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第1篇
《吕氏春秋·顺民》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①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文王处歧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②,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③,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④,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腰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擒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鸮子⑤曰:“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选自《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枥:捆束。②靡曼:美妙的声色。③履肝肺:指舍命。④偾(fèn):死。
译文:
先王们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名成就。凭恩德赢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从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
过去,商汤战胜夏而开始治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不能收获,商汤就用自己的身子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人有罪过,不要殃及万民;万民有罪的话,都在于我一个人。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无能而让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拶上自己的手指,以身体作为祭品,用来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于是非常高兴,雨水于是大量地降落。那么商汤是通达鬼神的变化、人事的转变了。
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纣的统治,早晚朝见一定遵守时间。上贡一定适宜,祭祀一定恭敬。纣高兴了,命令文王作西伯,赐给他千里的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辞道:“我情愿为百姓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文王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而是因为为人民请求解除“炮烙”的刑罚,一定会得到民心啊。赢得民心,胜于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说文王明智啊。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吴国死战,就身体不安于枕席,吃饭不尝丰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听钟鼓音乐。三年里,煎熬身体,耗费精力,唇焦肺干。对内亲近群臣,对下供养百姓,用以招徕他们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够分的话,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进江里,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亲自种来吃,妻子亲自织来穿。吃的禁止珍异,穿的禁止过分,色彩禁止使用两种以上。时常外出,跟着车子,载着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当中染病的、困难的、脸色忧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亲自喂他们。于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诉他们说:“如果吴越两国彼此一同破灭,士大夫踩着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吴王接颈交臂而死,这是我的最大愿望。如果这样做不行,从国内估量我国不足以伤害吴国,对外联络诸侯不能损害它,那么我就将放弃国家、离开群臣,带着剑,拿着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操着簸箕、扫帚去臣事他,以便有朝一日和吴王决一死。我虽然知道这样会腰身和脖颈不相连、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围攻吴王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消灭吴国二年以后就称霸了。这是首先顺应民心啊!
鸮子说:“所以凡是行事,必须要先仔细考虑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事。”
《吕氏春秋·顺民》
《顺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第2篇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
原文:
万物不①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②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③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译文:
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夏桀、商纣使用那些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个死人的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他。”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文王说:“抚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抚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现在难道我不是它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重新埋葬。天下人闻知这件事说:“文王真贤明啊!他的恩泽延及死人的尸骨了,又何况活着的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
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就扛着手杖问候他说:“你的祖父没有灾病吧?”然后持杖拱手行礼,问候说:“你的父母没有灾病吧?”然后拄着手杖问候说:“你的哥哥弟弟没有灾病吧?”最后拖着手杖转过身去,问候说:“你的妻子、孩子没有灾病吧?”所以孔子用六尺长的手杖,就让人知道了贵贱的等级,辨明了亲疏的关系,又何况用尊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呢?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用来抚养幼者,赡养老人。现在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却)用来攻战侵夺。那卑微的小人凭借善射的技艺掠夺弱小的人,欺侮势孤力单的人,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仁爱的人得到饴糖,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盗跖与企足弄到饴糖,(却)用来粘门闩开门(来盗窃他人财物)。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吕氏春秋·顺民》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53167字。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
《《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松风阁记》原文和翻译原文: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盖阁后之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