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满子》诗词鉴赏 第1篇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xxx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xxx,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xxx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xxx《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xxx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xxx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或)。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xxx怨。
xxx:xxx的柳条,又指的是《xxx曲》。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xxx》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xxx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xxx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xxx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xxx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xxx用语词,往往与“孤”xxx(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xxx《秋兴》)、“遥知汉使xxx,愁见孤城落日边”(xxx《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xxx”,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xxx》,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xxx枝》:“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xxx》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xxx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因为**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凉州词二首・其一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xxx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xxx》,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xxx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xxx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xxx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xxx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xxx》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xxx》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xxx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何满子》诗词鉴赏 第2篇
【诗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出处】唐·xxx《宫词二首其一·何满子》。
【意思】刚唱出一声《何满子》,双眼的 泪水便夺眶而出,滴落在君王跟前。何满 子:歌曲名,其调哀切。唐朝白居易《听歌 六绝句·何满子》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有 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 免。”君:指君王。
【鉴赏】 倾听了一曲 “何满子” 过后,不禁在你面前伤心落泪。原诗本是描写官人的哀怨。一个历尽沧桑、饱受人世折磨的人,当他听到熟悉的歌声或亲切的呼唤时,即使当着别人的面,也会忍不住内心的悲戚而泪流满腮的。
【全诗】
《宫词二首其一·何满子》
.[唐].xxx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释】
xxx:故乡。②何满子:一作“河满子”。见“解题”。苏鹗《杜阳杂编》记载:“文宗时,宫人xxx翘为帝舞《何满子》,调辞风态,率皆宛畅。”可见宫中常歌舞此曲于帝前,二句即此意。
【鉴赏】
这是一首宫怨诗,抒写宫女哀婉感叹之情。
古代帝王,骄奢*逸,后宫佳丽无数。名义上,这些宫女似乎进了幸福之门,实际上,她们深沉的痛苦有谁能理解呢?诗人描述了宫人长锁深宫的痛苦生活,故乡在三千里之外的.地方,可望而不可即。离开故乡、锁进深宫里,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啊,“宿昔红颜今白头”,她们没有爱情,也不能享受人间的温暖,她们是在痛苦的生活中熬过来的,但这种煎熬是一点没有盼头的,她们将一辈子锁在深宫大院中。**是把她们当作玩物来看待的。因此,当她们在**面前唱起声韵婉转哀恻的《何满子》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一首诗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的**,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的同情中,人们会自然地厌憎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
诗中句句都用数字,“三千里”表明远离家乡,“二十年” 表明幽闭深宫时间之长,以“一声”写含怨歌唱,以 “双泪”写不禁泣下,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从而深切地反映了宫人生活的痛苦和无限的哀伤。
【赏析】首句落笔空间,言宫人离家xxx;次句着眼时间,说宫人进宫之久。这样由 空间到时间,高度概括,集中表现了宫女失去人生**的不幸与命运的悲惨。这样,用 加一倍进一层法写来,更加突出了宫女的愁恨,增加了诗意的深度和诗情的浓度。后 二句的“一声”悲歌、“两眼”凄泪,是在极写悲惨处境,蓄满怨愤哀情的情况下逼出的, 故哀怨之诗情,如山水突发,一泻为快,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有两大特点: 其一,写宫人之怨,不是不得进见的失宠之怨;而是在“君前”歌舞受到赏识迸发出来的 怨,即长期被剥夺了幸福和**的积怨。其二,诗的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诗 中每句都嵌入一个数字,两两基本对偶,表达清晰准确,凝练有力。这两点,使全诗在 内容和形式上的**,达到了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效果。结合描写生动的悲剧故事 《xxx人叹》来看,可知xxx的《宫词》真正写出了宫人远离故乡、深锁深宫的哀怨,概括 力强,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宫词其一·何满子》古诗原文及鉴赏范本一份扩展阅读
《宫词其一·何满子》古诗原文及鉴赏范本一份(扩展1)
——《宫词其一·何满子》原文及赏析(精选1篇)
《何满子》诗词鉴赏 第3篇
xxx《宫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颇见民歌风情。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婉,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宫词一百首
树头树底觅残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
错教人恨五更风。
xxx诗鉴赏
xxx《宫词》共百首,描写宫女生活,素材据说得自一位作内侍的宗人xxx澄。但它也并非全属纪实性质,《xxx诗话》说: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对xxx的这种评论,颇中肯綮。这首诗是百首中较有**性的、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一开篇就展现一幅暮春景象: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仰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俯视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
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xxx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xxx《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当然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忽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推进了一层。《诗经· xxx·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同样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这些深闭禁苑的宫女,却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委婉传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诗至此,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退,代之以另一种情绪和心境,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xxx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予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以桃花自比,惜其飘零,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xxx、妒xxx。但诗人的运笔并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也就突出了宫女无结婚生子的**,其悲惨命运也就大可怨恨了。
《何满子》诗词鉴赏 第4篇
【出处】唐·xxx《宫词二首其一·何满子》。
【意思】 家乡远隔三千里路呵,幽居深宫整整二十年,唱一声何满子悲怆曲调,两行热泪洒落在君王面前。
河满子:即何满子。xxx名。相传xxx中乐人何满子临刑进此曲欲以赎死,竟不得免。其调哀惋动人。
【全诗】
《宫词二首其一·何满子》
.[唐].xxx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鉴赏导示】
xxx,唐代诗人,以宫词最为著名,其诗风格爽丽。这首诗是他的**之作。全诗言简怨深,尤其是结尾二首,确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鉴赏】
这首诗与众不同,主要体现为:全诗不揭示生活画图的一角,而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同时不讲求含蓄,而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xxx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xxx;次句,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已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怨恨。后半首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而如此行文,是在前半首把诗中人处境之悲惨写到极点之后,喷薄而出,一吐为快的。这样使全诗显得更强烈有力,更能打动读者。另外,这首诗立意也有独到之处,它道出了宫女对夺去幸福和**的**。这本身就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 一是前三句由无谓语的名词构成,使之语言特别凝练、强烈有力;另一个特点是句句都用了数字,数字入诗使全诗表达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精练有力。
【鉴赏要点】
[1]名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2]直叙其事,直写其情。[3]连用名词、数字入诗,语言精练。[4]形象鲜明。
《宫词其一·何满子》古诗原文及鉴赏范本一份(扩展3)
——《汉宫词》古诗原文及鉴赏优选【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