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必备15篇)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篇

1、可怜xxx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2、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强饭日逾瘦,xxx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xxx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xxx中秋》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xxx《望月怀远》

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xxx《秋宵月下有怀》

7、xxx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xxx《xxx》

8、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xxx《满江红·中秋寄远》

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xxx平《月夜》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xxx……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xxx《水调歌头》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2篇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xxx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xxx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xxx。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3篇

宋代:xxx翁

_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

东望芙蓉缥缈,寒光如注。

去年夜半xxx梦,倚危樯,参差曾赋。

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

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

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

二三字者今如此,看xxx、角巾东路。

人间俯仰,悲欢xxx,团圆如故。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4篇

《一xxx·中秋元月》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满堂唯有烛花红”中的“唯有”二字,衬托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愁绪无法诉说,只能自斟自饮,装作从容的样子。当时xxx因反对偏居一隅,建议朝廷对xxx用兵,结果被罢官,空有一身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这首词看似描写中秋,其实是壮志难酬的无声呐喊。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xxx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xxx乐观豁达的精神,几乎无人不知,甭管经历多少苦难,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但是,这首《西江月》词调非常低沉,字里行间充满哀怨,开篇就说“世事一场大梦”,感叹人生的虚幻缥缈,如同做梦一般,以及时间太过短暂,转眼间青丝变白发。

望着天上的明月,时不时被云彩遮住,xxx顿时感到相当郁闷,一点都开心不起来。随后自言自语,如此美好的中秋之夜,没人能和我共同欣赏。如果说上片伤感,那么下片就是悲凉与无奈。由此可见,当年的中秋节,xxx的日子比较糟糕。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这是白居易在八月十五写的一首诗,通俗易懂,犹如大白话,首联描写去年中秋节,颔联是今年中秋节,只是地点发生变化,从曲江池畔的杏园,到了偏僻荒芜的江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心境已经大不同,可谓是物是人非。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被贬到江州,暂时住在浔阳城。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5篇

1、大漠xxx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xxx《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xxx《宿建德江》

3、秦时明月汉时关,xxx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xxx《出塞》

4、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xxx《江汉》

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xxx《塞下曲》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静夜思》

7、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xxx忆扬州》

8、白兔捣药秋复春,xxx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xxx。xxx《把酒问月》

9、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xxx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xxx《观沧海》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6篇

游西湖 提锡壶 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壶

过南平 卖蓝瓶 蓝瓶得南平 难得蓝瓶

南通州 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

xxx楼,xxx流,xxx楼下xxx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

上钩为老,下钩为考,xxx生,xxx考到老

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水有虫则浊,水有鱼则渔,水水水,xxx淼淼。

木之下为本,木之上为末,木木木,xxx森森。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天下口 天上口 志在吞吴

人中王 人边王 意图全任

xxx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xxx伊尹一人元宰

日xxx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xxx,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十一、

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上联:一、三、八字读音 (条),调整的 (调),其余读音(掉),音调的(调)。

下联:一、三、八字读去音,种植的 (种),其余读上音,品种,种类的(种)。

十二、

朝朝朝朝朝朝汐

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

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

十三、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7篇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xxx初照人?

4、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6、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7、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8、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 秦时明月汉时关,xxx长征人未还。

10、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xxx光寒。

14、 xxx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15、 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9、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0、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2、 xxx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3、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5、 xxx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26、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xxx水流。

27、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28、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0、 xxx明月,苍山夹乱流。

31、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3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3、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3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5、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xxx蝉。

37、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8、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39、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xxx光寒

40、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2、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43、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44、 裁为xxx扇,团团似明月。

45、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46、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7、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48、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9、 xxx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5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xxx《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1、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____xxx《中秋月·中秋月》

52、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____xxx《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3、 寄言俦侣,xxx寒xxx。____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54、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____xxx《中秋月·中秋月》

55、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____陈著《江城子·中秋xxx晚晴》

56、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xxx。____xxx《念奴娇·中秋》

57、 琼xxx。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____xxx《醉落魄xxx中秋》

58、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____慧霖《闰中秋玩月》

59、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____xxx《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60、 想子胥今夜见xxx,沉冤雪。____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8篇

宋·xxx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xxx

我欲乘风归去,又xxxxxx,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xxx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xxx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9篇

本文拟重点挖掘《诗经》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表明其对西周天命观的动摇,并为阴阳五行学说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人们逐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 《诗经》 自然科学 农业 天文历法 地震 物候学 生物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据高亨先生考证《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约为“公元前1066-前541年”。它的内容博大丰厚,举凡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重大事件、历史传说、宗教伦理、民风俚俗、爱情婚姻、天文

地理、农业发展等等,无不囊括其中,真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诗经》所蕴含的人文现象,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多有研究,本文拟重点挖掘《诗经》中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积累的。《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从《诗经》中我们看到:经过xxx长期的 经验积累,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比较科学的农业知识。这表现在:其一是xxx已经有了称之为“疆理”的治田方法,在开辟田地时,注意沟洫(田间的水道、沟 渠)的建治,懂得根据地形高低、河道方向来划定田界,然后建筑堤坝,挖掘沟渠。《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信彼南山,维禹甸之。xxx xxx原隰,曾xxx。我疆我理,xxx其亩。”“我疆我理”,《毛传》:“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xxx《诗集序》;“疆者,为之在界也;理者,定其 沟、涂也。”是指划定疆界,验明土质;“xxx其亩”,是指河水向东流的地方,亩道东西横贯,田亩在小沟的东西方向,河水向北或南流的地方,亩道则改为南北 直灌,田亩则在小沟的南面。《大雅·绵》在追述古公亶父迁岐后开辟田地时亦出现“乃左乃右,乃疆乃里,乃宣乃亩”。表明古公亶父领导人们或左或右开地置 邑、修理地界、治理土田、疏通沟洫、开沟筑垄。《大雅·公刘》追述公xxx豳的事迹时曰:“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然后是“度其隰原, 彻田为粮”。《毛传》训“彻”为治,彻田即是治田,开垦土地。此句也说明xxx在丈量了洼地和高原之后再治理田亩播种粮食。其二,制造了较为精致的青铜农 具。除了木、xxx的耒耜之类的农具外,从考古资料和《xxx臣工》描写农官督促农夫修缮农具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xxx的诗句可判定钱(今之 锄)、鎛(锄一类工具)、銍(短镰)、艾即刈(镰刀)已用于农业生产,而钱、銍 的使用,又表明青铜已用于制做农具。其三,已经具有选种、锄草、施肥的农业常识。《大雅·大田》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亻 叔 载南亩。”xxx《诗集传》解释:“种,择其种也;戒,饬其具也”,可见xxx较注意选择良种。同时,许多鎛、銍的使用可判定人们也非常重视锄地。《小雅·甫 田》曰:“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耘,即锄草;耔是用土培植苗根,施以肥料,这句是讲在田间有的人在锄草,有的人在施肥,只有这样黍米和高梁才会长得茂盛 茁壮。《xxx载芟》有“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描述了众人在田里、田埂锄草的情景。《xxx良耜》有“荼寥朽止”,表明人们已认识到杂草沤腐后用这种绿 肥来肥田,庄稼就长得茂盛,就会丰收。其四,已经具有防治田间害虫的方法。《小雅·大田》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毛亨释:“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 根曰蟊,食节曰贼。”如何根除虫害呢? 办法就是“秉畀炎火”,把害虫投到火里全部烧死。一千多年后的xxx朝宰相姚崇面对泛滥的蝗灾,就采用了这种焚烧害虫的“古之遗法”,而且“且焚且瘗”(《旧 xxx·娆崇传》)使“蝗害讫息”。除此而外,从《诗经》中我们也看到其农作物诸如黍、稷、豆、麦、稻、麻等种类显著增加,畜牧业、蚕桑、园艺等也有反映。

《诗经》中表现了xxx具有的天文历法知识。从诗中出现的星宿名称和在天空中的位置,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在古代天文学上占重要地位的28宿的概念。28 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即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的28个星座。四方各有七宿:东方是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有斗、牛、女、虚、 危、室、壁;西方xxx、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是井、鬼、柳、星、张、翼、轸。《xxx·绸缪》曰:“三星在天”。三星是指一夜之间,由于时间不同, 三个星座顺次出现。首章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是指参宿三星;二章的“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 《召南·小星》 有:“嚖彼小星,三五在东”、“嚖彼小星,维参与昴。”xxx之《经传释词》认为“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xxx亦认为:“参、昴,西方二宿之 名。”《庸阝风·定之方中》的“定之方中”,xxx《诗集传》释为:“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xxx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 室。”即指十月里营室星分布排列成正方形体。还有“揆之以日”,《毛诗正义》曰:“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xxx·女曰鸡鸣》表明人们已知晓 “昧旦”之时,“明星有灿”(启明星放光芒)。《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其火,是星名,又称大火,属心宿。因为在周代各地存在着几种历法,有夏历、 xxx、xxx、豳历。此句寓意是:豳历五年黄昏,火星在天空的当中,六月里便向西倾斜,七月里火星向西而下,暑天即将过去。同时,在此诗中还出现了“一之日 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这表明xxx在历法上的重要改革还是服务于农事活动的,正是为了发展农业。其二,对日食发生和朔日的关系 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小雅·十月之交》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朔月,谓十月之朔日,即交之日也。”“按当作朔日,朔日,初一日。” “有,通又。”这就是说,在十月日月碰头的初一辛卯,日食又出现了,从此句推断,以往在朔日曾出现日食,而“据古历学家推算,xxx六年十月初一日食”, “是指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侯外庐认为:“这个记载,不仅是可以准确考定日期的最早的日食记录,也是当时对日食必须发生在朔日有了了解。”这 也就是说明这一时期先民们已认识到日食都发生在农历初一。从“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看,人们已明白了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必然是“微”(诗曰“彼月而微,此日 而微”)即天空幽昧不明,这是“则维其常”,也就是正常的事。但这时人们对此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认识不到日食的发生是由于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 间时,太阳的光被月球挡住,不能射到地面上来的缘故,只认为“不臧”,是灾祸的预兆,所以在诗中用来表达对权贵乱政殃民带来的巨大灾异的愤慨。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属于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范畴。《小雅·十月之交》描写了“烨烨震电,xxx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震景象,诗中人们将这种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归结为皇父擅权、褒姒恃宠,人为所致,

是由于“天命不彻”而对人们的惩罚。但这一时期毕竟产生了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知识密切相关的阴阳说,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它们的流转决定了气候的 转移和农作物的生长。气原本蕴藏在地里,冬去春来的时节,气向地上蒸发,农作物出苗生长,气沉滞不能蒸发,农作物就不得繁茂。阴气其性是下降的,阳气性质 是上升的。阴阳二气正常流转,气候就风调雨顺,会出现“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反之,自然界将会发生灾异。xxx的大夫伯阳父面对《十月之交》描绘的地震 现象,利用所掌握的阴阳学原理,力图来解释发生在泾、渭、洛“三川”地区的这次地震,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丞,于是有地震”。力图从带有朴素唯 物因素的阴阳说中寻求答案,动摇了将地震的发生归结于“职竞由人”的思想观念。

《诗经》还表现出当时人们所具有的物候学知识。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候鸟的迁徙、某些动物的冬眠、植物的发芽、开发、结果和气候的关系的科 学。虽然《诗经》产生的年代并没有系统的物候学,但是我们仅从《豳风·七月》一诗就可以判定xxx已经具有了物候学常识。诗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 天日子暖洋洋,xxx飞来飞去鸣唱)。“爱求柔桑,春日迟迟”,表明到了采摘喂蚕的嫩桑叶时,春天是昼长夜短。还有“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七月火星向西 移,八月芦苇正茂畅),“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七月伯劳在叫唱,八月纺麻织布),“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蘀”(四月里远志结了子,五月 xxx了知了叫。八月xxx收谷子,十月xxx树叶飘)。“xxx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xxx,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五月蚱蜢弹腿跳,六 月纺织娘两羽鼓动xxx,七月xxx野地,八月蟋蚌檐下移,九月它在房门口,十月藏匿我床底)。“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八月枣子熟了,十月xxx收水稻),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七月xxx吃瓜,八月xxx割葫芦,九月xxx收青麻,苦菜摘来吃,臭椿砍来烧)。“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 稷重穋,禾麻菽麦”(九月里修好打谷场,十月把xxx收藏,黍米、高粱先后熟,还有豆、麦、稻、麻)。以上向我们描述了不同季节动植物的自然变化,这些描 述是非常详细的,在其他诗篇,诸如《xxx·蟋蟀》等诗中亦有反映人们具有的这些知识,对之后出现的以记载某种动植物的习性和活动的《大xxx·夏小正》和以 记述每年农历十二个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为主,较《夏小正》更为丰富的《礼记·月令》等较为系统的物候学著作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诗经》中还有大量地描写草、木、虫、鱼等生物的记载,为此,三国时吴人陆玑还撰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专门解释《诗经》中草木鸟虫鱼及其古今异名,xxx颖达的《毛诗正义》多采此书。明代时xxx又在xxx所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基础上加以

注释、旁证博引,撰有二卷本《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资料非常丰富,所记的生物诸如蜉游、熊、罴、虺、螟、螣、蟊、贼、牛、羊、马、蝗、鱼、龟等;植物,,诸如黍、稷、豆、麦、稻、麻、桑、

蓷(益母草)、葛藟(野葡萄)、葛、xxx、xxx、茹芦(茜草)、荼(茅花)、蕑(兰草)、芍药、莫(莫菜)、花椒、杜(赤裳)、苓(甘草)、葑(芜 菁)、蒹葭(芦苇)等等,所记动植物多达五六十种,有些生物现已绝种,其中一些植物已在后来的著作中不见了踪影。但这些记载,起码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动植 物的种类,一些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从而把握xxx在这方面所具有的认识水平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

综上所述,可以说,《诗经》中所表现出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前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可看出这些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是建立在较为简单的经验观察为主的 基础上,带有直观性,缺乏科学的论证,还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内在联系的过程性。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家和宗教神话没有脱离,即使是带有唯物主义 因素的阴阳说,也出现了西周时期春初必须举行的“宜气”和“导气”的巫术仪式。但是由农业、天文、历法、地理、物候、生物、植物等方面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知 识标志着科学正在生长发展,它动摇了西周晚期的天命观,并为在自然科学知识发展的基础上而出现的、体现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用阴气和阳气来解释 自然界的变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为人们逐步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高 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金启华.诗经全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4]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0篇

1.《明月何皎皎》(东汉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2.《月下独酌》(xxxxxx)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关山月》(xxxxxx)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xxx,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静夜思》(xxxxxx)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中秋十四日夜对月上南平主人》(xxx)

今宵前夕皆堪玩,xxx时始竭才。

空说轮中有天子,不知何处是楼台。

终忧明夜云遮却,且扫闲居坐看来。

玉兔银蟾似多意,乍临棠树影裴回。

中秋节

6.《八月十五夜月》(xxxxxx)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xxx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7.《月夜忆舍弟》(xxxxxx)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8.《月夜》(xxxxxx)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9.《月夜思乡》(xxxxxx)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xxx,夜来枨触客愁多。

10.《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xxx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节

11.《八月十五日夜同xxx玩月》(xxx白居易)

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皆道是东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两颗珠。

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

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

12.《中秋月》(xxx白居易)

xxx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3.《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xxx 白居易)

碧天忽已高,白日犹未短。

玲珑晓楼阁,清脆秋丝管。

xxx杯酣,嵇康终日懒。

尘中足忧累,云外多疏散。

病木斧斤遗,冥鸿羁绁断。

逍遥二三子,永愿为闲伴。

14.《中秋对月》(xxxxxx)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15.《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xxx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xxx掷与人。

中秋诗词

16.《望月怀远》(xxxxxx)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7.《中秋》(xxxxxx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xxx;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18.《xxx》(xxxxxx)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xxx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9.《霜月》(xxxxxx)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xxx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0.《月》(xxxxxx)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

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xxx无粉黛,只是xxx。

中秋明月

21.《月》(xxxxxx)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22.《秋宵月下有怀》(xxxxxx)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23.《八月十五夜玩月》(xxx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xxx。

星辰让光彩,风露xxx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24.《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xxx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xxx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xxx。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25.《十五夜望月》(xxxxxx)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海上生明月

26.《xxx玩月》(xxxxxx)

高卧xxx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27.《中秋月》(xxx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xxx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28.《月夜》(xxxxxx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9.《中秋待月》(xxx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30.《中秋禁直》(xxx偓)

星斗疏明禁漏残,紫泥封后独凭阑。

露和玉屑金盘冷,月射珠光贝阙寒。

天衬楼台笼苑外,风吹歌管下云端。

长卿只为长门赋,未识君臣际会难。

31.《中秋》(xxx仁)

两城相对峙,一水向东流。

今夜素娥月,xxx黄鹤楼。

悠悠兰棹晚,xxx花秋。

无奈柔肠断,关山总是愁。

32.《中秋夜不见月》(xxx)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33.《玩月》(xxx詹)

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

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

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

xxx上头,xxx中央。

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

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

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

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

34.《中秋十五夜月》(xxx)

噀雪喷霜满碧虚,xxx公子玩相呼。

从来天匠为轮足,自是人心此夜余。

静入万家危露滴,清埋众象叫鸿孤。

坐来惟觉情无极,何况三湘与五湖。

35.《xxx中秋》(xxx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xxx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xxx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中秋月

36.《中秋台看月》(xxx)

海雨洗烟埃,月从空碧来。

水光笼草树,练影挂楼台。

皓耀迷鲸口,晶荧失蚌胎。

宵分凭栏望,应合见蓬莱。

37.《中秋月》(xxx)

蟾宜天地静,三五对阶蓂。

照耀超诸夜,光芒掩众星。

影寒池更澈,露冷树销青。

枉值中秋半,长乖宿洞庭。

38.《中秋夜陇州xxx侍座中咏月》(xxx)

陇城秋月满,太守待停歌。

与鹤来松杪,开烟出海波。

气笼星欲尽,光满露初多。

若遣山僧说,高明不可过。

39.《中秋夜南楼寄友人》(xxx)

海月出白浪,湖光射高楼。

朗吟无绿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

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

40.《八月十五夜看月》(xxx)

亭亭千xxx,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中秋团圆

41.《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xxx)

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槛情。

xxx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初惊桂子从天落,稍误芦花带雪平。

知称玉人临水见,可怜光彩有馀清。

42.《中秋月》(xxx)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43.《中秋夜玩月》(xxx谦)

一夜高楼万xxx,碧天无际水无涯。

只留皎月当层汉,并送浮云出四维。

雾静不容玄豹隐,冰生惟恐夏虫疑。

坐来离思忧将晓,争得xxx仔细知。

44.《闰八月》(xxx xxx)

无人不爱今年闰,月看中秋两度圆。

唯恐雨师风伯意,至时还夺上楼天。

45.《寄慈恩寺郁上人》(xxx xxx)

中秋期夕望,虚室省相容。

北斗生清漏,南山出碧重。

露寒鸠宿竹,鸿过月圆钟。

此夜情应切,衡阳旧住峰。

中秋节

46.《南楼望月》(xxx xxx)

夜月家家望,亭亭爱此楼。纤云溪上断,疏柳影中秋。

渐映千峰出,遥分万派流。关山谁复见,应独起边愁。

47.《望九华山》(xxx xxx)

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

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

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

48.《中秋月》(xxx昼)

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清光不向此中见,白发争教何处生。

闲地占将真可惜,幽窗分得始为明。

殷勤好长来xxx,莫遣平人道不平。

49.《中秋月》(xxx裴说)

一岁几盈亏,当轩重此期。

幸无偏照处,刚有不明时。

色静云归早,光寒鹤睡迟。

相看吟未足,皎皎下疏篱。

50.《中秋月》(xxxxxx洞)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

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

中秋节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1篇

宋·xxx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xxx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2篇

1、xxx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xxx:《xxx》

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xxx在最高山——xxx:《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xxx:《十五夜抵建宁》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xxx年何处看——xxx:《中秋月》

5、大漠xxx雪,燕山月似钩——xxx:《马诗·大漠xxx雪》

6、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xxx:《回xxx中秋请宴启》

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xxx圆峤人千里,风急xxx一行——xxx言:《舟次中秋》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xxx平:《月夜》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xxx:《望月怀远》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xxx:《望月怀远》

11、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xxx;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xxx朴:《中秋》

12、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xxx:《中秋待月》

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xxx:《月下独酌》

14、今夜xxx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xxx:《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静夜思》

16、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xxx:《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7、可怜xxx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xxx:《月夜忆舍弟》

19、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xxx:《八月十五夜月》

20、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xxx:《同从弟xxx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3篇

1、从今三夜看婵娟。——xxx《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2、乘风好去,长空xxx,直下看山河。——xxx《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xxx潜赋》

3、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4、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xxx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xxx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6、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xxx《醉落魄xxx中秋》

7、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xxx《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9、中秋谁与共孤光。——xxx《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0、忆对中秋丹桂丛。——xxx《一xxx·中秋元月》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4篇

花朝是源于中原地区的古代传统节日

中国是花的国度。“花朝节”由来已久,《诗经·xxx·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应该就是春秋时期xxx(今河南省郑州市南部新密、新郑)溱水、洧水交汇处花朝节的雏形:“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苘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xxx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xxx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讦且乐。维士与女,xxx将谑,赠之以勺药。”另外,上古时春天人们也有在都邑的东门之外举行青年男女聚会、进行对歌的习俗,同后代春天唱会戏的情形有些相似。《xxx·出其东门》有“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的记载,《xxx·东门之蝉》也是写在东门外男女欢会,青年男子对邻家姑娘的爱慕之情。

与《诗经·xxx·溱洧》相应的还有《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的“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汉书·地理志》引《xxx·溱洧》一诗,颜师古注曰:“谓xxx之月,二月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惟以戏谑也。”显然,《诗经·xxx·溱洧》《周礼·地官·媒氏》以及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引《xxx·溱洧》一诗所记的都是xxx二月因天气渐暖,男女心身都得以舒展,又值花草萌发,引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赏花、春游、谈情、说爱,沉浸在“信大乐矣,惟以戏谑”的美好境界中。

不过,对《诗经·xxx·溱洧》中的这段描写,当代许多学者认为是古代的上巳节,所引用的史料有《论语》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周礼》xxx:“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也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春秋时期还没有花朝节与上巳节的记载,更谈不上两者的区别,当代学者把《诗经·xxx·溱洧》的描述认定为后世三月的“上巳”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花朝”不是“上巳”,二者除了时间上的差别外,形式以及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即“花朝”以赏花游春、谈情说爱为主,而“上巳”则以祭祀先祖、祓禊辟邪为主。例如,河南省《固始县志》记载的小鬼节就是古代的上巳节:“三月三,是夜‘阴xxx放假’。晚上家家户户放鞭炮,震慑鬼邪。入睡时,鞋头朝里放。”福建省《xxx县志》记载:“三月三,是xxx民间几个姓族传统的春_期。届时备祭礼向宗祠祭祖。在家中也蒸乌饭、春鼠曲糍、煮泥鳅面请客。”《南安县志》记载:“扫墓活动在清明节前后各十天内进行,唯石井一带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进行,相传为xxx举义旗反清复明,忌‘清’字置于‘明’字之上而下令改家_于上巳节,相沿成习。”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上巳节与花朝节混为一谈。

因这两个节日的时间、内容、形式有许多相近之处,故后世也有将二者合并者。xxx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建起太吴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吴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折蓍草、拜人祖,集会赏春,除灾辟邪,祈求生育。

花朝节的形成大致在汉晋时期,相传“花神”是指北魏南岳夫人xxx的女弟子女夷,因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晋永嘉之乱以后,随着中原移民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花朝”习俗也被带到了南方。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云:“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南朝梁xxx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隋xxx以后,“花朝”习俗进入兴盛时期。据《洛阳市志·民俗志》记载:“二月二日又称‘花朝节’‘挑菜节’。清人xxx《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述说:‘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传为百花生日。xxx时此节始兴,至北宋更为隆盛。是日城中人多种牡丹等花木,同时携侣踏青,赏花春游。”xxx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xxx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等。《旧xxx》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的记载。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xxx主政洛阳时期(690~705年)。xxx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开始流行花朝节活动。在xxx代,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南宋杨xxx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xxx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开封在花朝节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日花朝,为扑蝶会。”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当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歉。“花朝”在中原地区现已难觅踪影

由于战乱、人口迁徙,加上与稍晚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相距较近,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在中原以及北方地区日渐消亡了,至今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在最近几十年所修河南地方志中,很难找到有关“花朝节”的记载,河南各地与“花朝节”较为接近的节庆只有二月二“龙抬头”。如《郑州市志·风俗民情》记载:“农历二月初二,民间叫‘龙抬头’节,又叫‘春花节’。”《洛阳市志·民俗志》记载:“今日洛阳的牡丹花会是古代赏花习俗的体现……旧时偃师青年也在花朝节成婚,俗谓双月双日成婚,寓姻缘好合、两全其美之意。”《固始县志》也称二月二为“春龙节”。不过,现今河南各地的二月二习俗除了上述记载与“花朝”还有点儿蛛丝马迹的关联以外,其内容和形式都已经和古代的花朝节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了。《郑州市志·风俗民情》记载:“龙抬头节,就是到了龙王要下雨的时节。旧时,每到这一天,郑州民间习俗天不明就起床,挑着灯笼到河里去挑水,说是可以感动龙王降雨……希望迎来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有的地方,除吃炒米花,还要烙煎饼、吃炒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又把二月二这天当成剃头的吉利日子,到了这天,人们往往争着找人剃头。”《固始县志》记载:“习称‘二月二龙抬头,好日子’。城乡多在此日婚嫁,小孩多在此日剃头,讨吉利。”河南其他地方的“二月二”习俗与此大同小异。而xxx之日即二月十五“花朝节”这天,河南各地基本上没有任何节庆活动。古代与仲秋八月十五“夕月”相呼应的“xxx之月,二月流盛”的“花朝节”已无人提及。

目前据了解,河南仅固始、光山一带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光绪年间《光山县志》云:“二月初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而其他地方仅仅是一些记忆而已。个别地区虽然还有“花朝”名称的活动,如河南信阳市南部大别山区的民众多参与的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该地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与古代“花朝”纯粹的赏花游春、谈情说爱毫无共同之处。

“花朝”现仍流行于闽台等地区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中原移民南迁,古代以闽台为代表的南方地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加上相对偏僻的自然环境,以及移民极强的家庭宗族观念,“花朝”这一古老民俗在中国南方以闽、浙、台为主的一些地区以及xxx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仍然存在。例如,清xxx《泉州府志·风俗》里记载:“二月十五日:花朝([夹注]《风土记》:春序正中,百花竞放,故曰花朝)。《闽书》:泉中林下诸老,有以是日饮酒赋诗者。xxx郡志》:xxx贵家开园圃,放游人赏玩,兼旬经月。又:东湖、北山多亭馆,游人相望,此节今废。”另据xxx先生《长汀古城镇“花朝”习俗与客家因缘》一文记载,福建省长汀县是古汀州的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称客家首府,是客家母亲河汀江的源头。长汀古城地处闽赣两省边陲,是古汀州的重镇,自宋代起官府在这里设有驿站,也是客家先民南迁时自西南入闽的一条必经之路。这里的好几个乡镇有“花朝”“二月二”的习俗,其中古城“花朝”更具有代表性。古城是长汀的西大门,也是福建与江西接壤的西陲边缘乡镇。人口万,以胡、彭、王、饶、xxx等姓氏为主,除xxx为南宋间迁入古城外,其余四姓氏分别于xxx末与北宋间入闽定居古城,且多来自河南xxx、准阳、洛阳、汝南等地,自然在这里就不难寻觅到古中州的习俗,其中花朝节就是一例,俗称攘“花朝”。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九(大月为三十日),至二月初二(当地人称二月初一为正日)为“花朝”,村里欢庆花朝节,家家亲朋满座,户户喜气洋洋,姑娘与小伙子更有一番精心装扮。龙灯、船灯、各种花灯,走村串户、穿梭表演,热闹异常。《龙岩县志》也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五日庆赏花朝,举行过十番比赛”的记载。

目前,“花朝”习俗在闽台地区虽然也同中原地区一样存在着日趋流失的状态,但鉴于闽台等南方地区相对延后的历史沉淀,“花朝”习俗在闽台等南方地区近些年有强劲的反弹及恢复趋势。据报道:“今年(2012年)农历二月十二,是福建福州、龙岩市等地传统的花朝节,100多名福建汉服爱好者在福州乌山高爷庙古迹依传统礼仪举行花朝节民俗活动。花神祭祀仪式开始,12位着汉服的少女分别手执花神旗从高爷庙出发沿阶而上,带领大家来到祭祀现场。他们摆出香案,向满山盛开的花树敬香、敬果、酹酒、宣读xxx,为百花庆生,为春天祈福。他们在现场将五色彩带挂在花枝上,表达对春天的祝福。祭祀仪式结束后,汉服爱好者们在现场吟诵古今咏花诗词,歌颂四季百花。”福建省龙岩城区也有数十名汉服爱好者,“在市区南公园一隅,按照古礼,祭拜花神。花朝节祭花仪式的主祭,代表四时花神‘梅、兰、菊、荷’,诵读祭文。汉服社里的另外十二名姑娘,则着各朝汉服,持‘花神’团扇,各代表十二花神。今年有闰月,特地再加上代表闰月花神的一名小姑娘。这些姑娘们冠裳环佩,簪彩赏红,xxx福,诵花神赋,行拜花礼。最后将写下心愿和祝福的信笺挂在枝条上”。农历三月十五,也是福建云霄民间的“花朝节”,据当地百姓所言是传自xxx代洛阳的风俗。开漳将士将这种风俗传播到云霄。自此,云霄百姓在“花朝”这天均举行独特的成年仪式“牵出花园”。这一独特的民俗也传到台湾各地,目前台湾有一些地方仍举行“牵出花园”成年仪式。另据媒体报道,2012年台湾在“花朝节”也举行了一些活动,有台湾媒体报道称:“时序迈入三月天,正是中国农历的二月,也是大地百花开放的时节,因此农历二月又被称作‘花月’。其中,农历二月初二或是二月十五更被当成是百花生日,又名‘花朝节’。”2011年3月19日即农历二月十五传统“花朝节”时,在台北市圆山园区的百艺广场上曾举办“花神祭”活动,代表台北花博会花神到来,同时重现了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生活美学。还有一些台湾社会文化团体在这一天组织“花朝组例会”,举行作诗、赛诗活动。

建议恢复花朝节习俗,扩大固始县寻根祭祖活动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花、热爱美好生活的民族。作为农耕民族,我们历来对大地上生长的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自《诗经》《楚辞》起,xxx文便与花草有着不解之缘,世界上像中国这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着悠久传统。“花朝”这个节日寄予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春日、生命、绿色的亲近和渴望。作家xxx就曾经这样倡议:“我建议北京人恢复xxx芬芳的‘花朝节’,这应该是一个老少成宜的节日。”

描写八月十五的古诗的内容 第15篇

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xxx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