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源·古歌》阅读答案及翻译(共3篇)

《古诗源·古歌》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1篇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xxx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xxx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xxx地xxx风,树木何修修!”“xxx地”,即塞外xxx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xxx”,可见他自己不是xxx人。联系下文“离家日xxx”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xxx《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xxx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xxx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xxx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xxx,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xxx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xxx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xxx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xxx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xxx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古诗源·古歌》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2篇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前言】

《秋浦歌·秋浦千重岭》是唐代大诗人xxx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八首。这一首诗是咏秋浦的水车岭。全诗以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水车岭陡峻奇险之景,动静相成,虚实相生。

【注释】

⑴秋浦:县名,xxx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

⑵水车岭:在今安徽池州市城南桃坡乡龙舒河畔。其峭壁临渊,奔流钻海声,故名水车岭。水车岭周围山峰奇秀、怪石峥嵘,风景奇特。

【翻译】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赏析】

xxx一生好入名山xxx游,xxx胜之心异常强烈。他在秋浦游览时间较长,对其风光景物兴趣颇浓。在《秋浦歌十七首》前七首中,除了明显抒情之作,已经收录了秋浦之猿,秋浦锦驼鸟、秋浦花等。这一首是咏秋浦的水车岭。据《贵池县志》载:秋浦“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秋浦县因秋浦水而得名,其可供游览之处也应集中于“宛如潇湘洞庭”的水泽地区。然而这里却明确写出,在秋浦众多的山岭之中,属水车岭最为奇特。此语一出,即费琢磨:水车岭奇在哪里呢?是它的形状特殊如水车才称水车岭吗?“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语言质朴,起得平淡。虽如随口而出的叙述,却给读者造成悬想,吸引了人们好奇xxx的心理。所以诗起笔不凡,似平实奇。

水车岭得名不在形状,而在声音。据《贵池志》载:“县西南七十里有姥山,又五里为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恒若桔槔之声。”桔槔也叫吊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其作用与水车同。因岭下急流日夜冲击山崖,总是发出有节奏的如水车汲水般的声响,所以称这座岭为水车岭,确是奇特有趣。

然而水车岭之奇不止于此,或者说更重要的不在得名。天倾欲堕石”,诗人以极度夸张之笔描写了水车岭的陡峻奇险之状。似乎水车岭直*云天,所以青天都要倾斜了,山顶的石头好象眼看着就要从上边掉下来。好一座峻峭的山,好一幅令人惊奇的画!虽是夸张至极之句,却也恰到好处。“天倾”是形容一种势态,而非指天已倾塌。昂首仰视,人有天倾之感,足显岭之高峻。“欲堕石”说的是欲堕而没堕,也是有势无动,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传神之笔,堪称神奇。

在xxx诗中,雄奇峻峭的山峰不胜枚举,水车岭并不上数。如果一味夸张起来,岭的高峻就离奇而失真,因为秋浦山岭并不险峻。所以诗人又写出第四句:“水拂寄生枝”,把笔又收回,一仰一俯,一虚一实,把水车岭的奇特之处写出,且照应了前两句。寄生的枝条从岭下的树上伸出。奔流的水撞击山崖分外有力,拂动寄生枝又显得有些多情。这一画面,动中有静,寄生枝欲静而水流不止,终至静枝随动水。三、四句从上到下,动静相成,虚实相生,山水相映,完成了对水车岭奇景的描写。

《古诗源·古歌》阅读答案及翻译 第3篇

xxx,骑赤兔。

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闲。

将*振袖拂剑锷,玉阙朱城有门*。

溘溘银龟摇白马,xxx粉女郎火旗下。

恒山铁骑请金*,遥闻箙中花箭香。

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

厩中高桁排蹇蹄,饱食青刍饮白水。

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

赤山秀xxx英,绿眼将*会天意。

【前言】

《xxx歌》是唐朝诗人xxx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有感于当政者任用宦官,排斥贤能而作。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xxx的敬慕。

【注释】

赤兔:骏马名,三国时期xxx的坐骑。因将*姓xxx,所以借赤兔马的骁将xxx来相比,含有称赞xxx有如xxx英勇善战之意。

携:怀着。

大胆:比喻英雄胆略,无所畏惧。出自《世说新语》,xxx后尸体被解剖,胆大如斗。

秦门:指长安的城门。

金粟堆:xxx,在今天陕西蒲城县东北,是xxx李隆基陵墓所在地。

哭陵树:唐制,朝臣有含冤的臣子,可以到前朝帝王的陵墓前哭诉。这里指xxx到xxx的泰陵去哭灵。

北方逆气:指北方藩镇割据的叛逆气焰。

剑龙:即宝剑,传说剑能作龙鸣虎吼。

闲:闲置不用。这句诗的意思是:xxx被闲置不用,宝剑也为之鸣不平。

玉阙朱城:皇城。

门*:指宫门重重,阻隔难进。

溘溘:方方正正。

银龟:上有龟钮的银印。为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佩用。

xxx粉女郎:xxx或监*的宦官。

火旗:红旗。

恒山:指恒州。当时成德*节度使xxx的老巢。

请金*:挑战,官*挑衅。

箙:盛箭的器具。

花箭:装饰的很漂亮的箭。

寒蓬:一种带刺的野生植物。皇天:代指皇帝。

神骥:良马。

桁:木架,用来系马。

蹇蹄:指不善驰骋的劣马。

青刍:新鲜的草料。

白水:洁净的水。

圆苍:苍天。

盖张地:我国古代天才学家认为天圆地方。

九州:代指*。

人事:指人世上的各种事情。

赤山:即赤堇山,在今天浙*绍兴市东南。传说著名的铸剑师xxx曾在这里采矿铸剑。

秀挺:指利剑。

御时英:指捍卫国家的英才。

绿眼将*:此指xxx。

会:领会理解。

【鉴赏】

这是一首现实*很强的诗篇。公元809年(元和4年),藩镇xxx踞恒山反叛,xxx皇帝派遣最宠信的宦官吐突承崔、xxxxxx率兵进讨,朝臣纷纷反对,如xxx曾上书谏曰:“国家征伐,当责成将帅。进岁始以中使(宦官)为监*,已非令典,自古至今,未有征天下之兵,专令中使统领着也。”(《通鉴》“元和四年十月”)xxx此诗就是讽刺宦官统兵的。诗中对空有报国热情而不被重用的xxx的不幸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嘲讽了“xxx粉女郎”的无能,进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从艺术上看,此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这里不仅有xxx和宦官将*的对比,也有神骥和劣马的对比,通过对比手法表达诗人的爱憎,增强批判力度。同时又运用比喻对用宦官做主帅这一荒唐举动进行讽刺,如不说其懦弱,而言其为xxx粉女郎,诗人又用神骥和劣马比喻贤才和庸才,自然而然地得出糟糠养贤才的结论。结尾又用呼号来为xxx啼不平。尤其是“九州人事皆如此”,是诗人对朝廷黑暗的本质概括,也是认识的升华。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篇,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xxx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