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优选6篇)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篇

张翥,字仲举,是晋宁人。张翥年轻时,自恃才能出众,豪放而无拘束,喜好蹴鞠、音乐,鄙视经营家业而不以为意,他的`父亲对此很担忧。一天,张翥翻然改变,说:“父亲大人不必担忧,从今起就让我改变行为吧。”于是谢绝客人,闭门读书,夜以继日,毫不松懈,并接受李存先生的教导。李存家住安仁,是江南的大儒,学问得自于陆九渊的传授,张翥跟随他学习,对于道德性命的学说,多有研究。不多久,张翥滞留在杭州,又跟从仇远先生学习。仇远在诗歌方面成就最高,张翥跟他学作诗,完全掌握了他运用音律的奥秘,这时张翥就以诗文知名于当世。随后来到扬州附近,在此居住了很久,到张翥家来学习的学者很多。

至元末年,与张翥同郡的人傅岩起在中书省任职,以隐逸之士推荐张翥。至正初年,征召张翥入朝任国子助教,分掌教育上都的学生。不久辞官隐居在淮东,适逢朝廷修纂辽、金、宋三史,起用张翥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书完成后,升任礼仪院判官,又调任翰林国史院,历任直学士、侍讲学士,于是以侍读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张翥热心奖掖年轻学者,抛弃高傲的态度,不仅靠师道尊严维持自己的威信,因此学生都乐于亲近他。只要有向他请教经义的,张翥必然一一列举各家的说法,为他们提取合理的结论。讨论的时候,经常穿插着谈笑,直到满足他们的要求才罢休。张翥曾经奉旨到中书省,与朝臣议论当时的政事,各种建议纷纷提出,唯独张翥沉默不言。丞相搠思监对他说:“张先生平日喜欢议论事情,今天却一句话不说是什么缘故?”张翥回答说:“众人的议论,都是对的。但事情的性质有缓有急,施行起来有先有后,取决于丞相的裁决罢了。”搠思监认为他说得好。第二天,授予集贤学士,不久以翰林学士承旨退休,官阶为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进入京师,顺帝命令张翥草拟诏书,削夺扩廓帖木儿的官爵,并且调集军队讨伐他,张翥毅然不答应。身旁有人劝张翥,张翥说:“我的手臂可断,这笔我是不会拿的。”顺帝知道张翥的意志不可强迫,于是命令别的学士草拟。孛罗帖木儿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也不因此而怨恨张翥。等到孛罗帖木儿被处死后,于是下诏任命张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退休,终身给予全俸。二十八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张翥擅长作诗,其中近体诗、长短句作得尤其好。文章不如诗,然而却每每以文章自负。经常对人说:“我对于文章已达到化境,只是由于我从不构思,不过随意行笔而已。”有一天,翰林学士沙剌班把自己作的文章给他看,请求给改几个字,张翥苦苦思索了一段时间,终于没能做到。沙剌班说:“先生对于文章,难道还没进入化境吗?为何这般苦思呢?”张翥因而与他相视大笑。因为张翥平日善于诙谐逗趣,言谈话语,常常令人不禁笑出声,满座都为之倾倒,进入他的屋子,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所著诗文甚多。张翥没有儿子,到去世时,国家也灭亡了,因此他的遗稿没有传下来。所传下来的,有律诗、乐府诗,仅三卷。张翥曾经搜集战乱以来坚持气节而死和为国事而死的人物事迹,写成一本书,名为《忠义录》,为有识之士所称许。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2篇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5分)

(2)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参考答案

4. A 趋:奔赴

5. B

6. C“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不正确

7.(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厉”1分,“坚” 1分,“除” 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故” 1分,“罪” 1分,“为事先之备” 1分,句意2分)

《张方平传》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_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3篇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泰,字叔亨,广东顺德人。成化二年进士。除知沙县。时经邓茂七之乱,泰抚绥招集,流亡尽复。入为御史,偕同官谏万贵妃干政,廷杖几毙。出督京畿学校,口忧去,家居十余年。

弘治五年起故官,按云南。孟密土舍思揲构乱,以兵遏木邦宣慰使罕挖法于孟乃寨。守臣抚谕,拒不听,泰与巡抚张诰集兵示必讨,思揲惧,始罢兵,滇池溢,为民灾,泰筑堤以弭其患。还朝,乞罢织造内臣,减皇庄及贵戚庄田被灾税赋,给畿省灾民牛种。诏止给牛种,余不行寇入永昌,甘肃游击鲁麟委罪副总兵陶祯,而总兵官刘宁疏言守臣不和,诏泰往勘。泰奏镇守太监傅德、故总兵官周玉侵据屯田。巡抚冯续减削军饷,寇数入莫肯为御,失士卒六百余、马驼牛羊二万皆不以闻。帝怒,下之吏。德降内使,铟南京,续编氓口外。泰又言甘州膏腴地悉为中官、武臣所据,仍责军税;城北草湖资戍卒牧马,今亦被占。请悉归之军,口推行于延、宁二镇,诏皆从之。迁太仆少卿,改大理。

初,蓟州民田多为牧马草场所侵,又侵御马监及神机营草场、皇庄,贫民失业,草场亦亏故额。孝宗屡遣给事中_,侍郎顾佐、熊狲等往勘,皆不能决。至是命泰偕锦衣官会巡抚周季麟复勘泰密求得永乐间旧籍,参互稽考,田当归民者九百三十余顷,而京营及御马监牧地成不失故额,奏入,驳议者再,尚书韩文力持口,留中未下。及武宗嗣位,文再请,始出泰奏,流亡者成得复业

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泰清谨,刘瑾专权,朝贵争赂遗。泰奏表至京,惟馈土葛。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明年七月卒,摭他事罚米数百石。瑾诛,予葬祭如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五年起故官,按云南

按:巡察

B.泰筑堤以弭其患

弭:消除

C.甘肃游击鲁麟委罪副总兵陶祯

委:委派

D.仍责军税

责:索取

6.填人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出督京畿学校,口忧去,家居十余年。

②请悉归之军,口推行于延、宁二镇,诏皆从之。

③奏人,驳议者再,尚书韩文力持口,留中未下

A.①而 ②乃 ③焉

B.①而

C.①以 ②且 ③之

D.①以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B.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C.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D.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南孟密土司属官思揲挑起叛乱,并拒不听从当地的`安抚,后因害怕张泰与张诰的讨伐决心,才停止用兵。

B.张泰对朝廷忠心耿耿,多次提出建议,对百姓也是关怀有加,帮助他们争取利益。

C.针对蓟州放马草场横行乡里,致使贫民失业、草场数额减少一事,张泰又受命前往调查。

D.张泰为官清廉,为人谨慎,却被人挑剔其他事被罚米数百石,直到刘瑾被杀后,才赐予埋葬祭祀的礼数。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l)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时经邓茂七之乱,泰抚绥招集,流亡尽复。(3分)

②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4分)

(2)简要概括张泰奉诏到甘肃勘察“寇人永昌”一事的勘察情况。(3分)

参考答案

5、C

解释:C(委:推卸)

6、C

解释:C(以:介词,因为;且:连词,并且;之:代词,指张泰)

7、A

解释:参照时间、官职名等标志

8、C

解释:C(横行乡里为无中生有,文中并无表述。)

9.【翻译与概括】(10分)

(1)翻译(7分)

①当时经过邓茂七的**,张泰安抚招集百姓,使流亡的人全部返回。(“抚绥”、“流亡”、句意各1分。)

②刘瑾因此对张泰怀恨在心,这年十月,责令(张泰)以南京户部尚书退休。(“憾”、“令”、省略句、句意各1分)

(2)一是存在官员侵占军队屯田、削减军饷的现象;二是敌寇进侵时没有人肯抵抗,损失惨重;三是此事没有向朝廷上报。(一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张泰,字叔亨,广东顺德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官沙县知县。当时经过邓茂七的**,张秦安抚招集百姓,使流亡的人全部返回。入京任御史,偕同同僚谏诤万贵妃干预政事,当廷杖责,差点被打死。出京督察京城附近的学校,因服丧离职,在家赋闲十余年。

弘治五年,张泰被起用任回原官,巡察云南,孟密土司属官思揲挑起叛乱,率兵在盂乃寨阻截木邦宣慰使罕挖法。当地守臣安抚晓谕,思揲拒不听从,张秦与巡抚张诏集结军队以示必定讨伐,思揲害怕,才停止用兵。滇池涨水溢出,给人民带来灾害,张秦修筑堤坝来消除水患。回到朝廷,请求罢除织造内臣,减少受灾的皇庄和责成庄田的赋税,为京城所辖地区的灾民提供牛种,,皇帝下诏只提供牛种,其余不施行。敌寇进犯永昌,甘肃游击鲁麟归罪于副总兵陶祯,

而总兵官刘宁上疏说镇守的大臣不和,(皇帝)下诏令张泰前往勘察-,张泰上奏镇守太监傅德、原总兵官周玉侵占军队屯田,巡抚冯续削减军饷,敌寇多次进犯没有人肯抵御,损失士兵六百多人,马骆驼牛羊二万,都不上报。皇帝大怒,下令交给司法官来治罪。傅德降为内使,禁锢在南京,冯续编入平民户籍于口外。张泰又说甘州肥沃的土地全部被宦官、武臣占据,仍征收军税;城北的牧草、湖泊供驻守边疆的将士牧马使用,现在也被侵占。请求全部归于军队,并

将此做法推行到延、宁两军镇。皇帝下诏全部采纳张泰的建议。升任太仆少卿,改任大理寺卿。

当初,蓟州百姓的田地多被放马的草场侵占,又侵占御马监及神机营的草场、皇庄,贫民失业,草场的数额也较原来大为减少。孝宗多次派给事中_,侍郎顾佐、熊翀等前往勘察,都不能解决,到这时派张泰偕同锦衣官会同巡抚周季麟重新勘察。张秦秘密求得永乐年间的旧档案,相互查考,查得应当归还农民的田地九百三十多顷,而京营和御马监牧地的旧有数额都没有减少。奏疏呈入,有人一再辩驳,尚书韩文竭力支持张泰,张泰的奏章留在宫中不下放。到武宗继位,韩文再次请求,才交出张泰的奏章,流亡的人都得恢复旧业。

不久升任右副都御史督察南京的储备.,上奏有关改革的十二件事,多回复同意。正德二年,如为工部右侍郎,过了一年,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张泰清廉谨慎。刘瑾专权,朝臣权贵争相贿赂他。张泰上表到京城,仅赠给他土葛。刘瑾因此对张泰怀恨在心,这年十月,责令张泰以南京户部尚书退休。第二年七月去世,被人挑剔其他事被罚米数十石。刘瑾被杀后,按照制度赐予埋葬祭祀的礼数。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4篇

《宋史张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_、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参考答案

4.D(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6.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_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_,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5篇

《宋史张去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

【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参考答案

4. A.(预:参与、参加)

5. 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

6. 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7.【参考译文】

(1)朝臣们在集中评议(张去华)时鄙薄他的急于进取(热衷于仕进),因此(张去华)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句意2分,“薄”“ 躁进”和“ 不迁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响登闻鼓,说徐铉用书信向张去华求情请托,(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惩治。(句意2分,“伐”“ 尺牍”“ 治”)

参考译文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张去华幼年刻苦学习,写文章才思敏捷,靠父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周世宗讨平淮南时,张去华十八岁,慨然叹道:“戦争不止,民事不整,这不是统治国家的长久办法。”就写了《南征赋》《治民论》,献给皇帝。召入朝中考试,任命为御史台主簿。赶上三院讨论事情,他不能够参预,就对亲近的人说:“主簿这类职务,不是大丈夫干的。”就弃官回,,三年闭门不出。

建隆初年,开始带着文章前往京师,很受李昉称赞。第二年,考中进士甲科,马上拜授为秘书郎、直史馆。因任满未能升迁,就上奏章自己申诉,就说知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章学术虏浅,希望和他们比试傻劣。太祖立即召张澹等人与张去华到面前考试,命陶谷等人考他们。因文不对题,降低官阶,提拔张去妻为右补阙,赐给他袭衣、银带、鞍勒马。朝中议论看不起他急躁求进,因此他十六年没能晋升官阶。荆湖讨平,任命他通判道州。张去华上奏说:“桂管是五岭重要的地方,现在刘喂‘境固守,全靠它作为屏障,如果大军先攻克它,直到的。”荆湖讨平,任命他通判道州。张去华上奏说:“桂管是五岭重要的地方,现在刘鋹保境固守,全靠它作为屏障,如果大军先攻克它,直趋番禺,就会如入无人之境。”并指明桂州如何攻取,皇帝下诏嘉奖。

从太祖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年间,朝廷大军征讨幽州,张去华督运宋州给巷到拒马河,就地任命掌河北转运事务。太平兴国三年,任旌趔知州,未赴任,著《大政要录》三十篇进戯,皇上阅后觉得很好,就下诏表扬,赏赐彩缎五十匹,留在京师不差遣。适逢许王任开封府尹,就任命他为判官,殿中侍御史陈载为推官,并赐金紫。不久,有个庐州尼姑道安告发弟媳情况不属实,开封府

不肯查处,将她押送回本州。那个弟媳就是徐铉的外甥女。道安敲击登闻鼓,说徐铉事前写信求情,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查办。皇上大怒,张去华被剥夺一任候选资格,赶为安州司马。

真宗继位,又拜授为左谏议大夫。不久,升为给事中、杭州知州。两浙地区从钱氏起就徼收人口税,有的人巳亡故却仍要追讨,张去华建议予以撤销,有关机构因为要依靠这笔钱做经费,坚持不允许。在洛修葺房舍田园,建中隐亭以寄托心愿。景德元年,改为工部侍郎退休。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九歳。

张去华仪表优美,善于谈论,颇有修养,很崇尚气节。但他不拘小节,受到清流士人的批评,因此没能受到重用。

张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6篇

胡母班,字季友,是泰山郡人。有一次他走过泰山的旁边,忽然在树林里碰上一个穿红衣的骑士,招呼胡母班说:“泰山府君(召收魂魄的神)召见你。”胡母班惊呆了,正在犹豫不决还没回答的时候,又有一个骑士出来,呼唤他。于是胡母班就跟着他们走了几十步,骑士就请胡母班暂时闭上眼睛。一会儿,他看见宫殿房屋,仪仗非常威严。胡母班就进府拜见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让人给他端上饭菜,对胡母班说:“我想见您,没有别的事情,只是想请您捎封信给我女婿罢了。”胡母班问:“您女儿在哪里?”泰山府君说:“我女儿是河伯的妻子。”胡母班说:“我立即就拿信送去,不知道沿着什么路走才能到她那里?”泰山府君回答说:“您一到黄河的中央,就敲打着船呼唤奴婢,自会有取信的.人出来。”胡母班就告辞了出来,刚才那骑士又让他闭上眼睛,一会儿,他忽然又来到了原来的路上。

胡母班就向西去了,象泰山府君所说的那样呼唤奴婢。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婢女出来,拿了信就又潜到水中去了。过了一会儿,这婢女又冒出水面,说:“河伯想立即见您。”这婢女也请他闭上眼睛。不一会儿,胡母班便拜见了河伯。河伯则大摆酒宴,说话也十分热情。临走时,他对胡母班说:“感激您老远给我送来信,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奉送给您。”于是就命令身边的侍从:“把我的青丝鞋拿来。”于是就把这鞋子赠送给了胡母班。胡母班出来时,也闭上眼睛,忽然又回到了船上。

胡母班于是在长安过了一年就回家去了。他走到泰山旁边,不敢偷偷地经过,就敲着树干,自报姓名:“我胡母班从长安回来,想报告一下消息。”一会儿,从前的那骑士出来,带着胡母班按照过去的方法进了泰山。于是胡母班就向泰山府君报告了送信的经过。泰山府君请求说:“我会在其他方面再报答您。”胡母班说罢,上厕所去。忽然看见他父亲带着刑具在干犯人所服的劳役,这种人有几百个。胡母班上前拜见父亲,流着泪问:“大人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他父亲说:“我死了后很不幸,被惩罚三年,现在已经二年了,苦得不能再呆下去了。知道您现在被府君所赏识,你可以给我向他诉说一下,求他免除这劳役,我只是想当一个土地神罢了。”胡母班就依照父亲教给他的话,向府君磕头求情。府君说:“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我自己倒没有什么吝惜的。”胡母班苦苦哀求,府君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胡母班告辞出来,回家去了。

过了一年多,胡母班的儿子几乎死光了。胡母班很恐惧,又来到泰山,敲树求见。过去的骑士就迎接他去见府君。胡母班就自己先说道:“我过去说话粗疏,等到我回家后,我的儿子都快死光了,现在恐怕祸事还没完,所以马上来禀告给您,希望得到您的怜悯和拯救。”府君拍手大笑说:“这就是我过去对你所说的‘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的缘故啊。”就传令外边召见胡母班的父亲。一会儿,胡母班的父亲来到厅堂上,府君就问他:“过去你请求回到家乡当个土地神,本当为家族造福,可是你的孙儿快死光了,这是为什么呢?”胡母班的父亲回答说:“我离开家乡很久了,十分高兴能回家,又碰上吃的喝的十分丰盛,实在想念孙儿们,所以就召见了他们。”于是府君便撤换了胡母班的父亲。他父亲痛哭流涕地出去了。胡母班就回家去了,后来又有了儿子,都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