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篇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顿悟
苏轼被贬黄州时的顿悟
苏轼初到黄州,仍有用世之心,对贬逐则淡然处之,但是政治险恶如故,生活困顿与日俱增,一种天涯沦落的悲苦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最初寓居惠院时所作的《卜算子》中可以了解那是何种感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人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以看出,词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词人的心志.家人都不在身边,没有人过问他的生活,没有人理解他心中的痛苦,没有人给他一点点的安慰与关心,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就算环境再艰苦,就算人情再冷淡,这些都不足以磨灭心中的志向与抱负.
虽然当时苏轼政治上极度沉沦,然而他很快就找到了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即早年已萌发的佛家思想.这时他的一批名作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归临皋》、《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大都写得超旷,表现了苏轼一贯持有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情绪是多变的.可这一年流露出的超旷之情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时作品中尽管交织着悲苦和旷达、出世和入世、消沉和豪迈的种种复杂情绪和态度,但这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家思想仍是它的基调.然而,这并不说明苏轼已经成为佛_和道_,其高明之处在于好佛教但并不溺佛教.他追求的不是消极的一面,而是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对人生对事物的执著追求,这与当时他对儒家思想的坚持正好相辅相成.与此相联系,黄州时期的词作必然走向旷达、简远及至虚无.在内容上抒发贬谪时期复杂的人生感受,在其词中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临江仙•归临皋》中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2篇
1、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他初试豪放词风:
2、译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3、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4、最后两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即遭遇不幸的孤鸿,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却不肯栖息,最后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这里遭遇不幸的“孤鸿”,实际上就是遭遇贬谪的苏轼。所以这里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孤鸿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苏轼内心的种种感受。即内心的孤独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5、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钱塘江的水带进许多淤泥,杭州城内的运河淤泥每隔四五年就要挖一次出来,否则河床升高,影响船运。淤泥一挖出来就被堆在居民门口,脏乱不堪。
6、苏东坡被贬杭州,主要发生了如下事情:清理运河的淤泥、新建新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建医院等。苏东坡被贬杭州时,写的诗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湖上夜归》、《夜泛西湖》五首等等。
7、苏东坡上表高太后,说如果再不治理,20年以后西湖就会被野草遮蔽,而城中的居民再没有淡水可以吃。
8、他在黄州四年,后来的日子愈发滋润,在他的《临江仙》(图六)里可见他的小日子和大胸怀。
9、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10、苏东坡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所以他不停的呼吁买米,存米,甚至七次上表朝廷请求拨款。
11、七月的海南,阳光毒辣灼人。
12、苏轼《纵笔》诗川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极写诗人青丝萧散,寂寂病容,“物我两忘”的无限趣味。《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维总结,诗云:
1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15、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16、在黄州的生活十分穷困,连住处都是朋友帮他申请的城东军营废地,只能节俭度日。每逢月初,他把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画叉挑一份取用,用不完的就用大竹筒储存起来日后用来招待宾客。到黄州的半年后的元丰三年(1080),他的积蓄就用光了,这让他十分忧虑。苏轼曾和朋友的书信中写道:“此中百般粗糙,江边弄水挑菜,便过一日。”
17、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_,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18、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1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0、白色的骏马急于归去嘶鸣不止!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3篇
1、[宋]苏轼
《白水山佛迹岩(罗浮之东麓也,在惠州东北二》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
当时汪罔氏,投足不尽拇。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
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
回风卷飞雹,掠面过强弩。
2、[宋]苏轼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岭南万户酒。
)会有幽人客寓公。
山灵莫恶剧,微命安足赌。
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
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
当连青竹竿,下灌黄精圃。
3、[宋]苏轼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4篇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梦断瑶台曲补充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_,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5篇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2、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6篇
苏轼被贬儋州时写的诗
一、《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二、《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三、《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四、《椰子冠》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五、《出游纪游诗》
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附:苏轼如何被贬的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跟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
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跟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
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
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在山东密州,写下了《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赤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跟前后《赤壁赋》;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他也才被列入了诗词的“豪放”一派。
不仅如此,他每到一处,都不凑合地过日子,“食不可无鱼,居不可无竹”,尽量把自己安排得舒适一些,为自己盖自己设计的房子。也“入乡随俗”地享用当地的特产。
如在惠州,当地出产荔枝,他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给有的人,处在这样的一贬再贬的背井离乡中,还不知道怎么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呢,可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世界之大,也有所说的不毛之地,寸草不生。但这样的地方并不太多。即便荒漠,也有一些顽强的野草生长。而人类生存、生活的地方,更都会有草,而且都会有芳草。芳草也几乎无处不在。
当觉得没有芳草的时候,一般不是真的`没有芳草,而是有眼无珠,发现不了、感受不到罢了。以此比喻人生,无论岁月多么蹉跎,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坎坷中,无论流落到什么地步,都没有绝人之路。芳草就在脚下。
只要珍惜脚下的芳草,就会发现它也有自己的美丽跟动人,也同样赏心悦目。苏轼正是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发现哪里的芳草,并陶醉于这芳草中,才让自己始终都有一个豪放的好心情。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一生一帆风顺,不期盼自己一生平安。但是,一生一帆风顺、一生平安的人也不是一个没有,不过很少很少就是了。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跟挫折,甚至有所谓的“倒大霉”。这种时候,就要有苏轼这种“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跟智慧,对不顺,对挫折,对“倒霉”,“既来之,则安之”,心平气跟,发现新处境也自有芳草,也同样可以愉悦自己。罗斯诗人普希金有一首诗,题名《假若生活欺骗了你》。诗人写道:“假若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这首诗被称为励志的好诗篇。也确实是好诗,展示了普希金的才华。
但是,比之咱们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境界又低了一截。普希金说,“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如果这快乐的日子不来呢?是不是就悲伤、就心急、就忧郁呢?在许多人看来,苏轼一贬再贬,越来越远离了快乐的日子,可苏轼却贬到什么地方,快乐到什么地方。生活再亏待他,他也不亏待生活。而快乐,乃是个人的感受。所以,快乐于当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由此看来,苏轼的胸怀、情趣,确实要比普希金高多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天涯何处无芳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莫道“山穷水复疑无路”,端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也有好风景。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7篇
《赤壁赋》原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⑤。”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⑥。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⑦:“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①既望:指农历每月之十六日。望,十五日。
②《明月》之诗:指曹操的《短歌行》,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里的《关睢》篇第一章,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一说:此与上句是指《诗经·陈风》里的《月出》篇。其第一章中有“舒窈纠(jiǎo)兮”句,“窈纠”和“窈窕”音近,故云。
③“纵一苇”二句: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一苇,像一片苇叶的小船。凌:越过。
④冯虚御风: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冯,音、义同“凭”,乘。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8篇
苏轼先生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_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先生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先生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先生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先生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先生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9篇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此不仅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0篇
1、溪桥下,清溪辽阔的流过旷野。
2、穷愁潦倒的日子,反而使他的心境得到了调整。
3、眺望这海天苍莽无边、四周环一岛的晚年居住地,苏轼忍不住宣布:“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悲痛慨叹。苏轼不得不给诸子留下:“首当作棺、次当作墓、死则葬海外”的遗言。
4、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5、第208篇文章,1528字
6、苏轼还有一首写海棠的得意之作,曾数次自书送人,颇为喜爱。
7、苏轼在儋州期间与当地大众,尤其是与黎族公民很友善,认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所以,他便展开文化教育,培育黎族公民自己的知识分子。《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琼州姜唐佐从苏轼学,后来科举及第,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8、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0、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11、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12、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13、大家好!这里是演婷说,每天陪你三分钟!
14、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15、第三次被贬儋州。苏轼写了《雨夜宿净行院》和《入寺》等诗词。
16、就让我以鞍作枕,斜卧绿杨桥上少休片刻吧。
17、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18、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19、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苏轼渐渐走出了贬官的阴影,放下了往日的功名荣辱,积极享受生活。还发掘了美食家的天赋,研究菜谱,兴致勃勃地写了《猪肉颂》《二红饭》等作品。到黄州一年体验了世间百态后,他反思自己过去的三十年,自认为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故我非今我”,这标志着苏轼已经克服了心理障碍。
20、一个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人已六十有过了退休的年纪,不只没有高官厚禄,留守京都,象现代的某些作家那样,弄个副部级待遇,住作家楼,出门有车,反而还要被逼投荒_之岛、家离子散。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1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2篇
1、甚至苏轼觉得他们“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到这里,他已然把海棠当作了知己,或者说另一个自己。
2、元丰七年,苏轼即将离开黄州,席间一位歌妓李宜向苏轼献酒,苏轼也用诗句表达了这一遗憾: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3、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外还有屈原,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王翰杨炯杜审言陈子昂张籍贺铸唐伯虎徐文长等等诗人都有被贬后的诗句
4、惠州地区广东的东北部,这里四季如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各样的水果长得比别处也更加香甜;苏轼初次来到惠州之后,应当说他的内心是极为消极,也很是悲痛,毕竟这里远离当时的中原,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但是大文豪就是大文豪,他与别人就是不一样,虽然内心很排斥这个地方,但是来到这里之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里的建设,不仅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教育,带领当地的人们共同致富,也正是苏轼在这里精心的经营,也慢慢地让外界开始了解了这个地方。
5、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期望,便把全家安顿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同渡海。其时儋州非常荒芜,“北船不到米如珠”(《纵笔三首》)。苏轼“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常以红薯、紫芋果腹。为了处理衣食之困,他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播种,以便自力更生。
6、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光照苍凉。
7、你看这一溪风月多么可爱,
8、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9、此时,诗人面对故垒,联想起三国时指挥赤壁大军的周瑜,然而,诗人并没有急于描写周郎,而是描述赤壁的雄伟景色,为英雄的出场再次做了铺垫,接着,诗人又选择从人物的气质,风度,才华方面着手,塑造了一位年青英俊的将军形象,诗人缅怀周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腔建国立业的愿望和抱负,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他感叹岁月即逝,白发已生,空有的一腔报复却没有实现。
1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1、苏大师的心境非常暗伤。
12、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13、苏轼的出身乃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母亲程夫人也是富有文化素养的女子,她对苏轼兄弟俩细心教导,苏轼自幼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他饱读诗书,年少成名,可以说是春风得意、英姿勃发的杰出少年。更何况这位英杰还胸存大志,“奋力有当世志”,积极参与朝廷的各种政事,希望为国尽忠。
14、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上杂草丛生,淤泥阻塞的面积已经有十分之第二次来杭州,西湖上的淤塞已经有一半了。
1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6、海棠作为蜀中名产,历来受到诗人的喜爱,也成为了诗人笔下的常客。但却从未出现在大诗人杜甫的诗中,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17、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18、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县坐船到临汝去
19、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过在此之前,因对“王安石变法”提出异议而受排挤,他就去杭州、密州当官。
20、之后又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著名代表作。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3篇
苏轼的被贬写的名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创作背景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4篇
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
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轼被贬海南导语: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在文学上非常有成就,但是他在官场上却充满了挫折,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苏轼被贬海南岛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5篇
1、[宋]苏轼
《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
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
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
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
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2、[宋]苏轼
《送惠州监押》
一声鸣?一作鸿?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我自飘零是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3、[宋]苏轼
《送惠州押监》
一声鸣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我自飘零足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6篇
1、第二次被贬到惠州,他又喜欢上吃荔枝,有诗为证~《惠州一绝》:
2、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即故乡的山水,让我在这里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是让我倍感忧伤。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它饶有趣味,还让苏轼内心的情感变得细腻起来,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或许后来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便是受苏轼这里所启发。
3、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4、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
5、可是问题偏偏就出在他的文士身份上,他与变法派不和,自请外任离开朝堂,几番改任后,在湖州任内写了《湖州谢上表》,措辞激烈,语气愤懑。正是这篇文章成了政敌手中的把柄,他们罗织罪名,造出了一桩“乌台诗案”,苏轼的人生从此陷入低谷。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7、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10、后来,一些士大夫也效法制造“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11、谪居黄州初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一度陷入失魂落魄的绝望处境。造福苍生的愿望幻灭了,既然不能“平天下”,那就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先从“修身齐家”开始。为了缓解苦闷消极的情绪,他致力于用文学疏解个人情怀,其率真的性格在这时候流露出来。他经常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自己非但没有给家人带来荣华富贵,反而一事无成,连累亲友一起遭罪。
12、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13、苏轼被贬后诗词众多,最著名的是《黄州寒食诗 二首》。
14、我余生已无多,势必将老死在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天帝该会派遣巫阳来召还我的游魂吧。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的相接之处,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15、苏轼的一生就像这几句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16、重要的是,就算暂时身处陋邦地瘴,也要嫣然一笑。
17、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
1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19、⊙投稿信箱:tg@(欢迎您原创投稿)
20、王弗在27岁就先苏轼而去了,苏轼悲痛万分,连续3年都没有再写过诗词。后来长辈的安排下,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作为继室,而王润之呢虽然不像王弗那样聪慧谦谨,但也是很柔顺贤惠的一个人,对待王弗所生的孩子就和自己亲生的一样。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7篇
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相关阅读: 苏轼被贬儋州事迹】
儋州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那个时候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的。家破人亡的苏轼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
已经62岁的苏轼,随他的两位妻子先后去世,跟随他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也已在惠州离开了人间。苏轼四月十七日接到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第三天就与家人痛苦诀别,他孤身携带着幼子乘船离开广东惠州,一代文豪又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终于到达贬所中和镇。他曾将自己的路线形象地描述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说的是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一个半月形的弧线。开初东坡在官府租了一间房子暂避风雨,没几天被政敌知道后,下令把东坡逐出官舍。苏轼写到自己当年的惨景:“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句 第18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