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汇总4篇)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 第1篇

这篇短文在用词方面很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例如,“默然”“反侧”“晏然”三个词语,表现出当时三种不同人物的神情意态。敢于同顶上头上司直面犯颜、斗胆持异的人,古往今来不算太多,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场揭露虚伪、维护真相的人更是少见。晋代的何充可以算上这样的一个好汉。何充是王敦的下属,当别人都替他不安时,他却敢于当面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可见何充十分直率方正。

《何充直言不讳》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按照《世说新语》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新语》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新语》一书紧密相关。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卷八《唐文》)

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 第3篇

《火把节之歌》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充闾所写的一篇反应彝族节日——火把节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作品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彝族重大节日——火把节的盛况,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艺术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那么,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情趣、民俗风情和语言美感,让他们获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呢?我确定了《火把节之歌》的教学理念:以散文来教学,以诗歌来诵读,以画作来品味,让学生读之于文字,感之于形象。具体来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品读、感悟:

一、借助**,引人入“画”。

我抓住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借助多**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特有的音质,动态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彝族古老的火把节的狂欢之美。让学生看到了火把节上彝族青年男女衣着之美;看到火把节上整个选美的过程,看到最美的彝族姑娘,看到火把节上的盛况……从而激发他们对民族风情的向往。

二、巧用人称,展开叙述。

三、尽显“人在画中”,力求“景情交融”。

茅盾说:“人是最伟大的风景。”在文章中,紧紧扣住彝族人民在火把节之中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1.农历六月***日的彝族火把节,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特色?

2.彝族女儿的“朵乐荷”的演出,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3.彝族的选美活动是如何展开,又有怎样的条件呢?

4.作为火把节上的重点节目: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呈现出了彝族人民的怎样的精神风貌?

这一系列的**,从*面的、立体的、彩色的、动态的画面,到“意境——触发——联想——感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火把节风情图。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领会。

四、品析本文语言的朴实雅润。

《何充直言不讳》原文及翻译 第4篇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

4、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5、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6、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7、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8、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9、复关:①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②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0、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1、载(zaì):动词词头,无义。

12、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3、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4、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5、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18、说:通“脱”,解脱。

19、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0、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21、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22、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23、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4、爽:差错。

25、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6、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27、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8、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

29、“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30、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31、咥(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32、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33、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34、“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5、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