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实用14篇)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篇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曩有县令,遇杀人狱不能决,蔓延①日众,乃祈梦于城隍祠。梦神引一鬼,首戴瓷盎②,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③无迹。又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计无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

注释:①蔓延:指案件牵连的人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②盎(ng):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③穷治:穷追不舍地审理。穷,尽、到底。治,审理。根据下文的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可知,此处穷治实指严刑审讯。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曩有县令2.乃祈梦于城隍祠()3.盎中种竹十余竿()

4、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5、乎亦不得()

二、翻译

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于文中县令断案的`做法,最恰当的评价是()

A。胸无点墨B、牵强附会C.东拉西扯D、人云亦云

四、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与清代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的_______并称。

五、与本文县令儿戏办案不同,《曹刿论战》中提出了慎重办案的重要性,当鲁庄公说自己______,_____,______时,曹刿赞许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前有个县令,遇到一件杀人案不能够判决,被牵连的人一天天地增多。于是他在城隍庙求神赐梦指点。梦中见神领来一鬼,那鬼头顶瓷盆,盆中栽了十几竿竹子,青翠可爱。醒来后他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祝、竹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严刑审讯,没能发现可疑的罪迹。他又翻阅案卷,见有名叫节的人,暗自想道:竹子有节,一定是这个人了。严刑审问,也没发现疑迹。而这两人已经被拷打得九死一生了。他再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当作疑案上报,请求准许另外捉拿凶手,但终究也没抓到。

一、1、从前2.祈祷恳求3.表示整数外不定的余数,译为几。

4.然而5.终究。

二、醒来后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竹、祝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

三、B

四、蒲松龄《聊斋志异》

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2篇

从前有个县令,遇到一件杀人案不能够判决,被牵连的人一天天地增多。于是他在城隍庙求神赐梦指点。梦中见神领来一鬼,那鬼头顶瓷盆,盆中栽了十几竿竹子,青翠可爱。醒来后他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祝”、“竹”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严刑审讯,没能发现可疑的罪迹。他又翻阅案卷,见有名叫“节”的人,暗自想道:“竹子有节,一定是这个人了。”严刑审问,也没发现疑迹。而这两人已经被拷打得九死一生了。他再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当作疑案上报,请求准许另外捉拿凶手,但终究也没抓到。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3篇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与将军忤。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诏嘉其实心除弊。

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

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节选自《清史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殚心民事 殚心:竭尽心力。

B.京漕积习相因 积习:长久的习惯。

C.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故事:以前事情。

D.君方畏戒之不暇 不暇:来不及。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B.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C.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 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D.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起追求高洁的品格。在担任奉天府尹时,为了表明自己不贪腐的决心,他将前任居住过的房屋和使用过的物品全部清洗一番。

B.岳起追求节俭的风尚。在担任江苏巡抚时,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只有几个仆人,而且在当地颁行抑制奢靡风气的制度,改变了当地的风俗。

C.岳 起严惩贪腐的官员。在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对当地的侵渔舞弊行为和任所设店牟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如实举报,严加惩罚。

D.岳起妻子严厉正派。一次岳起亲自去登记毕沅家的财产后,晚上归来时有些醉意,妻子以其沉溺酒色的事情相警诫,岳起承认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2)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

参考答案

第4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考生运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推断,能够判断出ABD三项均是正确的,但C项“故事”应为“旧例、以往惯例”之意,译为“以前事情”错误。故答案选C项。

第5题【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断句能力,这是今年的新题型,难度不大。能力层级为C级。“俾”是“使”的意思,“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意为“使旗丁及漕运仓场”,据此,排除BC两项。“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意为“没办法再有奢望、侥幸的心理”,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故答案选D项。

第6题【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理解,着重对文章中人物品质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题其实是过去5、6两题内容的融合,本题需要考生先判定人物品质特点概括的正误,然后找到后面内容对应的原文,先判定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然后进一步确定于前面概括的.品质特点是否一致。C选项中表述“如实举报,严加惩罚”,但原文表述是“并治如律”,意即:几人一起按律治罪。没说“严加惩罚”。故答案选C项。

第7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关键词“勘”“嘉”“疴”各1分,大意2分)

(2)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官府给他们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关键词“赡”“殁”“管业”各1分,大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弊是营

弊:弊病。

B.推原其故

原:追究

C.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

渔:谋利。

D.一日亲往籍毕沅家

籍:抄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岳起“廉洁”的一组是

①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②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

③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

④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

⑤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

⑥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岳起担任奉天府尹后,把前任居住的房屋、使用过的器物枷洗刷一番,来表明自己不受沾染,因此被提升为内阁学士。

B.岳起任江苏巡抚后,外出常常轻车简从,严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从而改变了当地社会奢侈的风俗。

C.岳起在一份奏折中揭发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高柏林派捐修寺,并请求朝廷责成胡、高二人分摊赔偿,用这笔钱款来修筑苏州官塘路桥。

D.岳起为官两袖清风,他妻子为人也很正直、勤劳,有一次岳起在山东办案饮酒微醉,她告诫丈夫不可效仿毕沅败家。

9.把第三题文古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5分)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4篇

曩有县令,遇杀人狱不能决,蔓延①日众,乃祈梦于城隍祠。梦神引一鬼,首戴瓷盎②,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③无迹。又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计无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

注释:①蔓延:指案件牵连的人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②盎( ng):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③穷治:穷追不舍地审理。穷,尽、到底。治,审理。根据下文的“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可知,此处“穷治”实指严刑审讯。

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曩有县令( ) 2.乃祈梦于城隍祠( ) 3.盎中种竹十余竿( )

4.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 ) 5.乎亦不得( )

二、翻译

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

三、对于文中县令断案的做法,最恰当的评价是( )

A.胸无点墨 B.牵强附会 C.东拉西扯 D.人云亦云

四、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与清代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的_______并称。

五、与本文县令儿戏办案不同,《曹刿论战》中提出了慎重办案的重要性,当鲁庄公说自己“______,_____,______”时,曹刿赞许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参考答案:

一、1.从前 2.祈祷恳求 3.表示整数外不定的'余数,译为“几”

4.然而 5.终究

二、醒来后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竹”、“祝”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

三、B

四、蒲松龄 《聊斋志异》

五、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5篇

《欧阳晔决狱》原文及翻译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欧阳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释】

1决:决断。2狱:案件。3劳:安慰。4惶:恐惧,惊慌。5顾:回头看。6佯:假装。

【文学常识】

欧阳晔,江西庐陵人,系欧阳修之叔父。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

《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后经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增补,重刊时将原名《智囊》改名为《智囊补》,其他版本也称《智囊全集》、《智囊增补》、《增广智囊补》等。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依内容分为二十八卷,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参考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来到_,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_,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还是谁?”这个囚犯没有话回答了,只能一边流泪一边认罪。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6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焉②。自蜩腹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④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⑤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⑥,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⑧而操之不熟者,平居⑨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阅读训练

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兔起鹘hú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

1.而节叶具焉。(呀)(肯定)2.岂复有竹乎(呢)(反问)

3.少纵则逝矣 (了)(感叹)4.苛政猛于虎也 (啊)(判断)

三、 解释加点的词。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幼芽)2.岂复有竹乎(再)

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添加)(堆叠)

4.以追其所见(追索)

四、 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

①萌:芽。

②而节叶具焉:但节、叶都具备了。具,具备。焉,句末的语气助词。

③蜩(tiáo)腹蛇蚹(fù):蝉的腹部、蛇的腹下。蜩,蝉。蛇蚹,蛇的腹下。蝉的腹部是分节的,蛇的腹下分节、有鳞片,这些特征都与竹笋有些相像。这里形容竹出生的状态。

④寻:八尺。

⑤成竹:完整的竹子。

⑥急起从之,振笔直遂: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意即“急起振笔,从之、直遂”,就是急忙起来挥动画笔,依照、跟随(心中的竹子形象)。遂,通“随”。

⑦与可:文与可,名同,北宋梓州永泰(近四川监亭人),曾任洋州知州。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宋代画竹名师。

⑧见于中:心中有了构思。心里明白。

⑨平居:平常,平时。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7篇

南镇祈梦文言文翻译

张岱陶庵梦忆 南镇祈梦

万历壬子,余年十六,祈梦于南镇梦神之前,因作疏曰:

“爰自混沌谱中,别开天地;华胥国里,早见春秋.梦两楹,梦赤舄,至人不无;梦 蕉鹿,梦轩冕,痴人敢说.惟其无想无因,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非其先知先觉,何以将得位梦棺器,得财梦秽矢,正在恍惚之交,俨若神明之赐?某也 躨跜偃潴,轩翥樊笼,顾影自怜,将谁以告?为人所玩,吾何以堪!一鸣惊人,赤壁鹤耶?局促辕下,南柯蚁耶?得时则驾,渭水熊耶?半榻蘧除,漆园蝶耶?神其 诏我,或寝或吪;我得先知,何从何去.择此一阳之始,以祈六梦之正.功名志急,欲搔首而问天;祈祷心坚,故举头以抢地.

轩辕氏圆梦鼎湖,已知一字而有一验;李卫公上书西岳,可云三问而三不灵.肃此以闻,惟神垂鉴.”

万历壬子,我那时十六岁,去南镇梦神那里求梦,并作了一篇祝文:

“于混沌之中,创造了新的天地;在美梦之中,早就预示了人生.梦见两楹,梦见红色的鞋,预示着人之将死,就算是圣人也不例外;梦见用蕉叶覆鹿,梦见高官厚禄,凭着妄想,再愚笨的人也敢到处宣扬.只有毫无欲望,没有所思,才不会梦见那些诸如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的不合情理的事情;如果不是人有先知先觉,那为什么将要官居要职(或得帝王之位)就会先梦见棺材,将要发财就梦见粪便呢?人正在恍惚无助的'时候,梦见这些,得到了提示,就有如神明的恩赐呀.像我这样,是蛰伏在池沼里的虬龙,将一举升天,脱离束缚吗?在我孤独失意的时候,谁能给我点提示呢?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我怎么忍受得了呢!谁能告诉我将来会怎么样呀?是有如赤壁鹤,一鸣惊人吗?还是有如蚁穴里的蚂蚁,困顿一生吗?或者是像渭水熊那样,顺应天时,一展抱负吗?又或者是像漆园蝶,只有方亩之地,难展所学吗?神明呀,你告诉我吧,是好是坏,何去何从,让我先知道,有个心理准备吧.挑选这个吉日来求梦,希望神明显灵,指点迷津.因为我想早日一展才志,建功立业,所以来求问神灵(上天);我诚心诚意祈祷神明,绝无半点不诚之心.

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早就得到了神明的指示;李卫公上书西岳,却三问三不灵,没有得到神明的指示.此时我恭恭敬敬地写了这篇祝文诚心求梦,请神明垂鉴,给我指示.

两楹梦:典出《礼记.檀弓上》.言孔子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而见馈食,知道自己不久人世,寝疾七日而没◇因以“两楹梦”借指孔子之死.

“蕉鹿”: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蕉,通“樵”以“蕉鹿”指梦幻.

痴人说梦:比喻凭着妄想说不可靠或根本办不到的话岂不是痴人说梦|别听他痴人说梦.

无想无因:没有根源,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比喻情理中所无之事.

朝齑暮盐: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早饭腌菜进食,晩餐蘸盐下饭.极言生活贫苦

某:谦词.相当于“我”.

躨跜:(虬龙)动的样子.

偃潴:陂池.

轩翥:飞举.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一枕南柯: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尽富贵荣华.醒后才知道是一场大梦,原来槐安国就是庭前槐树下的蚁穴◇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场梦幻.

漆园蝶:古有庄周梦蝶的故事.漆园,漆园吏:均指庄周.

蘧除: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

赤壁鹤耶?南柯蚁耶?渭水熊耶?漆园蝶耶?:文中这四句话,一好一坏,大意就是问自己是能否得志,一展抱负.

或寝或吪:寝:停止.吪:行动.译文用意译,将它译成是好是坏.

一阳之始:与阴阳学说有关.先是阳生,再是阳盛,盛极必衰,阴由此生,然后阴盛,之后再转回阳生,循环不已.一日或者一月之中也有阴阳循环.文章开始提到壬子,我想那天就阳生之日,但所学有限,无从考订,姑且把一阳之始当做吉日来说.

鼎湖:1.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2.借指帝王.3.指帝王崩逝.4.宫名.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8篇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节度使,诏以其*当一面,光颜乃壁?匏?C髂辏?笃圃羰鼻?3酰?舫垦蛊溆?哉螅?诓坏贸觯?庋栈倨湔ぃ???锿蝗朐糁校?赐?辉伲?谑豆庋眨?讣?渖砣玮?W永柯眵壁晌奚钊耄?庋胀θ羞持??谑鞘空?埽?裟死1薄5贝耸保?钫虮?凡淌?嗤停?喙瞬豢锨埃?拦庋障劝茉簟J迹?岫刃?恐罹??刮?茏谘裕骸肮庋沼露?澹?亓⒐Α!?/p>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郾守将*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

都统韩弘素蹇纵,*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逮

逮:赶得上

b.光颜乃壁?匏?/p>

壁:构筑营垒

c.相顾不肯前

顾:照顾

d.贼已北

北:败走、败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从河东*为裨将

*,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光颜勇而义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天子于光颜恩厚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d.乃厚赂使者还之

臣乃敢上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善用计谋的一组是

①数搴旗蹈*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

③光颜挺刃叱之

④悉画雷公符、斗星

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

b.*蔡州时,敌*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士气大振,击溃了敌*。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使郾城守将*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

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

参考*

(顾:观望)

(c项,介词,对;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形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11.b(⑤只是表明了李光颜的决心,⑥表明李光颜善于安抚士兵,士兵乐为其用)

12.d(“诚心诚意地进献”有误,都统韩弘是因为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计来瓦解李李光颜*队的斗志,不料被李光颜识破)

13.①(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往他的身上。(“将”“反”“矢”“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杀,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然”“妻子”“蹈”“奈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技术教给他,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担任副将,*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多次拔取敌旗,踏平敌*,出入神速,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蔡州,李光颜以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李光颜便在?匏?构筑营垒。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起初,敌*凌晨逼近李光颜的*营列阵,部队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劝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拔出大*叱退他,于是士卒争相奋战,敌*才溃败了。在这时候,各路藩镇的部队驻兵包围蔡州十多处,都互相观望不肯向前,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回朝后,对宪宗说:“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一定会建立功勋。”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打死十分之三的敌*,统计他们的铠*共有三万,全部画上雷公符、斗星,并且题字说:“破城北*。”郾城守将*怀金非常恐惧,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怀金投降,并且来到李光颜处请求说:“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请您攻打城池,我举火把请求援助,援兵到了,您打败他们,我就把城池献出来。”李光颜答应了他。贼兵败逃后,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打开城门等候。

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私下挟持叛贼,自显威风,并厌恶李光颜对朝廷忠心尽力,想方设法枉曲、毁坏李光颜的名声。于是修饰美女,教会她们歌舞、弈棋等技能,并精心打扮,使她们举止光鲜靓丽,耗资百万,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说:“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我恭敬地进献一些侍奉的人,慰劳您征战的*苦。”李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李光颜于是*将校,大摆酒宴,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进来,一个个曼妙清秀,举止优雅,全*将士吃惊地注视着。李光颜慢慢地说:“我离开家已久,是为国家分忧,实在没有什么用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杀,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替我感谢韩公: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我发誓不和贼兵同生!”指着心脏说:“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于是呜咽泪下,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于是厚赏使者,让他们返回,于是李光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

李光颜秉*忠义,善于安抚士兵,他的部下都乐意被他任用。许州*队强劲勇悍,常常担任各路*队的先锋,所以多次建立功勋。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9篇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_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0篇

苏轼决壅弊文言文翻译

【原文】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动于百体之中,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亲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为解。故小人以法为奸。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

昔桓、文之霸,百官承职,不待教令而办。四方之宾至,不求有司。王猛之治秦,事至纤悉,莫不尽举,而人不以为烦。盖史之所记:麻思还冀州,请于猛,猛曰:“速装,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关,郡县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苻坚以戎狄之种,至为霸王,兵强国富,垂及升平者,猛之所为,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权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谓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诉之者多而谒之者众,莫如中书与三司。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书听其治要。郡县钱币,制于转运使,而三司受其会计,此宜若不至繁多。然中书不待奏课以定其黜陟,而关预其事,则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析赢虚,至于毫毛,以绳郡县,则是不任转运使也。故曰:省事,莫如任人。

古之圣王,爱日以求治,辨色而视朝。苟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则终日为之不给。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废一事,一月则可知也;一岁,则事之积者不可胜数也。故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晨兴而晏罢。天子未退,则宰相不敢归安于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则百官莫不震悚,尽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如此,则纤悉隐微莫不举矣。天子求治之勤,过于先王,而议者不称王季之晏朝,而称舜之无为;不论文王之日昃,而论始皇之量书。此何以率天下怠耶?臣故曰: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

【翻译】

朝廷清明、天下太平,最可贵的是什么?首先是天下没有诉讼没有冤情,人们不用拜谒(上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是尧舜时期的盛世。其次是有诉讼,诉讼后一定能得到审理;要拜谒(上级),拜谒后一定能得到关怀。让远方的小官吏,不认为朝廷是很高的;让普通的小民,不认为官府是很难打交道的。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比如一个人的身体,有一颗心两只手而已。病痛骚痒,在身体的各处,虽然非常微小不足以成为大患,而随手就能达到。手能达到,难道不都是听从心的指挥吗,心一致深爱着身体,而手又一致熟练的听从心的指挥,所以不用命令手就自然地一下子够到(不舒服的地方)。圣人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众多的官员,广阔的四海,梳理它们关节、脉络,使之相通为一。一敲门就能听到,一接触就能反应。这样天下就好像成为一个身体。高贵的天子,卑下的士民,都能相互关爱。能够同忧患,相互救援急难。现在不同了。天下有不幸的人诉讼冤情,就像对着天诉讼一样。有不得已而要拜谒(上级)来达到自己目的,就像参见于鬼神一样。公卿大臣不能了解详尽的内情,就交给属下的官吏,所以先送上贿赂的,早上的请求晚上就能得到满足,空手而来的,一年到头什么也得不到。对于平常的事情,人人都能理解无疑的,(官吏们)都得

滞留不办,来等着向上级请示。全天下的一丝一毫的小事,没有金钱都行不通。

从前汉朝、唐朝的弊端,是因为法律不明,又不严格实施,使得官吏们得以用虚无的根据来约束天下,所以小人因为没有法律而作恶。现今法令全备,又严格实施,全天下都懂得法律。对于自己想要排挤的'人,一旦有细微之处没有依法,就可以指责此人有瑕疵。对于自己想要的,就算不合情理,也可以借助法律来为自己开脱。所以现在小人因为有法律而作恶。

现今天下都说多事,难道是事务真的多吗?官员们有所徇私而没有得逞,新老情况层出不断,杂乱不能决然处理,这就是帝王之道之所以被堵塞蒙蔽没有实现的原因。从前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百官各司其职,不用等到下令就把事情办好了,四方的宾客到了,不用求助于有管机构。王猛治理前秦,再小的事情,都要关心,而人们不认为麻烦。就像史书上记载的:麻思要回冀州,向王猛请示。王猛说:“赶快收拾,走吧。”到了傍晚(禁止出行的)令符发了下来。刚出了关,郡县都已经受到了命令。他的令行禁止、办事不滞留,非常细致,都是如此。苻坚以戎狄的身份,成为霸王,国富兵强,天下升平,因为王猛的作用,达到这样也是应该的。

现在天下治安,大官都遵奉法律,不敢徇私,而他们属下的官吏舞权犯法,大官明知而不过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事务繁多官员不勤政,所以权力都掌握在下级官吏手里。要革除这个弊端,不如简省事务激励官员。简省事务不如任命有才能的人,激励官员不如从上做好的表率。

现今所说的最繁多的事务,天下之事,都在其中,诉讼的人最多的,拜谒的人也最多的,当属中书省和三司(中央机构)。天下的事务,分给百官处理,而中书省要了解事务的要点。郡县的钱币由转运使制造,而三司要计算核清。这方面不应该如此复杂。但是如果中书省不等着听取完汇报就决定奖励、惩罚、干涉事务,就是用不着各部门了。三司的官吏,凭空就能详细的预算出郡县的用度,就是用不着转运使了。所以说:简省事务不如任用能人。

古代的圣王,为了追求天下安定,天不亮就分辨着夜色来升朝理事,如果稍微贪图一点安逸等到了太阳出来,则整天的时间就不够使了。就按少了算,一天荒废一件事,一月荒废的事求就可得知了。一年,则累计的事务就不可胜数了。

要让事务不繁杂,必然要以勤劳开始以安逸结束。早晨早朝结束以后,天子还没有退朝,宰相就不敢回到自家偷安。宰相到太阳偏西了还没有回去,则百官都战战兢兢尽力作事,而不敢宴会游玩。如此,则细小的事情都能够处理了。天子追求安定比先王还要勤奋,议论的人就会不讨论王季不上朝而讨论舜帝没有作为,不讨论周文王太阳偏西了还不吃饭而讨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如何让天下人不懈怠呢?所以我说:激励官员不如从上面做出表率。如此则堵塞和蒙蔽都消除了。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1篇

梁国曾经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虽然这样,(大王让我断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大小也一样、光泽也一样,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王说:“玉大小与色泽都一样,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它,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所以价值千金”。梁王说:“好。”所以案件有了疑难,就不判罪,赏赐时有了疑难,便全部赏赐。梁国的臣民都很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酒太薄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那是从来没有的。所以享有国家权力畜养人民,施行政治教化的君主,应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2篇

《愚公移山》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课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而言的。

3.“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4.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5.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答]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又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7.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答]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3篇

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邹阳力争以为不可,羊胜、公孙诡乘隙进谗,邹阳被捕下狱。他在狱中上书,慷慨陈辞。梁王见书,立即释放了他。后来汉景帝听从爰盎进言,立七岁的刘彻为太子。羊胜、公孙诡为梁王献谋,派人刺杀爰盎。景帝追查凶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杀以谢罪。于是对邹阳敬为上客。邹阳为梁王求救于景帝宠妃王美人的兄长王长君,请为说情,起了一定的效果。司马迁赞邹阳“抗直不挠”;班固评邹阳“有智略,慷慨不苟合”。

【题解】

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但并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而在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还很有些“不逊”(司马迁语),充分显示了他的“抗直”“不苟合”的*格,也是他“有智略”的表现。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全文善用比喻,富于文采,是汉代散文名篇之一。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狱,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①,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②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③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①昴,mǎo,“昴”是星宿名。《天文大象赋》有‘自胃仓而昴毕,实赵之交衢’,昴即指赵国。②白圭,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将*。③堀,同“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画,划分。b.义不苟取比周于朝比周,结党营私。

c.然则荆轲湛七族湛,通“沉”,灭。d.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寥廓,气度宽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阳乃从狱中上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b.少加怜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为燕尾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则桀之犬可使吠尧/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11.以下是对本文的评论,指出有失偏颇的一项

a.邹阳狱中上书自明,然其所语,多亟力称忠喊冤,吁天而自白心迹,而不能辩其所以忠耳。纵使奸邪之人,临危之际,亦能作斯语。

b.本文辞藻丰赡,文采熠熠,使人读之目眩,却不免失于做作,由于其辞婉而善辨,终使“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c.文章历举史实,借古喻今,雄辩地揭示了人主沉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充分显示了邹阳的“抗直”“不苟合”的*格。

d.邹阳被系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因而一再迎合媚上,哀求乞怜;同时,上书中继续谏诤,字里行间,虽有些“不逊”(司马迁语),但这是他“有智略”的表现。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2)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3)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祈梦决狱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4篇

《祈梦决狱》原文与阅读答案

曩①有县令,遇杀人狱不能决,蔓延②日众,乃祈梦于城隍祠。梦神引一鬼,首戴瓷盎,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无迹。又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九死一生矣。计无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

曩:(nǎng)以往,从前,过去的。

蔓延:指案件牵连的人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盎(ng):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

穷治:穷追不舍地审理。穷,尽、到底。治,审理。根据下文的.“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可知,此处“穷治”实指严刑审讯。

12、解释加点的字(1分)

①遇杀人狱不能决( )②卒亦不得( )

13、翻译(1分)

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于文中县令断案的做法,最恰当的评价是(   ) (1分)

A.胸无点墨   B.牵强附会   C.东拉西扯   D.人云亦云

15、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与清代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文言小说集_______的_______并称。(1分)

16、与本文县令儿戏办案不同,《曹刿论战》中提出了慎重办案的重要性,当鲁庄公说自己“______,_____,____”时,曹刿赞许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参考答案:

12、案件 终究

13、醒来后翻阅案卷,见有姓祝的人,“竹”、“祝”发音相同,心想一定是这个人了。

14、B

15、蒲松龄 《聊斋志异》

16、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从前有个县官,遇到一件凶杀案件不能判决,(而且)牵连的人员天天增多,于是就到城隍庙中去求梦。他梦见一神灵(给他)带来一只鬼,这鬼头上顶个瓷杯,杯里种着十余棵竹子,(竹子)青葱翠绿招人喜爱。梦醒后(县官)便检查案件中有个姓祝的嫌疑人,“竹”“祝”音相同,(县官便认为)梦中的意思就是这嫌疑人的名字与“祝”有关。便尽力去追查嫌疑人,(但是)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再次检查案件中有个名字中带“节”的嫌疑人,县官心里暗念道:“竹子有段节,一定是这嫌疑人于的名字与“竹”有关。便尽力去追查这嫌疑人,也找不到他犯罪的蛛丝马迹。这样这两嫌疑人经历危险而幸存下来了。县官再也没有破案的计策了,于是便把这案件当疑案上报,请求别人搜查捉拿_,(但是)最后也没有找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