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精选5篇)

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第1篇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

二、朦胧之美

(一)在诗中的体现

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典故的运用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要拥有诗人那样广博的知识面是很困难的,由于文化程度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歌,以及读者的理解和诗人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旨的理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李商隐诗歌中典故本身的色彩感和形式美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并且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三、距离之美

晚唐描写情爱的诗歌很多,和李商隐合称“温李”的温庭巧、合称“小李杜”的杜牧等都有不少情爱佳作。相对来讲,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中,情爱诗不占多少比例,读者真正最耳熟能详的其实还是情爱诗。感受李商隐诗的距离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认真对其情爱诗进行品读和解析。其中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名句。

李商隐能让今人读者共鸣同,对情的期待同趋唯美,或者源于古今情爱体会爱恋深切时,方在相见、钟情、相思、携手乃至共剪酉窗烛的期许方面产生共鸣。无论是《夜意》中的“帘垂幕半卷,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还是《凉思》中的“人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其实都可以在现代人中引起共鸣。想必“枕冷被仍香”,对伊人痴情的感觉仍在回忆中,而后在《凉思》中透出的是担心、怀疑,想必成就这样通占今之情感的就是不变的真情的共鸣。距离之美源自诗中人,在其诸多无题诗中有足够体现。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佳句,无处不散发出李商隐诗的距离之美。

四、“蝉”――幽怨之美

在李商隐570多首诗作中,“蝉”这一意象先后出现了15次,咏蝉诗1首,涉及“蝉”的诗歌共有16首,这在众多咏物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却有他独特的个性,赋予蝉别样的韵味。蝉,居高不食,以清露为饮,而且蝉的生命周期极其之短,古语曰:“蝉不知秋。”早在唐代之前文人即有吟咏寒蝉的诗文传统,大多都是表现蝉声凄寒和赞扬蝉德高洁。唐人笔下的蝉大同小异,多带有自喻意味。或是苦难的象征,或是清高的化身,总体上讲还是借蝉托己之幽情,标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清高。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别有一种意蕴,诗人突出的是一个“怨”字,其中既有“贫士失职而志不*”的抱怨、牢骚,又有婉而不露的怨刺。

五、婉约之美

说起李诗的婉约美,不得不谈李商隐的情感诗,通常认为无题诗是李商隐情感的载体,其诗风形象、细腻、含蓄、深刻,用隐晦的笔触表现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在这里,我不谈论李商隐的爱情,但不得不说他有关情爱诗歌的婉约。我们可以认真感悟《柳枝五首》、《夜雨寄北》、《锦瑟》、《重过圣女祠》、《燕台诗》、《碧城三首》、《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河阳诗》、《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及众多无题诗。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感人千占的名句,其情其景怎不催人泪下?这样的婉约极尽缠绵绵之美;在《柳枝五首》中,读者尽可品味“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情深爱重、相思浓浓,诗人内心情感流溢于笔触,但仍是言语间点到即止;当读者明自“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自《碧城三首》)的清寂,感受“巴酉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自《回中牡月一为雨所败二首》)的孤独,也许更能明自婉约的文字间潜藏着诗人炽热的情怀,这份婉约是无奈,抑或更是期待。

总之,李商隐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也给充满颓废、伤感气息的晚唐诗坛增添了不少生气,他的创作风格不但在唐代,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诗歌的多义性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艺术境界,因之使其诗具有一股绵远流长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第2篇

一、对于李商隐诗作的理解

李商隐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被推重的有《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诗中写商隐在文宗开成二年(837)十二月从兴元(今陕西南郑)回长安,路中所见农村的荒凉景象,人民的痛苦,阐述了唐朝从开元以来的**败坏。“亦是长庆体,而气格苍劲,则胎息少陵,故衍而不*,质而不但,虽未敢速配《北征》,然自在《南山》以上。”这首诗开头“蛇年建丑月,我自梁还秦。”同杜甫《北征》诗的写法相似。反映民生疾苦,也仿效杜甫的写法。这首诗虽很有名,但它的风格仿效杜甫,还不是商隐独具的风格。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李商隐笔下的无题诗歌浸透了他的个性色彩和主体意识,他那大鹏般的志趣,正直的为人,富于进取心的人生精神总要曲折隐微地折射于其作品里的。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手法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这表现在他并没有固守祖宗的香草美人而是还引进新物。如“照梁初有情”中用“弹棋局”以比**官场可为精中之妙。又如“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斑雅只系垂杨岸”中“斑骓”暗示所思念之人。“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千古名句是运用比兴手法比两人心思相通,情意相通。由此可见,诗人既采用屈原香草美人的具体手法,又把其精髓加以光大、发扬。他的笔端绘画了许多美女形象并以之自况。例如《八岁偷照镜》这首诗通篇都写的是一个妙龄少女的美好形象及才情。诗中的“芙蓉作裙衩”句以荷花清丽脱俗来表现美人的精妙姿容,而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其性情活泼,姿容美丽,情操高洁。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对这一传统手法的充分继承。

(二)表达方式的隐晦曲折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第3篇

一、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流露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善于表现细微的感受和个人心绪,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情味。这种艺术特点的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意精工雕琢,重在抒发人的感觉和情绪心理,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体现出一种带浓郁伤感情绪的美。

二、李商隐的七言律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将李贺古体的奇艳移入律体,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他爱用冷僻的典故,诗中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惘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深婉精丽,韵味深厚,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三、李商隐的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因而写得深情绵邈、沉博艳丽,于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出婉转情思,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如“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生世自悠悠”、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为感伤唯美**的典型。

四、李商隐的艺术表达多用比兴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对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十分注意,力求其既富生活实感,又具启发性,能引起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和美感。如《无题二首》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不注重事件的交待与勾勒,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并着意营造和渲染有助抒发这种凄美情致的特别氛围,创造出惝恍迷离的深隐朦胧之美。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第4篇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诗歌表现特色如下:

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

从整体上看,他的诗选材广泛,常用的诗构成一幅画而看成**的整体,或是用组诗的形式来表达到抒情写实的目的。例如他的**讽刺诗,诗人就巧妙的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写景等方法的运用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同时,诗人还采用组诗形式,集中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讽刺。如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事迹的《马崽二首》《龙池》等诗。唐代诗人咏明皇、杨妃事迹的诗篇颇多,大多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而李商隐却能采取批判态度,特别是对明皇“贵为天子不能保其妻子”这点给予揶揄,这种见解是对“不彰君过”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并且扩大了咏史诗的构思领域,对后世起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二、虚实相生,尽显朦胧之美

李商隐的诗歌的美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1、辞采华丽,色彩鲜明

义山的词给人以绮丽典雅的感觉,诗人在诗中运用成语典故,丽词逸句、淡言浅语,以至在语言民谚口语,莫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的诗的内容含蓄形式优美,给人以回味想象的余地,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如:诗人这样描绘美女“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描写月的诗句:“昨夜月轮明”,“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月带楚域积”。又如诗句“欲为东下更西游”“我欲西征君又乐”“碧云东去丽云西”等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起落跌宕,徘徊低回,有着无限情趣,让*凡的**显得五彩缤纷,灿烂夺目。请看如下诗句月榭故乡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

空园兼树废,败港拥花流《即日》

风女癫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

上述诗句,形象生动、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

2、善于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意象的虚幻美,是*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则属于一种经由社会文化沉积而成的民族化的产物,符合一定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则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个性化风采。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慰藉。如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不充满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梦雨”一联尤为出色,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感觉,即体现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善于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更是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而用“灵”字饰无形无神之风,则更显出诗人意绪的纤细**、隐晦曲折。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遭遇,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遭遇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而很多时候,由于诗人意绪的纷繁,常常由一时之景事触发无限思绪,种种情绪互相牵连,难辨难分,种种幻象心象纷呈复至,使人 5 一时难着头绪,感到朦胧隐晦,但通过对李诗的大量阅读便会发现,诗人表现的只是一种萦绕心际的莫名的愁绪,也许自己也把握不住其来龙去脉,即使是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诗人最终着力处仍在写心境,表现的不是**容的阐释,而是以此引发的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超出了具体的情事。如《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作叙事看,常觉若断若续,莫知指归,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作物象与心象序列的交织与融合看,则更能窥见诗人“文心”,诗人是运用一连串的意象序列来深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幻灭两种心象的交迭映现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诗中的“比”,简单说来就是比方。不管是比甲物还是比乙物,亦或是比具体事物、抽象道理,还是以客观景物比主观感触,都是咏物托志。而他诗中的“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由甲物联想到乙物,看到外界景物出发内心感慨。也就是触景生情。[7]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加上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而使他的比兴、象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含义。他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诗具有深情绵邈、余味曲包的优点。

他的诗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运用象征、比兴、拟人、拟物等多种手法,来借以抒发主观感受,影射现实生活,或是诗人对生活上的评价,亦或是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例如《独居有怀》意识,表面上指少女失恋后独居还念旧欢,实际上是暗喻诗人在**失意后希望改善和令狐绹的关系。

又如在《鸳鸯》《石城》等诗中,诗人以鸳鸯来象征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在《七夕》中又通过乌鹊填河的神话,向青年恋人们传达着“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祝愿。 此外,诗人在《赋得鸡》《晓起》《柳》等一些诗歌中巧妙的把拟人、拟物、双关语等修辞完美结合。这也是诗人的诗写得意境深远、委婉曲折的重要原因。

4、善于使用对比和史实

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用了对比手法,“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事物、现象和感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体中,进行比较对照,形成相铺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托物寓怀诗中,如在咏史诗中的昔盛今衰之比、咏物诗中的昔荣今悴之比,还有就是“在同一时空向度内展开矛盾对立着的人、事、景、情、境之间的多样对比”,如凄冷的环境、处境与强烈的用世热情和生活热情的对比,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实现其艺术价值,“有助于表达李商隐复杂微妙的心态和形成其诗歌回环复沓、层层翻进的结构特点,以及形成诗歌沉博绝丽的风格”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同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因春雨怀人而作的,前两句写所爱者分离的失意惆怅,红楼二句描写怅卧时回想自己寻访所爱者不遇而独自归来的情景,颈尾两联既写出了相爱人之间的互相思念,也写出了相爱无累的苦闷。全诗借助飘雨迷蒙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深挚的思念,创造出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一联不用典故,不靠涂饰,只用清新明丽的语言把色彩与感觉相对照(红与冷)和雨帘珠箔的自然融会,细致入微地写出抒情主人公寂寥怅惘的心理状态,极富抒情气氛。

三、无题诗的创作

李商隐咏物诗艺术特色 第5篇

1.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2.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3.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a.其无题诗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

b.其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

c.其咏物诗托物寓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类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4.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