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1篇
《谒金门》诗词鉴赏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词人。 本词有些版本在词牌之下有一题目:“怀故居”。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用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下片恨无人收复失地。“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句,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当时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南宋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这种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玉关”,原指玉门关,在甘肃。唐王之焕《凉州词》中曾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表现边地苦寒。后来“玉关”一向泛指边塞。“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玉楼歌舞”,则是对昏君佞臣、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生活的'典型写照。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西湖》)又如“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宋·谢枋得《蚕妇吟》)由于南宋统治者整日沉缅在荒淫的生活中,不思收复失地,所以诗人最后以辛辣的讽刺结束全篇:“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既然无人收复失地,那就只有寄希望于“东风”了。若东风能将胡尘吹去,则东风便可被封为万户侯了。末句讥讽抗敌之无人!“侯万户”,“侯”,封侯。封万户侯,是享有万户人家的封邑的收入。
这首词主题突出。在表现手法上有叙述(上片四句),有对比(下片首二句),有拟人(“东风”句)。淡淡写来,不着痕迹而兴味自远。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葛汝桐)
赏析试题及答案
(1)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2篇
《谒金门》古诗词鉴赏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
谁在玉楼歌舞?
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词作鉴赏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3篇
谒金门:词牌名,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知命:名叔达,知命为其字,黄庭坚弟。
山又水:万水千山,指路程艰远。
吴头楚尾:指如今的江西省北部,因为其地在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界处,故称“吴头楚尾”。
梦寐:用杜甫《羌村》诗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诗本指夫妻团聚,此借指兄弟团聚。
成蹊桃李:谓实至名归,无须凭借官职地位而得到人们的尊重。
草堂松桂:代指隐居。用孔稚珪《北山移文》“中山之英,草堂之灵”及“诱我松桂,欺我云壑”之字面,借指自己所居之地环境荒寂。
岁寒:一年的严寒时节。无气味:大乘佛教。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4篇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表现了闺中人急迫盼望丈夫归来又极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国民俗中以喜鹊鸣叫为吉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开元天宝遗事》)。“几”极写闺中人的惊喜,失望、复惊喜复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少妇是多么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啊。双喜鹊的双字极好地衬托出少妇的孤单,真是人不如禽。“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假设旧愁可以忘记,即使旧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又多得没有地方容纳了。“着”多解,这里当安置、容纳解。与该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着”,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其中的“着”均为安置之意。(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绯侧淋漓尽致,堪与辛弃疾《念奴娇》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云山千叠”相比美。
此词上阕重在心理描写,对闺中人的深沉挚受、痴情盼望的刻画极其深刻。下阕重在景物,以花喻人,贴切自然。艺术上达到极高境界。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王庭筠不同于一般金人词风,“间涉幽峭之书,绵邈之音”《谒金门》是词人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个人资料: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5篇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简析】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6篇
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赏析:
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
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载,当时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绉一池春水,卿何事?”冯答道:“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中主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李璟)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又云:“无凭谐鹊语,犹觉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
陈秋帆《阳春集笺》:考古今词家选籍,如《尊前集》、《花庵词选》、《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唐五代词选》、《词林纪事》等,均作冯词,尤为可证。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7篇
杨花落。
燕子穿朱阁。
苦恨春醪如水薄。
闲愁无处著。
去年今日王陵舍,
鼓角秋风。
千岁辽东。
回首人间万事空。
李清臣,北宋人,(籍贯不详),字邦直。举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尚书左丞。宋徽宗初立,入为门下侍郎,出知大名府。其词作颇精工。
注释:
①春醪:酒名。醪:浊酒。
②危樯:指舟船。
赏析: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8篇
谒金门诗词
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山六扇。
翠袖玉笙凄断。脉脉两蛾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湿。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深院静。尘暗曲房凄冷。黄叶满阶风不定。无端吹酒醒。
露湿小园幽径。悄悄啼姑相应。半被余熏残烛影。夜长人独冷。
春漏促。谁见两人心曲。罨画屏风银蜡烛。泪珠红蔌蔌。
懊恼欢娱不足。只许梦中相逐。今夜月明何处宿。画桥春水绿。
春草碧。忆著去年寒食。白?红裙香??,折花闹调客。
好在江南江北。燕子不传消息。醉眼腾腾羞面赤。断肠侬记得。
罗帐薄。缥缈绮疏飞阁。红地团花金解络。香囊垂四角。
尽日春风帘幕。谁见绿屏纤弱。云压枕函钗自落。无端春梦恶。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春寂寂。绿暗溪南溪北。溪水沈沈天一色。鸟飞春树黑。
肠断小楼吹笛,醉里看朱成碧。愁满眼前遮不得。可怜双鬓白。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9篇
《谒金门·空相忆》鉴赏及译文注释
《谒金门·空相忆》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悼亡诗
古诗简介
人去楼空徒然相忆,没有办法再传消息。天上嫦娥人间不识,欲寄书信何处寻觅?困倦小睡觉来无力,不忍再看伊人书迹。满院落花春光清寂,伤心断肠芳草色碧。
①书:信。
②觉:醒。
③伊:她。书迹:指过去的来信。
④无计:没有办法。
⑤寄书句:意思是本想请嫦娥代为传书,但因不相识,而无处寻找她。
赏析/鉴赏
这首词的背景是韦庄有一个资质艳丽、文化修养也很高的宠姬被蜀主王建强行夺去,韦庄追念此人,写了此词和小重山。此说法不一定可靠,很可能是为某一个分手以后消息不通的旧时情人而作。
诗歌史上,真挚、沉痛的悼亡之作甚多,都具有永恒的魅力。生活中一些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小物品,就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池溏一样,在感情的波澜里激起层层涟漪。这首词通过一纸昔日情人的旧书信,在词人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从而勾起了无数的回忆。全词以书信为中介,上片写读信后勾起的无数回忆,由此产生了渴望与意中人再传消息、寄书信的痴情;下片写思极而睡,醒来不忍再读伊人旧情书的情绪,并用景色加以陪衬。全词融纪实、写景和抒情于一炉,疏中见密又富有生活气息,脉络分明,情意真挚,将深切的悼亡之情表达得低回婉转,余韵袅袅。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怀想。上片着重勾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直吐衷肠。由回忆而动情,由动情而遐想,再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把伊书迹”是此词词眼。[4]
上片着重勾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首三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句句相联,环环相扣。首句“空相忆”,平地奇峰突兀而起,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三个字既笼罩全篇,又包孕无遗。一个“空”字不仅表现了“相忆”数量的以简代繁,而且写出了这种“相忆”的深和苦,“空相忆”是情至深处的痴人语。“无计得传消息”是紧承首句而答,意思是无法传递消息。第三句“天上嫦娥人不识”,是写欲向那位“天上嫦娥”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嫦娥”形容伊人体貌之美,“天上”;则暗示了伊人已仙去。至此,才看出相忆成空是由于生死相分,幽明相隔。第四句“寄书何处觅”与第二句“无计得传消息”意思大致相同,显示了要通款曲情意的`执着和真切。向亡人通消息、寄书信,看似无理,实是深情的反应。这最后一句将自己虽欲寄书而无处寄书以至于最终不合瞄书的款款情意,以反问的形式加以表达,更是含蓄曲折,哀婉动人。
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从而传出了幽深的隐曲心绪。“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两句以形传神,将上下片衔接得异常紧密。“新睡”二字暗示出是困倦已极的不由自主的睡。“无力”紧应“新睡”,睡醒之后应觉得有力,此言无力,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沈际飞说:“‘把伊书迹’,四字颇秀。”(《草堂诗馀正集》)“伊”字,口吻非常亲切。“把伊书迹”可见伊人兼有才情。“不忍”二字更妙,正写出“伊书”的感人至深,宜于表现出伤心人看与不看的矛盾心理。“把伊书迹”不仅“颇秀”,而且是这首词通体皆活的词眼。这句词语意淡而情深,故沁人心脾。“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两句别出心意,宕开一笔,以景作结。“满院落花春寂寂”是花落人亡的孤寂境。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10篇
・・谒金门・春半
・・・・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字词解释: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月》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输与:比不上、不如。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谒金门翻译: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谒金门中心内容:
《谒金门》诗词鉴赏 第11篇
(宋)王庭筠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①一痕墙角,青子②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注:①瘦雪:白色的梅花。 ②青子:青梅。
1.这两首词都借 和 来写闺怨。(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词是如何表达“闺怨”的。(5分)
答案:
1.喜鹊 风(东风或春风) 花(蕊或萼) (以上3个意象任选其中2个即可,每空1分)
2.第一首词通过女主人公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节描写)(1分),逗引鸳鸯,揉扯花蕊,貌似悠闲,却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1分)。(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合理也可)
第二首上阕重在心理描写,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悱恻(1分)。下阕以花喻人,梅花凋谢的暮春景色意味着思妇的惜春自怜(1分),寡情的东风更加凸显内心痛楚(1分)。(或从衬托的角度,分析合理得1分)
(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合理酌情赋分)
谒金门创作背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