹形枕头。

辘轳:井上汲水所用滑车的声音。

漠漠:弥漫的样子。

蝉钗:蝉形的金钗。

一生拚:舍弃一生。拚,舍弃,不顾惜,一作“拌”。

赏析

此词写艳情。它以秾丽的语言描绘艳情,没有丝毫的隐晦,冶雅俗于一炉可谓极小词之能事。这一点,也可算是牛峤自己的风格。

词中以男女幽会为主要内容,侧重写幽欢过程中的情景和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词风大胆泼辣,淋漓尽致。首句写室内xxx的华丽:玉炉,状香炉之华贵;冰簟,状**之晶莹凉爽;鸳鸯锦,状锦被之华美。此词通过首句景物的描写,为一对情人的幽会安排了特定的环境,而且第二句紧接着写幽会,词意径露,不避浅宿,在《花间集》中也是罕见的。然而写欢情也只是到此为止,词人在笔下还是注意分寸的。一下二句。他便宕开一笔写外在因素的侵扰和女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当他们欢情正恰时,帘外传来一阵辘轳声,划破了长夜的宁静,报道了拂晓的来临。这好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池塘里,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应。“敛眉含笑惊”,就是辘轳声在女主人在感情上激起的波纹。“敛眉含笑”,正尔欢浓,早汲水声传,顿惊晓色,所谓“欢娱嫌夜短”也。简单五个字,概括了女主人公刹那间复杂的感情变化,用笔何其精炼而准确。

换头一句,从室内写到室外,化浓艳为疏淡。细玩此篇词意,“柳阴轻漠漠”一句并非写一对恋人在柳荫下相会。盖由夜xxx,初日斜照,窗外的xxx投下一片阴影。柳阴非但表现了时间的转移,且与起句的“冰簟”相呼应,说明季节已届夏天。何以得知并非写柳荫相会,下面一句可以为证。“低鬓蝉钗落”,语本李商隐《偶题二首》之一:“水文簟上琥珀枕,xxx堕钗双翠翘。”可见仍写枕边情事。

由于下阕仍写室内,故结尾二句便有了着落。一般小词均以景语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此词却以情语取胜。其实如果从严要求的话,这两句不免过于狎昵,作艳语者无以复加,却能备受前人称道,主要是因为它大胆地描写了女子感情生活的热烈追求,直抒胸臆,毫无掩饰,也毫无假借,更没有其他小词中那种欲吐还吝、扭捏作态样子。用今天的话来讲,它还打破了几千年来xxx厚的诗教,表现了女主人公爱好个性**、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一句话,它塑造一个生活中真实、人性未被扭曲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特点的人。就词风而言,则于婉约中具豪放之笔,在xxx代词中极为少见。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杂诗_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杂诗

唐代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xxx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xxx。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xxx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xxx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xxx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xxx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xxx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xxx楼吹xxx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译文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其十三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xxx依。

这是为什么啊,此前我有家却归去不得。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xxx华富贵。

堪:可以,能够。

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

xxx:不要等到。

其十三

著:吹入。

早是:此前。

杜鹃:鸟名,即子规。

休:不要。

其十九赏析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鸳鸯梦·午醉厌厌醒自晚

午醉厌厌醒自晚,鸳鸯春梦初惊。闲花深院听啼莺。斜阳如有意,偏傍小xxx。

莫倚雕阑怀往事,xxx水纵横。多情人奈物无情。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

翻译

在一个明媚的春天,中午,词人多喝了几杯酒,酩酊大醉,昏昏沉沉倒头便睡,浓睡中做了一个美好的鸳鸯梦。庭院深深,幽静雅致,花木丛丛,传出了几声xxx的啼叫。西斜的太阳好像有意识地把它金黄色的光晖照射过来,透进小窗,使这对爱侣完全沐浴在夕阳金色的光晕中。

不要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那重重迭迭的xxx,曲曲折折的楚水,纵立横陈,**了视线,遮蔽了眼帘,见不着希望,看不到前景。词人登高,激情满怀,怎奈外物无情,冷若冰霜。“闲愁”一直缠绕着自己,从早到晚,一时一刻都不曾止息。而且像江海的早潮和晚潮一样,激荡澎湃,波奔浪涌。

注释

鸳鸯梦:词牌名。原名“临江仙”,xxx曲。xxx这首词有“鸳鸯春梦初惊”句,故又名“鸳鸯梦”。《乐章集》入“仙吕调”,《xxx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厌厌:同“恹恹”,昏昏沉沉的样子。

两潮:江海的早潮与晚潮。

赏析

上片写酒醒后对梦境的回味。“午醉厌厌醒自晚,鸳鸯春梦初惊。”在一个明媚的春天中午,词人多喝了几杯酒,酩酊大醉,昏昏沉沉倒头便睡,浓睡中做了一个美好的鸳鸯梦。春梦惊醒之后,仍感到气息微弱,神情倦怠,周身乏力,还xxx在美好的春梦中。下边三句都是梦境中的景况。“闲花深院听啼莺”,这是一个镜头:庭院深深,幽静雅致,花木丛丛,烂漫怒放,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一对年轻的爱侣在庭院中游赏,并肩携手,步履轻轻,哦诗吟词,文采风流,繁花茂叶之间,传出了几声xxx的啼叫,嘹亮悦耳,给静谧安闲的院落增添了xxx生气。把年轻爱侣置身于如此美好的环境中,达到了人物、景物、情感的**一致,相得益彰,令人艳羡。“斜阳如有意,偏傍小xxx”,这是又一个镜头:红楼暖阁,雕栏画栋,小窗开启,几案明净,一对爱侣凭窗而坐,女的在整顿晚妆,男的凝神观望,不时帮助她梳理一下乌黑的长发,另一只手还握着一卷诗卷不忍释手。时间已近傍晚,西斜的太阳好像有意识地把它金黄色的光辉照射过来,透进小窗,使这对爱侣完全沐浴在夕阳金色的光晕中。这两个镜头,可以说都是xxx审美情趣的体现。

下片写整个身心被闲愁所绕,无法摆脱、无法排遣的苦恼。“莫倚雕栏怀往事,xxx水纵横”,词人一旦从春梦中清醒之后.情感马上有了转变,他理智地告诫自己:不要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那重重叠叠的xxx,曲曲折折的楚水,纵立横陈,**了视线,遮蔽了眼帘,见不着希望,看不到前景,呈现于面前的只是一派闲愁的迷蒙。“多情人奈物无情”是对前两句的补充说明。词人登高,激情满怀,怎奈外物无情,冷若冰霜。这种主客观的不协调,就是造成感,睛伤痛的根本原因。“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词的最后两句.把感情推向了**。他说“闲愁”一直缠绕着自己.从早到晚,一时一刻都不曾止息。而且像江海的早潮和晚潮一样.激荡澎湃,波奔浪涌。

全词写景清新,抒情开阔,从而产生了感人的力量。

创作背景

重和**(1118)以太祖贺后族xxx,迁朝奉郎,赐五品服。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这首词就是词人定居苏州的时候写的。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xxx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

**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

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

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

注释

xxx:也叫穆溪,在嘉兴东北。

卧柳:枝干斜卧于水上的柳树。

鸠鸣:预示晴天。

谷雨:清明后一个节气。

开:雨霁天晴。

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以分流东出,故名。

荡船:摇船。

浴蚕:育蚕选种的一种方法。即将蚕种浸于盐水或以野菜花、韭花、白豆花等制成的液体中,汰弱留强,进行选种。

注释

鸳鸯湖:一名南湖,在浙江嘉兴市南三里。棹(zhào)歌:一边划船一边唱的歌。

xxx:也叫穆溪,在嘉兴东北。

卧柳:枝干斜卧于水上的柳树。

鸠鸣:预示晴天。《埤雅》:“鸠,阴则屏其妇,晴则呼之。”谷雨:清明后一个节气。开:雨霁天晴。

横塘: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以分流东出,故名。陆游《横塘》:“横塘南北埭西东,拄杖飘然乐无穷。”荡船:摇船。

浴蚕:育蚕选种的一种方法。即将蚕种浸于盐水或以野菜花、韭花、白豆花等制成的液体中,汰弱留强,进行选种。

赏析

新生的莲叶小于铜钱,垂柳拂水不碍船行,让诗人倍感新奇;雨后的**新苗,夕阳映照下的'潺潺沟水让诗人感受到无限生机。诗不仅摹写出一幅绝美的xxx风景图,也透示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由衷喜爱。第二首描写苏州横塘地区风情。首句点时节并写天气,谷雨时节,斑鸠欢叫,雨霁天晴,令人心旷神怡。后三句写所见,“横塘游女荡船回”,情景悠闲而活泼,桃花飘落,浴蚕留种,竹笋拔节生长,春归燕子飞翔,既富乡村特色,又显xxx生机。

创作背景

《鸳鸯湖棹歌》组诗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仿民歌以写嘉兴风物之美。所选第一首描绘xxx一带的美丽风光。(1674)年冬,xxx客居潞河(今**郊区)龚佳育幕府,创作《鸳鸯湖棹歌》百首,诗精妙摹写出盛春时节的乡村风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景象生动而富美感。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桃花源记

xxx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xxx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xxx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xxx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xxx,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翻译

xxx**,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xxx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xxx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

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鸳鸯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五)份

xxx《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春日

xxx轻雷落万丝,xxx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xxx薇卧晓枝。

翻译

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雨洗过的苍翠碧瓦上。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

注释

丝:xxx。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xxx: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

霁:雨后放晴。

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xxx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xxx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xxx轻雷落万丝,xxx浮瓦碧参差。”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xxx薇卧晓枝。”这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xxx下“一枝红艳露凝香”,xxx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xxx,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xxx薇卧晓枝”。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