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篇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xxx宗乾元二年(759)春天,xxx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xxx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xxx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xxx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xxx《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xxx“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2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xxxxxx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xxx,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xxx《将进酒》。
xxx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属于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这首诗大约作于752年(天宝十一年),xxx51岁的时候,距他被xxx“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xxx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将进酒》属古汉乐府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xxx当时与友人xxx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xxx饮宴(《酬xxx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于是借酒兴诗,来了一次痛快淋漓的抒发。
大意: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xxx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倾听:xxx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xxx植当年宴设乐平观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赏析:《将进酒》从诗的内容看似乎写的是及时行乐、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但深入理解xxx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xxx不是真正消极颓废。全诗气势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分反应了xxx自由豪放的性格。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3篇
诗词赏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xxx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xxx的青少年时期,在xxx即今四川读书、xxx。xxx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xxx,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荆门,即xxx,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xxx,可删。
首联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从,至、向。楚国,江汉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腹地,故称。
颔联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势:三峡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殆尽,长江进入广阔的大地尽性奔流。刚从曲折漫长而险狭逼仄的三峡出来,诗人的视野豁然开朗,精神也为xxx。大笔擘窠,气象不凡。明胡应麟《诗薮》以为xxx《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过之”。其实,xxx这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xxx那两句有锻造锤炼之工,殊途同归,不分轩轾。
颈联宕开一笔,视线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倾,仿佛天上明镜在飞行;云气渐生渐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楼。扁舟一叶,漂流在平野大荒,不免孤独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联想出楼、镜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意象,便有未尝远离人群的感觉。故此二句的好处,不仅在造境的优美,还含蕴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尾联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由于有了上一联“镜”“楼”二字的铺垫,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古人认为长江的上源是xxx的岷江,诗人的故乡在xxx,此番远游又是从xxx沿江东下,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一路送行。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渐行渐远之际,怀念故乡思绪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着浓郁的诗味。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4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xxx然。
欲渡xxx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意: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
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了山路。
闲来垂钓向往有xxx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赏析:这是xxx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xxx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友人出于对xxx的深厚情谊,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xxx若在平时,面对美酒佳肴和友人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正值他的积极入世思想受到一生来最强烈的重创!筵席上,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使诗人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跃然纸上。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天生我才、怀有大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终于有幸接近皇帝时,却不能被皇帝重用,而是很快就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京城,恰似遭遇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xxx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xxx,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xxx、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人生究竟何所求?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人生的感情再一次在痛苦中挣扎,人生的理性再一次在催人思考。接下来,他内心有一种强烈愿望,使他再次摆脱了苦闷,唱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xxx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xxx、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矛盾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真切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就这样,层层叠叠的内心世界的起伏变化跃然纸上,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xxx《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xxx是(约414—466)中国南朝文学家,字明远。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xxx的诗显得更加深刻强烈。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5篇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韵一)
蚕丛及鱼凫,开国xxx。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韵二)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xxx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韵三)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韵四)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蝾而xxx,
xxx当关,xxx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韵五)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xxx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xxx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xxx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xxx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xxx初到长安,去拜访xxx。xxx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xxx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xxx有“谪仙之才”。接着,xxx棨所著《本事诗》也说:xxx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xxx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xxx。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xxx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xxx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xxx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xxx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xxx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6篇
《子夜xxx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xxx平xxx,良人。罢远征。
【赏析鉴赏】
月色xxx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农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xxx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表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表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人窗里,xxx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xxx平xxx,良人罢远征,”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人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有插曲:“xxx平xxx,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xxx作诗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诗拟民歌,语言极为朴素但却十分准确,富有张力。因此可以说,本诗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7篇
xxx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意浓的五言律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大意:水声与犬吠交织,桃花挂满露水。林间深处时而见到麋鹿出没,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听到钟声。野竹间淡淡的云气缭绕,翠绿的山峰上飞瀑倾泻。没人知道道士去了哪里,我只能惆怅地倚在两三棵松树旁。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因山势xxx直插云天而得名。据专家考定,写作此诗的时候xxx还不到二十岁。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美丽眩目。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选择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远离凡尘的。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转为桃花做了特写之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xxx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虽是人和动物的动态,却是对xxx幽静的表述。正午时分,没有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疑似方外,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也在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写道士不在道观,使诗题中的“访而不遇”开始展现。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见诗人离道观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观前,道士不在,唯见与青山雾霭融合在一起的绿竹与挂在碧峰上的飞瀑。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流动的白色飞泉与静止的如碧玉般翠绿的山峰相映成趣。这两句写景,既可看出道观所处环境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怀。
前人评论xxx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xxx《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xxx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明朝xxx绘《xxx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处先插一篇评析文章: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8篇
xxx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xxx送我情。
大意: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xxx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这是xxx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xxx的一首赠别诗。诗中首先描绘xxx乘舟欲行时,xxx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把无形的情谊比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xxx对自己那份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xxx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歌评论家xxx提出做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xxx《赠xxx》这首诗坦率直露却“意”不浅,很有艺术感染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xxx推崇的文章风格。xxx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因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xxx的作品。xxx即兴赋诗,出口成章。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xxx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诗歌“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意贵淡不贵浓”的典范。
(全文结束)
明人绘(旧传xxx远)《对月图》轴,诠释xxx《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立轴,绢本,淡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悬崖秋夜,皓月当空。一人坐磐石,持杯向月。一童捧壶侍立。描写xxx「月下独酌」诗意。本幅构图左实右虚,远近高低,布置得宜,运笔痛快流畅,墨色深浅明暗对比明显。
[南宋]xxx绘xxx《月下独酌》诗意,团扇。
明 · xxx良智《xxx赏月图》
[日]狩野正信(1653–1718)绘《xxx观瀑图》轴,绢本水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日]谷文晁 (1763–1840) 绘《xxx观瀑图》轴。
xxx梅《太白观瀑图》
上图与下图:明 xxx《藏云图》(局部)
【描绘xxx盘腿端坐盘车上,缓缓行于山路上,仰首凝视头顶上的云气。】
《无双谱》里的xxx画像与赞语。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9篇
《独坐xxx》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xxx。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xxx游宣州时,当时xxx52岁,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此诗文字非常直白浅显,读来却唇齿留香、xxx袅。字面上写出了xxx独坐xxx时的情趣,“静”是全诗的主旋律,字里行间饱含着xxx内心的寂寞,这点从标题中的“独”字与前两句中的“尽”、“孤”、“独”、“闲”可以看出。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xxx,xxx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xxx了。
xxx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xxx写xxx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xxx》成为其中的千古绝唱。历代文人追寻xxx的足迹,上xxx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
这首xxx静的绝句之所以如此动人,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构成的“寂静”的境界。动也是静,静也是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动中有静,高飞的群鸟、漂浮的孤云,衬托出xxx的寂静;“相看两不厌,只有xxx。”是静中有动,诗人和如诗如画的xxx静静的相对,百看不厌,彼此之间似有一种灵性的互动和寂静的情感交流。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0篇
原文:
xxx楼
xxx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xxx起岭树,xxx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xxx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
1.新平:xxx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2.“xxx”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xxx: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xxx《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3.寒波流:指泾水。
4.xxx:xxx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xxx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6.洲:水中可居之地。
7.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8.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赏析:
xxx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xxx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xxx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xxx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xxx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xxx起岭树,xxx沙洲””写诗人xxx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xxx”、“xxx”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xxx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xxx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xxx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1篇
古代修佛,都是在打坐中入定,在定中修。而古代修道,很多则是除了白天在打坐中修,晚间入梦后师父也会将其元神调出到其它空间,或_、或通过见识一些能人、事物、景物点化和启迪修者的悟性,等等。xxx诗中所述,就是他某次元神离体后在天姥山的世外部份所见的仙景与仙人:
“我欲因之梦xxx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xxx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xxx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xxx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xxx,栗xxx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修炼讲身在世间、心在世外。xxx在朝廷为官多时,心里对朝廷、政治等世俗之事难免暂时难以释怀。这次元神出游天姥的见识,起到了让他看穿世事、洞悉人生的唤醒作用。诗歌结尾处所写“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正是这种重要感悟的写照--在世间行乐也很畅快尽兴,但事过境迁一切不过似水东流;而“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则表达了诗人对仙界的向往,和他看淡俗物后一种超凡的洒脱与坦然。这种充满灵性的韵致,并非一个愤世嫉俗、或叛逆不羁、或仍对世间名利念念不忘的俗人所能拥有。
美哉,天姥之旅!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2篇
【作品介绍】
《古风·xxx傥生》是唐代诗人xxx的古体诗作品。这首诗借xxx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xxx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朴实洗炼的语言,充沛悠然的气韵,已足以完成xxxxxx贵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
【原文】
古风(其十)
xxx傥(1)生,xxx(2)特xxx(3)。
明月(4)出海底,一朝开光曜(5)。
却xxx声(6),后世仰末照(7)。
意轻千金赠,xxx平原笑(8)。
吾亦澹荡(9)人,拂衣(10)可同调(11)。
【注释】
倜(tì)傥(tǎng):气宇轩昂,不受拘束的样子。
xxx:战国时期齐人xxx。
xxx:杰出,出众。
明月:指夜明珠。《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蚌中。”
光曜(yào):光辉。
却xxx声:指xxx义xxx秦,却秦救xxx一事。
末照:xxx也。
意轻千金赠,xxx平原笑:典故,可见于《xxxxxxxxx传》。xxx,战国齐人,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尚气节。游xxx之时,恰遇xxx围xxx都邯郸(今河北邯郸),xxx国求援于xxx,xxx釐xxx将军辛垣衍令xxx尊秦为帝。xxx往见xxx相xxx,xxx利害,义xxx秦,坚定xxx王抗秦之决心。xxx帮助xxx国坚定信念击退xxx后,xxxxxx胜以千金相赠,xxx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xxx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于是辞别xxx而去,终生不复见。
澹(dàn)荡:淡薄,xxx利。
拂衣: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
同调:谓志趣相合。
【白话译文】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xxx,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xxx、xxx拒秦,逼退xxx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xxx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创作背景】
《古风·xxx傥生》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xxx一生深受儒、道、侠三种思想影响,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向,又有独善其身之情怀。他在《代寿山答xxx少府移文书》中非常通透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xxx之道成,容亲之义毕。然后与xxx、留侯浮五湖,戏沧州,xxx难矣!”正是由于九百多年前的齐国义士xxx在这点上与他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所以他不止一次地以xxx自比,如《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卿》:“所冀旄头灭,功成追xxx。”《留别王司马》:“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五月东鲁行》:“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他的《古风》“xxx傥生”一诗更是集中地表达了对xxx的钦慕之情。
【赏析】
“xxx傥生,xxx特xxx。”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xxx”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一个“特”字,表达了一腔倾慕之情。“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xxx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xxx的景仰不同一般。xxx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xxx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辛垣衍劝xxx帝秦以图缓颊,xxx已为之犹豫,若无xxx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xxx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xxx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xxx所致。但xxx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xxx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xxx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xxx。“意轻千金赠,xxx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xxx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xxx、xxx。xxx的功成身退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这样,自然而然地落实到吟咏者——“吾”身上的,即是对xxx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风而愿与之同调了。一“倜傥”,一“澹荡”,既是xxx的人格写照,也是诗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诗人的自许,也是诗人的自期。他是要把对xxx心中由衷的仰慕转化为现实生活中自觉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xxx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3篇
朝代:唐代
原文: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xxx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xxx(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xxx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xxx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
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xxx用火攻把xxx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
⑴二龙:指曹操和xxx。二龙争战,是魏xxx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4篇
送友人
唐代:xxx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这地一为别,孤蓬万xxx。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xxx马鸣。
接下去两句写情。xxx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这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xxx“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这联出句“这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这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xxx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xxx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这时这景,更令xxx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xxx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xxx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xxx然离开。而这正是xxx这刻心情的象征。
这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xxx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xxx”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xxx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xxx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xxx马鸣”的动人场景。xxx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xxx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xxx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xxx,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蜀道难
唐代:xxx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xxx!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xxx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这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这,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这 一作:也若这)
剑阁峥嵘而xxx,xxx当关,xxx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xxx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xxx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整体把握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xxx年后,742~756)初年,xxx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xxx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xxx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xxx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xxx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xxx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这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xxx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xxx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xxx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xxx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xxx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这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xxx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xxx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xxx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xxx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这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xxx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xxx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这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xxx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xxx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xxx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xxx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xxx、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xxx之所以描绘得如这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xxx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xxx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xxx的姿态。xxx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xxx,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xxx“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xxx七古语),从xxx国说到五xxx,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xxx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xxx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xxx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xxx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这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这体调”。
关于这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xxx、xxx认为,xxx“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这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xxx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逐段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并用五xxx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当年xxx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xxx”。他们力大无穷。于是xxx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xxx移山开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山洞,五xxx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动山摇,山岭崩塌,压死了五xxx。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xxx道。xxx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xxx,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xxx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这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xxx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举、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xxx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代人误读xxx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xxx的古诗大全赏析 第15篇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这是xxx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xxx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全诗写得飘逸豪放,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公元759年(xxx宗乾元二年),58岁的xxx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江水落差很大,所以船行很快,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快船快意,令人神游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