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素《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优选8篇)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1篇

秋夜曲

xxx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3分)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3分)

6.(6分)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2篇

1、①漏壶滴水,“**”作响,xxx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6、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7、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8、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9、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3篇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1)前两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暗虫通夕响,是因为被秋所逼,逼 字表达了秋天的寒气逼人。

2)末句一句征衣未寄,点明了是妇人在家挂念出征的丈夫,因为衣服尚未寄出又担心丈夫在外受冻,所以祈求“莫飞霜”,充分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

1)前两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暗虫通夕响,是因为被秋所逼,逼 字表达了秋天的寒气逼人。

2)末句一句征衣未寄,点明了是妇人在家挂念出征的丈夫,因为衣服尚未寄出又担心丈夫在外受冻,所以祈求“莫飞霜”,充分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寂寞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表达了凄清孤寂的`心境。全诗寄托了是人寂寞悠思的心情。

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xxx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4篇

1、①漏壶滴水,“**”作响,xxx其漫长;

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

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壶滴水,“**”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8、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9、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10、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5篇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扩展阅读:xxx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xxx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这两首诗都写思妇对戍边丈夫(征人)的绵绵情思:前者是在春天,此时“城柳袅袅,陌桑青青”,主人公正在采桑,但因为心有所思,惦念着远方的亲人(“昨夜梦渔阳”),以至“提笼忘采叶”(居然忘记了采桑叶);后者是在秋夜,此刻“漏水丁丁,轻云漫漫”,在微露的月光中思念丈夫,只觉得这夜何其漫长,秋夜里潜藏的虫儿又整夜叫个不停,主人公想到将要秋去冬来,于是向老天祈愿:“征衣未寄莫飞霜”,因为怕丈夫受冻。两首诗都写得极其传神逼真,感动人心。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六十七)。

xxx(769——8),字绘之,河间人,xxx十四年(789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xxx学士,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39首,绝大多数是乐府歌词,以写闺情诗见长。著有《xxx诗》、《辞囿》、《射经》、《赋枢》等。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6篇

《秋夜曲 xxx》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5分)

秋夜曲

xxx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xxx,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xxx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 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7篇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5分)

秋夜曲

xxx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xxx,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xxx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 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xxx《秋夜曲》古诗阅读答案 第8篇

秋夜曲

xxx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 xxx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xxx由(xxx)被贬为筠州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②“xxx江无万牛”意为“志xxx,难以动摇”。

(1)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请对此简要分析。(4分)

(2)xxx第三句中“逼”字和xxx第二句中“催”字都用得十分传神,请自选一个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xxx写秋夜漫漫,秋虫长鸣,(1分)思妇独守闺中凄清寂寞而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1分)xxx写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1分)诗人触景生情,因自己不得意而思念被贬的好友xxx由(xxx)。(1分)(意思对即可)

(2)“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思妇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意思对即可)

“催”有“催促”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时至晚秋,秋虫的鸣叫催促妇女制作裘衣,(1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或仕途坎坷的落魄)。(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