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1篇
《奕喻》原文及翻译
本文选自《潜研堂集》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汉族,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钱大昕所写的这篇奕喻,主要是借着自己看别人下棋,以及自己下棋失败的实际体会,来指出当时读书人自以为是的毛病。
《奕喻》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观奕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馀。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奕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奕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奕者之不若己。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2篇
日喻原文及翻译
日喻原文及翻译
原文: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3篇
奕喻原文及翻译
清代:钱大昕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着看。
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能够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客观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闲暇,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钱大昕,字及之,号辛楣,清朝嘉定人。他精通经史百家,擅长金石考证,他曾经在乾隆时中进士,在锺山、娄东、紫阳等各书院讲学。钱大昕所写的这篇奕语,主要是借着自己看别人下棋,以及自己下棋失败的实际体会,来指出当时读书人自以为是的毛病。
从这次失败的教训,钱大昕悟出了一些道理,他说,当时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喜欢非议古人的错误;而和人实际相处的时候,又喜欢去说别人的不是。其实谁不会犯错呢?大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估计一下自己难道都没有犯过错吗?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失误,却看不到自己的失误,能指出别人犯的小错误,却指不出自己犯的大错误。真要把时间拿来检讨自己的不是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议论别人呢?棋艺的高下是有标准的,一着棋下坏了,别人看得见,硬要遮掩都没有办法,但是一件事理各执己见,谁又能够断定真正的对与错呢?所以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在一件事情到底谁是谁非上花很多时间,更不能互相讥笑或是互相激辩了。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4篇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予思益苦 ( )
(2)然试易地以处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3. 概括这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 第二段:
【参考答案】
1、(1)愁苦
(2)换
2、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
3、第一段:一次弈棋所得到的教训;第二段:联系现实谈弈棋后的感想
4、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
全文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
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是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过错吗?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5篇
《瓯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
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置瓯道旁
沛公则置车骑……道芷阳间行
B.其人方去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C.适有持瓯者过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D.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解析:A.前句是“放(在)”的意思,后句是“丢下、扔下”的意思。B.前句是“刚要”的意思,后句是“矩形、方形”的意思。C.都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D.前句是“假使、假若”的意思,后句是“刚才、先前”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倾侧坠地,瓯已败
侧:侧面,一侧
B.其人亟拘执之
执:捉住,抓住
C.尔何故败我瓯
败:打破,毁坏
D.市人多右先败瓯者
右:通“佑”,袒护,偏向
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失:失去
解析:A.侧:歪倒。
答案:A
【参考译文】
有个人把瓦罐放在路旁,不小心歪倒在地上,摔碎了。那个人刚要离开,恰巧有个提瓦罐的人走过,那个人便急忙捉住他,说:“你为什么打破我的瓦罐!”便抢走他的瓦罐,把破瓦罐给了他。集市上过路的人大多袒护那个先打破瓦罐的人,提瓦罐的人竟在无法申辩是非曲直的情况下离开了。
噫!打破瓦罐的.人假若不见到提瓦罐的便会走开的。提瓦罐的人不幸遇到了他,竟然被迫用自己的好瓦罐换了那个人的破瓦罐。事情的变化竟然如此不合情理!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失去了他们想维护公道的本意了。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6篇
①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②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⑤,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③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④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⑤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⑦责人。
(选自《昨非庵日纂》卷九)
[注] ①刘南垣(yuán)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②直指使:官职名。③属吏:部下。④款: 款待。⑤治具:烧饭。⑥饮馔(zhuàn):饮食。⑦飧(sūn):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各食三碗 食不饱,力不足
B.自朝过午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不敢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D.罗列盈前 曾不盈寸
8.下列加点“以”与“直指以师命”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 B.徐喷以烟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奕喻》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第7篇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翻译:
(2)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翻译:
10.阅读本文,可以看出直指使有 的优点。他的'老师有
的优点。(2分)
参考答案:
7.(2分)B
8.(2分)A
9.(4分)(1)等到饭菜端来,直指使抬眼一看,只有一盆脱壳粗米和一盆豆腐罢了。(关键词:比、惟) (2)直指使明白了老师在训导自己,从此,他再也不敢因为对饮食的要求责难他的部下了。(关键词:谕、以) (每句2分 ,意对即可)
10.(2分)(直指使)知错能改(意近即可) (刘麟老师)教育得法,善于开导学生。(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刘麟曾任工部尚书,已告老还家。听说有位直指使(官职名),对饮食特别讲究,他百般挑剔,常常因为饭菜做得不合口味,责骂部下,郡县的长官每逢接待他,都感到担忧。刘麟说:“这个人是我的学生,应该开导他,让他明白事理。”
一天,直指使前来拜访他。刘麟对直指使说:“我本想设宴加以款待,又怕误你公事,就留顿便饭吧。不过老伴出门去了,无人下厨张罗,家常便饭,吃得下吗?”因为是师命,直指使不敢推辞。
可是从早上到过午,饭也没端出来。直指使饿得实在难受,又不便张口催促,只得勉强忍着。好不容易等到饭菜端出,直指使抬眼一看,竟是一盆脱壳粗米和一盆豆腐。直指使一连吃了三碗饭、三碗豆腐,直到觉得撑得难受,才将碗筷放下。
不一会儿,只见仆人从屋内陆续捧出金盘玉碗,里面盛着山珍海味,一件件地摆在他面前;碟盘罗列,布满一桌。刘麟拿起筷子,亲自给直指使夹菜,劝直指使下筷。可是直指使吃不下去,为难地说:“大人……我确确实实已经吃得过饱了。再也不能吃了。” 刘麟微笑着说:“看来,饮食本无精粗之分,饿时菜饭易做易吃,饱时饭菜难为,美味也不易下咽呀。此乃所处不同才这样的啊!”
直指使明白了老师在训导自己。从此,他再也不敢因为饮食而责难他的部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