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篇
异宝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 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A.则:连词,就,便。
答案:A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说古人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与题干要求不符。④是说天地毫无所求,不合题干要求。⑥是在赞扬贤者的智慧,不合题干要求。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文中没有从反面论证。
答案:D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2)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吉凶之兆。可是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而是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把世俗心目中的不利看作有利,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伍员)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且人民大多巧诈,但是它的国君却是个平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只是)向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谢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到吴国去了。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用篙撑着小船,正要捕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送他过江,横渡长江后,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人,(将会被)授予爵位,享受万石俸禄,并赐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没有找到,此后,伍员每次吃饭时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祷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天地)有什么不做的吗?却没有认为(自己)做了。做了(很多)却别无所求。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的,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宋国有一个农夫,耕地(的时候)从地里挖出一块玉,他把玉送给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却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们种田人的宝贝,请相国把它当作(上天)赐予的恩惠收下吧!”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你的玉的这种廉洁的品德当作宝贝啊。”所以宋国那些知道这件事的道德高尚的人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的宝物和一般人的宝物不同罢了。”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智慧越粗浅,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2篇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②,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③;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⑤,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⑥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⑦十二乘哉!
惠王有惭色。
①会田:会猎,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田,同畋,打猎。②为寇:此处指入侵。寇,入侵者。③来朝:前来朝拜。指小国君王对大国君王表示服从的朝拜。④渔于河:到黄河捕鱼,这里指不敢越过黄河。河,古代专指黄河。⑤祭北门:指在徐州北门向北祭祀祈祷。⑥备:戒备。⑦岂特:哪里只是。特,仅,只。
阅读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_____②徙而从者七千余家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国虽小故虽有名马
B.上使外将兵使守南城
C.则道不拾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恂恂而起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译文:
②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译文:
4.本文采用了_____写法,说明了_____的道理。
5.人心所向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中阶段你学过的论述战争与人和的文章有《______》《______》等。
6.王昌龄有句诗论述了将军镇守边关的重要性,与文中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句意有相似之处,这句诗为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shng车辆②x迁移、迁居.①我用以衡量宝的标准与您不同。②这四个大臣,他们的业绩将光照千里,哪里只是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呢!4.对比人才是国家之宝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魏国虽然是小国,还有直径一寸大的夜明珠,这宝珠的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这种宝珠有十几颗。难道说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宝吗?
齐威王说:我用以衡量宝的标准与您不同。我的大臣有个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的.军队就不敢入侵,泗水一带十二个诸侯国都来向我朝拜;我的大臣有个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的官员有个叫黔夫的,让他驻守徐州,燕(yn)国人就在徐州北门祈祷,赵国人就在徐州西门祈祷,祈求我保护他们,他们的百姓迁居到齐国为民的有七千多家;我还有个叫种首的大臣,让他掌管防盗的事,就能使国内路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业绩将光照千里,哪里只是照亮前后十二辆车呢!
魏惠王听了,脸上现出羞愧之色。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3篇
小说半张纸乎阅读答案
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
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主人公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却什么也找不到。
B.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贵的纪念物。“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这个细节极好地表现出他愿将这一切烙印在脑海里。
C.“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遭遇的一切”,“决定”一词显露出主人公心理上的坚强。
D.作家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笔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显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E.半张记录电话号码的纸,表面上是机械的数字符号,对主人公来说却是充满了情感意义的东西。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由于它们负载了太多回忆以及难忘的痛苦,半张纸便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的象征。
(2) 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3)概括本文主人公的形象特点。(6分)
(4)试评说本小说的结构特点 (8分)
答案解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选D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选AC得0分。B中“这个细节极好地表现出他愿将这一切烙印在脑海里”,“这个细节主要极好地表现了”他珍视这张纸。A中“他”找到了半张纸。C中“决定一词显露出主人公心理上的坚强”错,这儿恰恰表现了他的脆弱。
(2) 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答案提示:①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巧妙地以半张纸上书写的.内容为序展开主人公对两年来发生的往事的回忆,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结构形式上的作用) ②揭示主题的作用: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的载体,通过半张纸上记录的事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上的作用) (评分标准:答到关键词“线索”、“揭示(表现)主题”的给3分;联系原文具体指出线索的内容、半张纸上的内容的给3分。)
(3) ① 热爱家庭② 乐观坦然③真诚善良
(4) ①用“半张纸”这个外部世界的意象作为结构的要点,来承载内心世界的波澜。②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深化主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③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④本篇小说结构的妙处就在于选择一个特别具有包孕性的时刻,目光停留在纸片上的时间,不过2分钟,却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时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4篇
《国有三不祥》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试题】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
【参考答案】
1、B
2、D
3、(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4、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
【补充注释】
1、齐景公:原名姜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史记_齐世家》),《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
2。 晏婴:又称晏子,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译文】
齐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山沟遇见蛇,山沟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5篇
《国有三不祥》阅读题答案以及翻译
景公①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②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注释】 ①景公:齐景公,齐国国君 ②与:在其中。 ③曷:怎么
6.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下泽见蛇 【水积聚的地方】 B.今日寡人出猎 【古代国君或诸侯自称的谦词】
C.是不与焉 【这件(事)】 D.如虎之室,如蛇之穴 【好比,好像】
7.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召晏子而问之曰”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何陋之有
C.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D.马之千里者
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殆所谓不祥也?
②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9.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在文章中,对于齐景公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的事实,展开了“国有三不祥”的论述,其解释是唯物主义观点。
B.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C.晏子借为景公解疑的机会进谏,方法委婉巧妙。
D.晏子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对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参考答案
6.D (3分)
7. C (3分)
8.(6分)
①这恐怕是所说的不祥吧。(关键词“殆”错误则扣2分)
②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关键词“到”错误则扣1分,括号中的话没有译出,可不扣分。)
(3分)
参考译文:
景公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下泽遇见蛇。他感到很晦气,闷闷不乐地返回宫中,马上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这恐怕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使用他,是二不祥;使用了却不信任他,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泽遇见蛇,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6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分)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3分)
8. B【解析】 格:推究
9. D【解析】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 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解析】 A大学 古义:大人之学,博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C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 D 古今均指小孩子
【解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解析】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14.(8分)
(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分)
(“明”字1分,句意1分)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分)
(“诚”字1分,“致”字1分,句意1分)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3分)
(“好”字1分,“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 字1分,“鲜”字1分)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7篇
宝画阅读答案
宝画阅读答案
(1) 小时侯,彼得很爱住在乡下大房子里的亚瑟叔叔,但是长大后,就变了。在学校,他结识了一帮子自私的吸毒学生。他对任何人都没有好感,家人也不例外。
(2)大约18岁那年,彼得去看望亚瑟叔叔。叔叔在车站等他。就在火车快到站时,彼得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坏念头。叔叔周游各地总喜欢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旧画、地毯、小盒子、木箱子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彼得暗想,“假如我待叔叔好点,没准他会赠送我一件宝物或者一笔钞票,或者兼而有之!”他的脸上滑过一丝怪笑。
(3)第二天早上,亚瑟叔叔将彼得领进顶楼,他打开窗户,让夏日的空气飘进屋内。
(4)“看看有什么可以送你的。我可不想等入土以后才将我的一些珍宝送人。你不想得到点什么吗?” 亚瑟叔叔边说边笑,一边还用眼角余光瞅了瞅侄儿。彼得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自私的念头驱使他的觜角露出了不怀好意的一笑。
(5)“这只盒子怎么样?” 亚瑟叔叔手里拿着一只小巧的老式香烟盒问道。“你喜欢这张小饭桌吗?一张画怎么样?我肯定能给你找一张画。”赠物的规格不断提高,彼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他感到心开始发热,手越握越紧,似乎手里已经拿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
(6)“这幅画不错!”亚瑟叔叔说着就拿起一幅画着运河边集贸市场的旧画。“这是在意大利弄到手的。也许是威尼斯。画上落了不少灰尘,但是这画框挺好的。”他轻轻地敲着旧画四周的木头,说,“真的,真不错!光这画框或许就值不少钱,知道吗?”
(7)彼得注视着画中景色。虽然画上布满灰尘,颜色也不鲜艳,但是完全可以看出这幅画手工极细,连一些细枝末节都注意到了。画的前景有好几条船,一群渔夫和女人正在卖鱼……彼得心里暖烘烘的.。“谢谢您,叔叔!”他说,“我一定会珍藏这幅画的!”
(8)午饭过后,亚瑟叔叔突然说,“知道吗,彼得。你可以帮我做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看到窗外的草坪没有?该修剪了。说实话,我发现我这把年纪干这还真的相当吃力呢。”
(9)彼得很清楚,屋子四周全是草坪,全部修剪完,少说也得两个钟头。他想尽快返回伦敦,好向一位老友炫耀他刚刚到手的一幅了不起的名画。
(10)“叔叔,问题是如果误了2∶30的火车,我就要半夜才能赶回伦敦。下次吧,下次来一定给你修剪草坪,我保证!”
(11)他猜想叔叔会有点失望。但是叔叔却一点也不。
(12)“没关系。”亚瑟很快回答,“我自己来吧。今天修一点,明天剪一点。”
(13)彼得没有注意到叔叔又一次用眼角余光瞅了瞅他。亚瑟有些伤感,仔细打量了侄儿。他觉得很失望,但不是因为修剪草坪的事。
(14)彼得再次谢过叔叔后,径直奔向火车站。返回伦敦途中,他为旧画惊叹不已,他带走的是一件宝物!
(15)“真是一件大宝贝!”彼得的朋友、画家多米尼克说:“瞧!画得多精细!这儿,这儿……裙子,窗户的光线。这画需要除尘和清洁。当然的得由专业人士来完成。”
(16)“这真成问题。”彼得说,“我身无分文。”
(17)“我愿收买。我给你75英镑,现钱。怎么样?”
(18)“不……”
(19)彼得想,这幅画的价值肯定不止75英镑。
(20)“这幅画很好。”克里福特画廊经理说,“虽然不是出自大画家卡纳莱托之手,但可能是他的一个弟子画的。能值8000英镑,兴许更多。当然它需要清洗。”
(21)“我没钱请你清洗。” 彼得说。
(22)“我告诉你怎么做。我付你4000英镑并请人把它洗好。”
(23)4000英镑?彼得激动起来。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画的价值越来越高。“不,我暂时不卖。如果决定要卖的话,我会回来找你的。”
(24)“你这幅画哪儿来的?”艺术品鉴赏专家问,“这位画家肯定属于卡纳莱托画派。这画可能值50000英镑,但需要清洗。拍卖之前最好将它清洗一下。当然,我们要收取成交额的15%作为劳务费。如果你请人洗画缺钱的话,我相信我们能先借给你一些。”
(25)“15%?”彼得问,“那么多啊!”
(26)“这是我们行业的一般价格。所有的拍卖厅都按照卖方15%买方5%来收取费用。”他说。
(27)“我会考虑的。”彼得说着就走开了。他想要更多。他的心都快烧焦了。紧紧抓住画框的手指热得要命,仿佛触到了金子。“无知的亚瑟老叔!”他想,“真是一点不识货!”
(28)就在这时,彼得头顶上晴天霹雳一声惊雷,一滴雨点从一朵云彩上跌落下来。雨点落向伦敦城,落向森顿街区,落向一条街道,追逐着这位正横穿马路的年轻人。当这滴雨点落向地面时,它碰巧吻上了年轻人这幅宝画的脸!这一大滴雨点落到地上,将宝画上积存了245年的所有颜料块连同灰尘一起带了下来。
练习题:
17。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3分)
彼得想宝画→ → →
18。 亚瑟叔叔为什么要送画给彼得?他又为什么要彼得为自己修剪草坪?(3分)
19。怎样理解第11段的“叔叔一点也不失望”,与第13段中的叔叔“觉得很失望。”(3分)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8篇
国有三不祥 阅读答案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
参考答案:
(2分)
(2分)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国有宝乎》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9篇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