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第1篇
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说明】本传叙述董仲舒其人其事;详载其贤良对策。董仲舒,少习《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初,以贤良对策,主张更化善治,“前德而后刑”。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统纪而明法度。又奏请立学官,州郡举茂材孝廉。两任诸候相,后家居治学著书。其学混合儒家学说和阴阳五行说,形成“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理准则。还主张“限民名田,去奴婢,除专杀之威”。《史记》将其附于《儒林列传》,传甚简略。《汉书》为其立专传,详载其“贤良三策”,体现了“详而有体”的特色。传末引了刘歆评语:“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肯定董仲舒在汉代儒学上的地位。这是颇具史识的。但对其思想无所批判,定然是因受影响不小。
董仲舒,广川人也。(1)。少治《春秋》(2),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3),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1)广川:县名。在今河北枣强县东。(2)少治《春秋》:《史记·儒林传》云:“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3)传:读为转,谓转相授业。久次:谓年限长短之次序。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1)。
(1)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此事可能是在元光元年(前134)。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1),传之亡(无)穷,而施之罔极(2),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逞)康宁(3),永惟万事之统(4),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5),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袖然为举首(6),朕甚嘉之。于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1)休:美也。(2)罔:无边。极:尽也。(3)不遑:无暇。(4)永惟:久思。统:纪也。(5)公选:谓以公正之道选士。修洁:修身洁行。(6)子:男子之美号。袖然:出众之貌。举首:谓领袖。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1),于周莫盛于《勺》(2)。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3),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途)之士(4),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5),然犹不能反(6),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与(欤)?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欤)?乌乎!凡所为屑屑(7),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欤)?三代受命,其符安在(8)?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9),习闻其号,未烛厥理(10)。伊欲风流而令行(11),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12),三光全(13),寒暑平,受天之祜(14),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15),延及群生?
(1)虞氏:虞舜。《韶》:传说是舜乐。(2)《勺》:《南
·周颂》之一篇名。勺,读与“酌”同。(3)陵夷:渐渐衰替。(4)当途:当权。(5)翼:助也。(6)反:还也。言还于正道。(7)屑屑:劳碌不安貌。(8)符:验证。(9)仁:宽裕。鄙:狭陋。 (10)禾烛厥理:未明其理。(11)伊:惟也。(12)泽:恩泽。臻:至也。 (13)三光全:意谓日、月、星辰无亏蚀流陨之变。(14)祜:福也。(15)方外:殊域。
于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义)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1),取之于术,慎其所出(2)。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3),枉于执事(4),书之不泄,兴于朕躬(5),毋悼后害(6)。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7),朕将亲览焉。
(1)猥:犹烦琐。并:犹含混。(2)此意谓非正道勿以上陈。(3)报:中也。(4)枉:偏也。执事:指公卿执政者。(5)兴:发也。指发书。(6)毋悼后害:谓不要怕有后患而不言。(7)靡:无也。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1),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2),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无)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旋)至而有效者也(3)。《诗》曰“夙夜匪解(懈)(4)”,《书》云:“茂哉茂哉(5)!”皆强勉之谓也。
(1)相与之际:相关联之处。(2)省:察也。(3)旋:速也。(4)“夙夜匪懈”:见《诗经·大雅·烝民》。谓朝夕不懈。(5)“茂哉茂哉”:见《尚书·咎繇谟》。茂:勉也。
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1)。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藏)于骨髓(2)。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由)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由)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3),上天佑之,为生贤佐(4),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懈)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5)。故治乱废兴在于已,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1)著:明也。(2)藏:深入之意。(3)作:指作《烝民》之诗。(4)贤佐:指辅佐周宣王的仲山甫。(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见《论语·卫灵公》。此意谓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不强勉之人。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1),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2),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3)”,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4)”,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及至后世,淫佚(逸)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叛),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蓄)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5)。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1)大奉使之王:意谓奉以天下而使之为王。(2)《书》曰等句:引文见《尚书·泰誓篇》。此谓周武王伐商纣王之时有此天瑞。(3)“复哉复哉”:见《尚书·泰誓篇》。复:报也。(4)“德不孤,必有邻”:见《论语·里仁篇》。此谓有道者不会孤单,必有[志同道合者来与其为]伙伴。(5)缪戾:错乱,违背。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1),不能粹美(2),有治乱之所生(3),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故尧舜行德_仁寿,桀纣行暴_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5)。唯甄者之所为(6);犹金之在镕(7),唯冶者之所铸(8)。“绥之斯来,动之斯和(9)”,此之谓也。
(1)陶冶:陶以喻造瓦,冶以喻铸钱。言天之生人有似于此。(2)粹:纯也。(3)有:为“由”字同声之误(吴恂说)。(4)“君子之德风”等句:见《论语·颜渊篇》。此谓君子之作风似风,小人之作风似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倒向哪边。(5)钧:造陶之器。(6)甄者:造陶之人。(7)镕:铸器的模型。(8)冶者:冶铸之人。(9)“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见《论语·子张篇》。绥:安抚。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1)。正次王,王次春(2)。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3),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4),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5),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欤!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6)。”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1)正:谓正月。(2)正次王,王次春:《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乃春、王、正月之顺序。(3)大:盛也。其下亦同。(4)终阳以成岁为名:意谓《春秋》终究还是以阳来名岁,而不是以阴名岁,故年首称春,书曰“春王正月”。(5)刑者:《礼乐志》作“刑罚”。(6)“不教而诛谓之虐”:见《论语·尧曰篇》。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1),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2)。谓一为元者,视(示)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无)有邪气奸其间者(3)。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第2篇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
赵王教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体,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B.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C.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D.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文中意为升官。一般指官职的调动,有贵右贱左之说,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B.赭衣,在古代只有囚犯才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来借用为囚犯的代称。
C.景帝,这是用谥号来指**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庙号、**、封号等来指称。
D.卒,古代是指大夫**,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就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田叔为人率直,**公正。他以严谨廉洁为追求,喜欢与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层层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赵王看重。
B.田叔忠诚侠义,不惧**。高祖傲慢无礼,赵王臣属阴谋刺杀却被发觉,赵王被逮捕时,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胁,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
C.田叔为官有才,善于理事。他被赵王张敖推荐给高祖时,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为郡守和诸侯国相,施政才能被**赞赏。
D.田叔处事圆通,柔中带刚。田叔刻意公开袒护鲁王,从而使鲁王羞愧而自愿偿还百姓;又故意不在馆舍休息,以此来讽劝鲁王不要大肆游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4分)
(2)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4分)
14.田叔替景帝**袁盎**杀的事情,景帝为什么称他“大贤”而任命他为国相?(3分)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第3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 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 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史记·董仲舒传》原文及翻译 第4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