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第1篇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黄州之后,苏东坡又辗转了很多地方。到了绍圣元年(1094年),突然被贬到惠州。那时候,他已经50多岁了。以前虽然也被放逐到这里那里,但基本在黄河、长江流域转悠,还都算是“文明核心圈”。这一次,他将跨越南岭、挺进珠江。走遍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苏轼在大约一千年前已经做到了。
惠州在今天的广东省,珠江支流东江的边上。那座城市在北回归线的南边一点点,离今天的广州、香港都不远。唐宋时期的广东比不现在,是人人闻之色变的瘴疫之地。我的朋友岭南土鳖在“宝宝念诗”之《有一种不幸叫名垂千古》里说,韩愈被贬到同处岭南的潮州,感觉就像今天被送到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西非一样。
现在,岭南又迎来了一位“现象级”文化大师。只不过,大师们总是不情不愿的……
说来蹊跷,此前十多年,苏轼曾经为被贬岭南的一位朋友王巩及其小妾寓娘(又名柔奴)写过词,名为《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那你苏轼也去一趟。苏轼,也带着一名贴己的小妾,名叫朝云,去了。这一去,朝云就死在岭南,苏轼伤心透了。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第2篇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苏轼像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的名句
苏轼,一生留下了许多享誉古今、传名中外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们虽然不能全篇背诵,但却是有很多名言、警句被信手拈来,或比喻某事,或抒发某情,或描述某人,或感慨某物。
苏轼名言
苏轼所写下的名言警句实在是太多,如千里共婵娟等等,不胜枚举,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了。今天选取的是他关于《前赤壁赋》中的一段话,如上图所述,详细分析苏轼为何会写下这段话,以及此段话的表明意思和具体所指。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第3篇
说苏轼政治上不成功,是指他身处新旧两党政治斗争漩涡,历经乌台诗案,屡次遭贬,一生仕途坎坷。而又说他是政治家,是指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能够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努力地去实现,体现了苏轼“为官达济天下”的政治愿望。
一、简单介绍一下苏轼的成就。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是文学上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书法上的成就: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又称《寒食帖》或《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评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三是绘画上的成就: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苏轼传世名画《木石图》以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亿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拍卖最高纪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在文学、书法和绘画上任意一项成就都足以青史留名,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何况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如此杰出和辉煌的成就!苏轼:三千年一遇的妙人,至今找不出第二个。
苏轼《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二、简单介绍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一是“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于_之手。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赴任湖州知州,给神宗写了一封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湖州谢表》,因其才情难抑,难免文中流淌个人感情,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这些话被_利用,说他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他们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遂被_指摘“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包藏祸心且对皇帝不忠”,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_诸人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退休金陵的王安石劝谏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使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_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若非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皇帝善纳谏大度不发怒),他才算躲过一劫,苏轼或许已经命丧_之手了。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二是沦为党争牺牲品,屡遭放逐。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得势上台,重新重用苏轼。但苏轼目睹旧党执政后并未重振朝纲、安抚百姓,而是执着于“党同伐异”,先废除了一切新法,然后拼命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_势力,朝政污浊不堪。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便又遭旧党诬告陷害,至此,_、旧党皆不容苏轼于朝堂之上,于是苏轼自请外调。后因政绩优异再度被司马光召回京城,紧接着苏轼又因上书力荐整治朝纲再度被贬。_执政后,持续打压旧党,六十岁的苏轼被放逐海南儋州,这是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半生都是在不断被贬逐、启用之间折腾,六十四岁时,在被召回京城的路上溘然长逝。
三、导致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的原因。
一是才情太盛遭人妒忌陷害。苏轼是千年一遇的天纵奇才,文名冠绝天下,连皇帝和皇太后对他的才华都非常佩服,在苏轼的万丈光芒之下,其他人显得黯淡无光。对很多文人来说,穷其一生也写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的千古绝唱,但在苏轼却只是信手拈来,就这份本事,不知道让多少人心生妒忌和恨意。即便是为官,也是每到一地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斐然政绩,更是招致不少人的妒忌,谁都不喜欢自己被苏轼这样太过于耀眼的明星湮没,所以,苏轼太过优秀就成为罪过,成为他人打击、排斥他的天然理由。
二是耿直、单纯屡生祸端。苏轼一生坎坷、波折,多数起因都是自己耿直、单纯惹出的祸端。比如酿成“乌台诗案”的《湖州谢表》,_从此文中摘取“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先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说苏轼倚老卖老,恶毒攻击皇上重用新人,妄议朝廷变法 的大政方针。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又忍不住向皇帝提出谏议,进行抨击,必然招致打击报复。太正、太真、太纯,是苏轼的优点,也是苏轼为官处世的弱点(绝不是缺点),性格决定命运,在苏轼身上就是一种悲壮的诠释。
三是党争之毒的祸害。北宋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新旧党争极其惨烈,所有官员非此即彼,绝不容许居中者。而新旧党势力随着新旧皇帝的更替而此起彼伏,导致朝政更替、变化频繁,不断处于变法与反变法的交替之中,朝廷的官员也不断被反复折腾。新旧党都是一方面需要苏轼的才华时,就调任苏轼;一方面又因苏轼不苟同、不迎合,数次触怒两党,又数次放逐苏轼。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的命运坎坷、颠沛流离,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三次分别贬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最后死在琼州海峡回去的途中。
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1093年去逝,宋哲宗赵煦虽然1085年仅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但一直没机会主政,这回可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结果“_”抓住时机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牺牲品。
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_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另一个说法
第一次: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第二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第三次:又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杭州
第四次: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而后_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1079年3月,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于是苏轼被抓进御史府,一关就是4个月,遭到严刑拷问,每天被逼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后人把这桩案件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1086年,以王安石为首_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丞相,苏轼也被平反并得到了提拔重用。但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把新法全盘否定,认为其与“王安石党”不过一丘之貉,都是从小集团利益出发,并没有真正考虑天下百姓的愿望,他于是又上书_司马光党。
至此,苏轼是既不能容纳于_,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政治处境愈加艰难。于是他上书自求外调。再次来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知杭州(相当于市长)。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白堤和苏堤区别真实来历:白堤与白居易没关系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3年,_再度执政,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再被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01年,宋徽宗即位,着力缓和新旧两党矛盾,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在自惠州后八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苏轼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他在渡过琼州海峡返北途中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