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热门7篇)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1篇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还希望**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2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全诗翻译赏析

——《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岁暮归南山》全诗翻译赏析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而自己尚是一名白衣,怎不令人伤怀——白发增生,年华易老;一年过去了,春天又近在目前,时间过得真快啊!诗人求仕心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两句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也证明孟浩然并非真隐士。

出自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休**:停止进奏章。

南山:终南山。

疏:疏远。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3篇

参考资料:完善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1篇诗文► 1208条名句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4篇

1、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2、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

3、肯数:岂可只推。

4、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5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随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随笔

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留级生生刘钰说:“老师,‘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xiàn’。”问其原因,说原来的老师是这样读的,而且还特别强调了。是啊,我在听课时也发现有的教师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错读为“xiàn”。而且给解释,“见”字读“xiàn”的时候即为“显露,出现”的意思,并且还举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匕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等等。对此,笔者不由得产生了疑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到底是读“jiàn”,还是读“xiàn”?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69页,“见”字有两种读音,为jiàn和xiàn。读jiàn时有9种意思:1动词,“看到,看见”;2动词,“接触,遇到”;3动词,“看得出,显现出”;4动词,“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5动词,“会见,会面”;6名词,“对于事务的看法,意见”;7“姓”;8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9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而读xiàn时则只有1种意思,意为“出现”。

而翻开《古代汉语字典》第749页,“见”读jiàn时有16种意思,读xiàn则有4种意思。读xiàn音时,4种意思分别为:“显现,出现”;“表现”;“现在”;“现成”。

回到诗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大致的意思是“在东边的篱下采菊花,南山悠悠在眼前。”因此,在这里主要存在“见”字是解为“看到”还是“出现”的意思。这就要追溯到这首诗的来源,最早集录陶渊明的.昭明**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收录此诗时,“悠然见南山”作“悠然望南山”。后来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若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此后,大家都抛弃了原来的“望”,接受了后来的“见”。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实际上是指“望”。而“见”字作“望”的意思时,读“jiàn”,因此,在这个诗句里,“见”应该读jiàn。

由此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应该读“jiàn”,决不能读“xiàn”。

1、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出处 陶渊明的《饮酒》;3、注释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①结庐:构筑屋子。

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6篇

⑴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

⑵慆(tāo)慆:久。

⑶士:通事。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⑷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蠋(zhú):一种野蚕。

⑸烝:久。

⑹敦:团状。

⑺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

⑻施(yì):蔓延。

⑼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⑽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

⑾町疃(tuǎn):兽迹。

⑿熠耀:光明的样子。宵行:磷火。

⒀垤(dié):小土丘。

⒁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

⒂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

⒃栗薪:犹言蓼薪,束薪。

⒄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

⒅亲:此指女方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⒆九十:言其多。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第7篇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武庚、管叔之乱)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此说无确据。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说非大夫美之而作是,但说周公劳士之作则未必然。因为从诗的内容看,这实在是一首征人解甲还乡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事或与周公东征相关,却不必是周公所作。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近。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复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既是以哀景写乐,又不全是。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每章的后四句,则是叙事性内容;大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章写主人公还乡途中的悲喜交集,喜胜于悲的心情。诗人首先抓住着装的改变这一细节,写战士复员,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倦,对和*生活的渴望。其次写归途餐风宿露,夜住晓行的辛苦。把诗中人比作桑林的野蚕,颇有意味:令读者感到他辛苦是辛苦,但也有摆脱羁勒,得其所哉的喜悦。(一说这几句是写回忆军中生活,虽也可通,总不如解为直叙归途中事顺理成章)二章写途中想像家园荒芜、民生凋敝,倍增怀念之情。诗中所写的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没、磷火闪烁的景象,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及曹操《蒿里行》所写类似,可见战士家乡当时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乱,难怪在家乡越来越近时,诗中人的心境更加复杂。一方面是近乡情更怯,另一方面则是近乡情更‘切’。所以诗人一面写着可畏的景象,一面又说着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样自相矛盾的话。

后两章承上写主人公途中的想像,却是专写对妻子的怀思。有推想妻在家中的忧思(妇叹于室),有回忆新婚的情景,也有对久别重逢的想像。诗中特别提到葫芦(瓜瓠),是因为古代婚俗:夫妇合卺时须剖瓠为瓢,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末章进而回忆三年前举行婚礼的情景,写莺歌燕舞,迎亲的车马喜气洋洋,丈母娘为新娘子结上佩巾,把做媳妇的规矩叮咛又叮咛(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些快乐情景既与前文的妇叹于室形成对比,同时还暗示着主人公曾经有过新婚别的悲痛经历。回忆还会引起诗中人对重逢更强烈的.渴望。俗话说久别胜新婚,诗的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既是想入非非的,又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际关系较为单纯,夫妇关系实是最深挚的一种人际关系。战士在军中及归途更多地想到妻子,特别是暮婚晨告别的妻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体。

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是丰富的联想,它也许是国风中想像力最为丰富的一首诗,诗中有再现、追忆式的想像(如对新婚的回忆),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像(如对家园残破的想像),于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凌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皆有情貌无遗的描写。而放在章首的叠咏,则起到了咏叹的作用,这咏叹就像一根红线,将诗中所有片断的追忆和想像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浑融完美的艺术整体。

——《终南山》的原文及赏析

《终南山》的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