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篇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长从河东*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从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出入若神,益知名。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都知兵马使。始逾月,擢本*节度使,诏以其*当一面,光颜乃壁?匏?C髂辏?笃圃羰鼻?3酰?舫垦蛊溆?哉螅?诓坏贸觯?庋栈倨湔ぃ???锿蝗朐糁校?赐?辉伲?谑豆庋眨?讣?渖砣玮?W永柯眵壁晌奚钊耄?庋胀θ羞持??谑鞘空?埽?裟死1薄5贝耸保?钫虮?凡淌?嗤停?喙瞬豢锨埃?拦庋障劝茉簟J迹?岫刃?恐罹??刮?茏谘裕骸肮庋沼露?澹?亓⒐Α!?/p>
十二年四月,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郾守将*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待。
都统韩弘素蹇纵,*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乃饬名姝,教歌舞、六博,襦褐珠?,举止光丽,费百巨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惊视。光颜徐曰:“我去室家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逮
逮:赶得上
b.光颜乃壁?匏?/p>
壁:构筑营垒
c.相顾不肯前
顾:照顾
d.贼已北
北:败走、败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长从河东*为裨将
*,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光颜勇而义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天子于光颜恩厚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d.乃厚赂使者还之
臣乃敢上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李光颜勇猛、善用计谋的一组是
①数搴旗蹈*
②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
③光颜挺刃叱之
④悉画雷公符、斗星
⑤誓不与贼同生
⑥其下乐为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多次拔取敌旗,攻取敌营,出入神速,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
b.*蔡州时,敌*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只身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全*士气大振,击溃了敌*。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上全都画上雷公符、斗星,写上“破城北*”,使郾城守将*怀金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
d.都统韩弘诚心诚意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的部队,李光颜却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猬。
②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为乐?
参考*
(顾:观望)
(c项,介词,对;a项,动词,担任/动词,成为,形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项,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11.b(⑤只是表明了李光颜的决心,⑥表明李光颜善于安抚士兵,士兵乐为其用)
12.d(“诚心诚意地进献”有误,都统韩弘是因为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计来瓦解李李光颜*队的斗志,不料被李光颜识破)
13.①(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往他的身上。(“将”“反”“矢”“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杀,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然”“妻子”“蹈”“奈何”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葛旃小时候把骑*技术教给他,常常赞叹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李光颜跟从河东*担任副将,*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多次拔取敌旗,踏平敌*,出入神速,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扯?荽淌贰?/p>
元和九年*蔡州,李光颜以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李光颜便在?匏?构筑营垒。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起初,敌*凌晨逼近李光颜的*营列阵,部队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之中,往返多次,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劝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拔出大*叱退他,于是士卒争相奋战,敌*才溃败了。在这时候,各路藩镇的部队驻兵包围蔡州十多处,都互相观望不肯向前,只有李光颜先打败敌*。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回朝后,对宪宗说:“李光颜勇敢而且忠义,一定会建立功勋。”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打死十分之三的敌*,统计他们的铠*共有三万,全部画上雷公符、斗星,并且题字说:“破城北*。”郾城守将*怀金非常恐惧,郾城县令董昌龄趁着这种形势劝*怀金投降,并且来到李光颜处请求说:“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请您攻打城池,我举火把请求援助,援兵到了,您打败他们,我就把城池献出来。”李光颜答应了他。贼兵败逃后,董昌龄奉献伪县印玺,*怀金率领所有将领穿着平时的衣服打开城门等候。
都统韩弘平素傲慢骄纵,私下挟持叛贼,自显威风,并厌恶李光颜对朝廷忠心尽力,想方设法枉曲、毁坏李光颜的名声。于是修饰美女,教会她们歌舞、弈棋等技能,并精心打扮,使她们举止光鲜靓丽,耗资百万,派使者把她们送给李光颜,说:“李公为了君王而在野外风餐露宿,我恭敬地进献一些侍奉的人,慰劳您征战的*苦。”李光颜约使者第二天早晨收纳侍奉的人。李光颜于是*将校,大摆酒宴,引领使者带着侍奉的美女进来,一个个曼妙清秀,举止优雅,全*将士吃惊地注视着。李光颜慢慢地说:“我离开家已久,是为国家分忧,实在没有什么用来报答皇上的大恩大德。但是战士们都舍弃妻子儿女,冒着刺*冲杀,我怎么能独自以女*为乐?替我感谢韩公:天子对我李光颜恩德厚重,我发誓不和贼兵同生!”指着心脏说:“即使死了也忠贞不贰。”于是呜咽泪下,几万将士都感激流涕,于是厚赏使者,让他们返回,于是李光颜部队士气更加高涨。
李光颜秉*忠义,善于安抚士兵,他的部下都乐意被他任用。许州*队强劲勇悍,常常担任各路*队的先锋,所以多次建立功勋。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2篇
【原文】: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③宜。”竟斗而讼④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刘元清《兄弟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刘元清《兄弟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1)昔人有睹雁翔者( ) (3)将援弓射之( )
(3)舒雁烹宜( ) (4)已而索雁( )
2.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竟/斗而讼于社伯 B.竟斗/而讼于社伯
C.竟斗而/讼于社伯 D.竟斗而讼/于社伯
3.“已而索雁”中的“已而”意为“ _____”;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与之意义相同的句例是“ __________”;请你再从学过的'古文中写出两个与“已而”意义相近的文言词语 _____ 、_____ 。
4.翻译下列句子。
(1)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看见 (2)引,拉 (3)应该 (4)寻找
3.不久,后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少顷、既而、未几”,等等。
4.(1)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2)之后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5.启示: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否则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意近即可)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3篇
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⑦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⑧?”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节选自贾谊《书》
注释:①凫雁:指鸭鹅。②粟:旧时泛称谷米。③秕:没有成熟的谷子。④汝:你。⑤暴:日晒。⑥大会:长远计划。⑦苟:假如。⑧择:两样。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 ) ②暴背而耘( )
③勤而不惰者( ) ④岂为鸟兽哉( )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 ⑥而独不闻欤(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囊漏贮中。
3.邹穆公对“粟”是怎样的观点呀?
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论很多,试举一、二。
参考*:
1、①不能。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③*苦,*劳。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⑤大方面的计算。会,读kuài。⑥难道。
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
3.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参考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躲懒,这样*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4篇
兄弟争雁改写作文
有一天,一对兄弟一起去打猎,看见天上有一只大雁在飞着。哥哥咽了口唾沫,说:“看这大雁,肉多丰满!如果打下来煮起来吃,味道一定鲜美极了!”。弟弟在一旁嘟着嘴,说:“切!煮起来有什么味道?这雁要烤起来吃才香呢!”
哥哥听了勃然大怒:“烤什么烤?煮着才更好吃,才更鲜,你这没品味的人。”“切!”弟弟也翻脸了,“你才没品味呢!告诉你,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烤着吃更好吃!”兄弟俩争执不下,就一起去找杜伯,让他来评评理。
杜伯听了说:“这好办!把雁对半切开,一半煮,一半烤,不就行了吗?”兄弟俩觉得这个办法挺不错,于是,就兴冲冲的赶回发现大雁的地方。此时的天空,什么都没有了。那只雁呢?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5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出自《兄弟争雁》)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参考*
1、牵引应当烧寻找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注释】
1.睹:看见。
2.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大雁。
5.宜:合适。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诉讼。
9.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
【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下来,并说道:“一*下就煮来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6篇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出自《兄弟争雁》)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注释】
1.睹:看见。
2.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大雁。
5.宜:合适。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诉讼。
9.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
【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7篇
1、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注释】
1.睹:看见。
2.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大雁。
5.宜:合适。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诉讼。
9.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社。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
【翻译】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8篇
关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5.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_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参考答案
4解析: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答案:D
5.解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答案:A
6解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答案:B
7解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C
8.答案:(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法现象不同的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那麻烦您动手吧!
②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9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刘元卿《应谐录》〕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下来,并说道:“一*下就煮着吃。”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1]
1.睹:看见。
2.援:引;拉。
3.烹:烧煮。
4.舒雁:栖息的大雁。
5.宜:适合。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诉讼。
9.社伯: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0.已而:不久;后来。
11.索:寻找。
故事梗概
寓言中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错过了*雁的时机,以至大雁飞得无影无踪。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样,不但有阶段*,而且还有时效*。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例说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深谋远虑,行*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而死的臣子。
例5.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将*禽*,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擒曹*,应该在今天。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补出量词。
例2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此外,为保*译文准确,翻译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甚至其它*信息(出处、标题、注解)进行推断和印*,译完后还要将译文与原文仔细核对,以免出错。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0篇
改写《兄弟争雁》250字
文章摘要:我的妈妈是一个乡镇秘书,经常要通知别人开会!常用的此类词有:exciting,amusing,amazing,astonishing,shocking,puzzling,confusing,disappointing,discouraging,pleasing,striking,boring,tiring,touching,moving,interesting,satisfying,terrifying,frightening等。兄弟争雁改写作文我想,走向新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科技吧。
哥哥咽了口唾沫,说:“看这大雁,肉多丰满!如果打下来煮起来吃,味道一定鲜美极了!”。
弟弟在一旁嘟着嘴,说:“切!煮起来有什么味道?这雁要烤起来吃才香呢!”
哥哥听了勃然大怒:“烤什么烤?煮着才更好吃,才更鲜,你这没品味的人。”
“切!”弟弟也翻脸了,“你才没品味呢!告诉你,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烤着吃更好吃!”
兄弟俩争执不下,就一起去找杜伯,让他来评评理。
杜伯听了说:“这好办!把雁对半切开,一半煮,一半烤,不就行了吗?”
兄弟俩觉得这个办法挺不错,于是,就兴冲冲的'赶回发现大雁的地方。
此时的天空,什么都没有了。那只雁呢?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1篇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为新城大尹。后依附隗嚣,继归刘秀,攻灭隗嚣,为陇西太守。官至伏波将*,封新息侯。后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中。著有《铜马相法》。
【原文】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②*,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③,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⑥,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者也⑧。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⑨辄切齿,州郡以为言⑩,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阅读练习
6.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书诫之曰书:写信。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汝曹:你们。c.清浊无所失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d.郡将下车辄切齿下车:刚到某地。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轻通侠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所以复言者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陷为天下轻薄子吾从北方闻子为梯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b.马援也很喜爱和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6.d7.b8.c
【注释】
①汝曹:你等,尔辈。②是非:评论、褒贬。③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④口无择言:讲话不选择言辞。意为所言皆善。⑤清浊无所失:意为诸事处置得宜。⑥数郡毕至:数郡的客人全都赶来了。⑦鹄:天鹅。鹜:野鸭子。此句比喻虽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⑧画虎不成反类*:比喻弄巧成拙。⑨下车:指官员初到任。切齿:表示痛恨。⑩以为言:把这作为话柄。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将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见很大。我常常为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解析】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虽远在交趾*中,还是写了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语恳切,言词之中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深情关怀和殷殷期待,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