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古诗李白(必备3篇)

描写月亮的古诗李白 第1篇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这是月亮在水中形成的倒影。平羌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诗人在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他乘着月色,来到了清溪渡口,从这里乘船到达三峡。这一句讲述了诗人出发的情景:在天上月光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连夜登舟出发。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即对“君”的思念之情。诗人口中的“君”就是家乡的这轮明月。李白表达的意思就是,离开家乡后,就再也见不到家乡的月亮了。

诗人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寄寓在字里行间,寄寓在家乡的这轮明月中,真是纸短情长,情思无限

这首诗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诗中接连出现了五个地名。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而诗人匠心独运,用峨眉山的月亮将这五个地名串联起来,也将诗意串联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细品一下诗句,诗意也就不言自明了:首先出现在诗歌中的是悬挂在峨眉山上空的月亮,其次是江心的半轮秋月的倒影,接着是这轮明月如同知己一样,为即将离开的诗人脉脉送行

明月的身影,不管是天空中的真实的月亮,还是水中的倒影,将诗人一路送至平羌江,再送到清溪渡口,最后送到三峡,月光一路相送,其中深情很耐人寻味。

峨眉山月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由峨眉山月引发的意蕴也是很丰富的:山月与人如影随形,夜夜可见,这使得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主题更加深沉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亲友的想念。

有一句话说得好:知音是贴切的默契,知己是完美的深交。从孩提时代对月亮的第一印象,到李白离开家乡时月月的流连,到漫游途中对月的描摹勾画,月亮恰似一位知己,恰似一位知音,月亮如影随形,陪伴着诗人。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是李白的月光。李白笔下的月,是慰藉诗人的心灵治愈剂,是陪伴诗人孤单的行旅足迹的知己。李白对月的留恋,让人们领略了诗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

描写月亮的古诗李白 第2篇

关山月

(李白)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倘佯,我舞影庞杂。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里。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词(扩展9)

——描写月亮的诗句李白合集一篇

描写月亮的古诗李白 第3篇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5、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独漉篇》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词(扩展2)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词合集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