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古诗 第1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释】
《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北朝时期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敕勒川,敕勒族居人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阴-山,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歌词中叫它毡房,现在又叫它叫蒙古包,顶似扣着的锅的`形状。
笼盖四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见,同“现”,显露,露出来。
【古诗今译】
敕勒族人的家乡,就在-阴-山脚下。那里的天空就像一顶偌大的蒙古包一样,与四面八方的大地相连。蓝蓝的天空下,无边无垠的草原汹涌着碧绿的波澜,风吹草低的地方,一群群的牛羊时而隐没在蓬勃茂盛的草丛里,时而又显现出来。
【简析】
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一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敕勒川古诗 第2篇
1,原创敕勒宋敕勒川,阴山下。天如穹苍,笼盖四野。天空灰暗而狂野。风吹草动见牛羊。2.注①“敕勒宋”:这是一首南北朝民歌敕勒宗族。② 敕勒四川:敕勒该族群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四川:平川,平原。③阴山:一个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也叫“大青山”。④ qiónglú:蒙古蒙古包。⑤笼盖四野(y m):笼盖,覆盖;四野,四面八方的草原。
⑦野:草原无边。⑧见(xiàn):出来,出来。阴山脚下,有一片大平原敕勒人居住的地方。敕勒四川天空,它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像是牧民居住的“蒙古包”。蓝天下的草原,滚滚绿波,风吹草低,不时隐藏着成群的牛羊。3.简要分析“敕勒宋”选自乐府诗,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黄河以北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
敕勒川古诗 第3篇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_,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敕勒歌》就是北齐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通鉴》胡注云:“斛律金出敕勒。”)《乐府解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可知这是一篇翻译作品。
《敕勒歌》文本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东魏武定四年(546),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乐府广题》云:“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后世影响
敕勒川古诗 第4篇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川古诗 第5篇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③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④穹庐(qióng lú):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野(y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⑧见(xiàn):显露,露出来。[译文:
译文一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2]?
译文二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虫在窃窃私语,
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
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
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