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实用4篇)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第1篇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扩展3)

——陶渊明《拟挽歌辞》 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陶渊明《拟挽歌辞》 其三全诗翻译赏析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第2篇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第3篇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陶渊明古诗《挽歌(其三)》赏析

陶渊明古诗《挽歌(其三)》赏析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第4篇

陶渊明

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王,改**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