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节日的古诗(必备3篇)

有关描写节日的古诗 第1篇

关键词:识字教学;理解方法;朗读训练

古诗――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古诗――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虽时间久远,却一直被传诵。古诗清新深远的意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对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真正涉及学古诗应该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低年段的古诗教学只停留在诵读上,对于诗歌的意思并不要求。三年级是学古诗的起始阶段。三年级的古诗教学也是比较特殊的。下面,我就谈谈对三年级古诗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识字教学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

随文识字教学即是一种教学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明确学文和识字的关系,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古诗课堂的教学效率。三年级古诗教学,很多老师不知不觉就上成了高年段的课,一直沉浸在创设情境、理解诗意、体会情感之中。而忽略了识字写字的教学。三年级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识字、写字。

比如,在教学《乞巧》时,可这样指导生字“乞”与“气”的不同点:

师:“乞”与哪个字长得很像,老师把它们请出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乞”的下面部分是“乙”,“乙”就像一个人在跪着,你们可以根据这个来猜测一下“乞”的意思。

评析:林一纯老师先从字形相似点出发,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笔画上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根据字形结构想象字义,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这个生字。

师: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宵”“霄”的课件。)

师:(一边画出“宵”的象形字,一边解释字义)古时候们是根据太阳来推测时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出来了,人们就回到家里休息了。“宵”的意思就是晚上。再给“宵”组词。那雨字头的“霄”,你们能用这样的方式联想一下吗?

评析:“宵”“霄”这两个生字是这首古诗中的难点,学生也经常会写错了。但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我豁然开朗了,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十分扎实,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就顺理成章了。只有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过关了,才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二、三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1.学会看注释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古诗而言,学会看注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教学生学会看注释。如,《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注释2为“挑”:捉。注释3为“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这句诗就可以通过看注释来理解诗意了。

2.了解诗人以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

有关描写节日的古诗 第2篇

在备课之前,我翻看了课标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要求: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根据这一要求,我认真看了《乞巧》古诗的相关资料后,着手备起课来。

一备:关注人文,缺少“生本”

在备课伊始,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上《枫桥夜泊》的录像课,深深被他那独有的“诗意语文”所感染,心中便想:我能不能像大师一样,以读串讲,读中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课的第一稿。

1.背诗导入。

2.读诗悟诗。

作为教学的重点部分,我花了大力气设计: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轮番上阵,旨在让学生反复的读,直至达到背诵的要求。

3.积累延伸。

备完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学校的老师一起交流,发现了一备中很大的不足:为了读而读,学生自己感受的不深,被老师的一些想法所困死,不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于是,我思考之后,修改了第一稿,形成了第二稿。

二备:关注“生本”,缺失工具

在一备的基础上,针对“为读而读”、“讲读过重”的问题,我在几处做了修改:

2.在学习后两句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乞巧”二字,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乞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乞巧?乞巧什么?怎样乞巧?……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后的资料袋,最后交流。以此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以为这样的修改总是差不多了,谁知自己兴高采烈准备就此上课的时候,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又顿觉自己这样的设计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语文味去哪儿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难道我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学这首古诗吗?有没有更利于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呢?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最后决定寻找本节课的古诗方法突破口:渗透学法指导,让“工具”和“人文”相结合。

三备:“工具”与“人文”并重

反观我的“一备”和“二备”,以我自己的水平,在大的环节里已经无法做出很大的调整,那么,我的“语文中的工具”,我的“古诗学法指导”该如何落实呢?恰好《乞巧》这首古诗给了我可以操作的空间。

1.看图猜诗背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学法:结合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很有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在上前两句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学法,观察课文插图,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达到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尝试运用其方法。

2.在揭题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注释,得出第二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看注释。

3.区分:宵——霄。

在把诗读正确的环节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句诗句,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出“宵——霄”。我紧接着问:“他俩长得这么像,咱们怎么区别呢?”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查词语手册理解,这样,第二种方法有因运而生:查阅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在理解“尽”字的时候,又再次让学生运用其方法,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4.理解难点“乞巧”的意象的时候,正好课文后面随附了“资料袋”,对了,利用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不是很好的方法吗?于是,又有了这样的设计: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最后通过交流得出学法指导:结合相关的资料,帮助我们弄清古诗中所说的事情。

至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赛诗导入,初知古诗方法

1.看图猜古诗、齐背: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看来,看图学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看插图,猜古诗)

2.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关于各种节日的古诗,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乞巧》。

3.板书:乞巧。生齐读。

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4.理解“乞巧” 。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学法指导:学古诗,看注释。)板书:学看注释

5.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区分:宵——霄 小结方法:查阅工具书

练写:霄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1.整体感知

有关描写节日的古诗 第3篇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1:九日酬诸子清代: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②树杪:树梢。高月句:谓月亮升得很高,天气很清凉,身上的衣服显得单薄了。

③经年:常年。九日霜:指农历九月初九,已至深秋,已是降霜的季节。

④绝世:冠绝当代,举世无双。独步:独一无二,一时无两。常用以比喻杰出人材。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2:西夏重阳明代:王逊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击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汉渠春。

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①这首诗选自《宣德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亦收录此诗)。

②功名炊黍寻常梦:用典。传说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及醒,主人炊黄粱未熟。事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后遂用作典故,以“炊黍”比喻虚幻的梦境。黍,此处指黄粱。

③柝:旧时巡夜者击以报更的木梆。

④汉渠:指流经宁夏平原的汉延渠。

⑤薄俗: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⑥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来把南冠作为远使或羁囚的代称。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3:九日登长城关楼明代: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