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朗诵好久不见xxx 第1篇
谢谢了,很急
《成全》原唱歌手:填词:xxx,xxx谱曲:xxx歌词如下:看着你和她走到我面前微笑地对我说声好久不见如果当初没有我的成全是不是今天还在原地盘旋不为了勉强可笑的尊严所有的悲伤丢在分手那天未必永远才算爱得完全一个人的成全好过三个人的纠结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不为了勉强可笑的尊严所有的悲伤丢在分手那天未必永远才算爱得完全一个人的成全好过三个人的纠结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成全》是由xxx、xxx作词,xxx作曲,演唱的歌曲,收录在2001年1月8日发行的专辑《年华》中 。
好久不见
——xxx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幸好爱情不是一切,
幸好一切都不是爱情。
最解脱的莫过於心死了,
可是要心死,
非得要经过心碎。
这心碎……
就没法形容给你听了。
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
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
呼吸声和心跳声。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他的世界没有她,
她的世界只有他。
世界就是这样,
从来没有公平可言。
这是一场没有时限的角力战,
谁在乎的越多,就输的越惨。
xxx、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在无法遇见第二个
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
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
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
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
他是她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
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几率。
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会带着笑脸,和你寒暄,
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
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
好久不见。
别后再见,人生能有几回,见面时说声‘’好久不见‘’
诗朗诵好久不见xxx 第2篇
xxx的《最后的那一天》赏析最后的那一天①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xxx,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①写作时间和发表报刊不详。
教经典《圣经·新约》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假想性预言,尽管在缺乏“宗教感”的我们国人看来未免虚幻可笑。
但对富于“罪感文化”精神的西人和徒来说,却实在非同小可。
教认为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所有的世人,都要接受上帝的审判。
《新约·马太福音》中描绘审判的情景是:坐在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聚集在他面前,xxx向右边的义人说,你们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xxx向左边的人说,你们要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也就是说,作恶者往永刑里去,虔敬为善的好人则往永生里去。
xxx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文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自明的。
在这首《最后的那一天》中,xxx正是借用了《圣经》中关于“末日审判”的典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创造设置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情境,寄托并表达自己对纯洁美好而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第一节描绘出了“最后的那一天”所出现的黑暗恐怖的情景:春风不再回来,枯枝也不再xxx,太阳、月亮、星星等发光体都失去了光芒,整个天空黑茫茫浑沌一片。
诗人着力喧染那一天的不同寻常,这自然是为了衬托对比出两类人在这一情景面前的不同心境,坏人只能惶惶然,好人却能坦坦然。
第二节进一步展开描绘那一天将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价值重估。
”那一天,一切现实中成旧的,习以为常甚或神圣不可动摇的价值标准都必须重新估价甚至完全推翻。
在这“最后审判”的威严中,在公正严厉的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灵魂都是裸的,不加掩饰也无法掩饰,完全暴露呈现在上帝面前,再也没有了诸如财富、地位、权力等身外之物,也没有了诸如“仁义”、“道德”、“忠孝节义”之类的“掩羞布”和“贞节坊”。
已有不少论者指出xxx的诗歌创作弱于对现实生活有关事物的联想和描绘,而长于潇洒空灵,飞天似地虚空无依的想象。
这个特点在这首诗歌中确乎足以略窥豹于一斑。
诗朗诵好久不见xxx 第3篇
xxx(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xxx,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xxx、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xxx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xxx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