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热门5篇)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1篇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原文及译文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见,应对称旨 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 见:看见

C.悉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 多:称赞、重视

11.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语句句读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B.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C. 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D.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2)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3)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参考答案

(见,表被动)

(①是他受到世祖的赏识④写世祖听从劝谏后的做法,⑥是对王文统说的话)

13.(1) 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

(2) 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3)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文谦,字仲谦,是邢州沙河人。他幼年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和太保刘秉忠是同学。忽必烈(还没有成为元世祖)住在潜邸(皇储未正名时居住的宅第,取“潜龙勿用”意)的时候,受封邢州的土地,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说他可以被任用。丁未年,忽必烈召见张文谦,张应答很合忽必烈的心意,于是忽必烈命令他做王府的书记官,一天天地被重用。邢州处于要道,刚开始忽必烈把这里的二千户百姓分给功勋之臣做食邑,每年派人去监督征收粮食钱财,这些人都不知道安抚、治理老百姓,各种各样的征收名目繁多,百姓不能忍受这样的政令。有人向王府诉苦。文谦和秉忠对忽必烈说:“现在百姓生活困顿,没有哪处比邢州更厉害的了。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就挑选身边的侍臣脱兀脱、尚书刘肃和侍郎李简一起去。三个人到了邢州,同心协力地治理,清除坏官,革灭豪强,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来了,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们当官,这都是从张文谦开始的。

辛亥年,宪宗即位。文谦和秉忠屡次把当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务说给忽必烈听,忽必烈都一一照做。忽必烈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忽必烈的信使逃亡而去。忽必烈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文谦和秉忠、姚枢进谏说:“杀了使者违抗命令的`是高祥啊,这不是百姓的罪过,请您原谅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百姓靠他们的话全部存活下来。己未年,忽必烈带领军队攻打南宋,文谦和秉忠说:“大王的军队,重在征讨,不在战斗,对南宋百姓应该一样用仁义对待,不能滥杀无辜。”忽必烈说:“希望大家一起遵守这样的诺言。”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设立中书省,首先任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相。张文谦帮助元世祖建立朝纲,讲解利害,把安抚国家、方便人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元世祖的命令一出,天下就有太平的希望。但是王文统向来嫉妒贤能,朝中谋划商议的时候,屡次否定对方的意见,王积怨不能平息。(文统为人忌刻,初立中书时,张文谦为左丞。文谦素以安国利民自负,故凡讲论建明,辄相可否,文统积不能平,思有以陷之,文谦竟以本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而去。《王文统列传》)张文谦急切请求出朝做官,世祖命令他凭左丞的身份做大名等行政区域的宣抚司事。临走的时候,张文谦对王文统说:“百姓困乏的日子很久了,况且又逢着大旱,不减免税赋,怎么能够抚慰百姓,从疾苦中获得重生的希望呢?”文统说:“皇上刚登上皇位,国家的费用只依仗税赋,如果再减免,凭什么供给皇上的用度呢?”张文谦说:“百姓富足了,皇上怎能不富足呢!等到时节和顺,年成丰足,再照常征收也不晚。”于是免除了通常赋税的十分之四,酒税的十分之二。

文谦早年跟从刘秉忠,深入地研究方术和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的义理。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凡是向皇上陈述劝谏的,总是尧舜仁义之道。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里只有藏书几万卷。尤其是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因而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2篇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原文及译文解析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永乐中举于乡,入国学。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虑囚福建,有仁廉声。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迁大理右寺丞,巡抚山东。先是,济南设抚民官,专抚流民。后反为民扰,骥奏罢之。俗遇旱,辄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骥言禁绝。还朝,进右少卿。已,命巡视济宁至淮、扬饥民。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

十三年冬,巡抚浙江。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陈鉴胡聚众盗福建宝丰诸银矿,已而群盗自相杀,遂为乱。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往捕,被执死。宗留僭称王。时福建邓茂七亦聚众反,势甚张。宗留、鉴胡附之,流剽浙江、江西、福建境上。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刚、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前后败殁。遂昌贼苏牙、俞伯通剽兰溪,又与相应,远近震动。骥至,遣金华知府石瑁击斩牙等,抚定其余党。而鉴胡方以争忿杀宗留,专其众,自称大王,国号太平,建元泰定。伪署将帅,围处州,分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诸县。未几,茂七死,鉴胡势孤。骥命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赍榜入贼巢招之,鉴胡遂偕其党出降。惟陶得二不就抚,杀使者,入山为乱如故。时十四年四月也。骥既招降鉴胡,而别贼苏记养等掠金华,亦为官军所获,贼势乃益衰。

其秋,景帝嗣位,召骥还,卒于道。骥所至,咸有建树,山东、两浙民久而思之。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选自《明史·张骥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B.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C.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D.鉴胡至京/帝宥不诛/更遇赦/释充留守卫军/也先入犯/鉴胡乘间亡/被获/伏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

B.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文中“僭称王”就是指超越自己的身份称王。

C.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称号。比如文中的太平和泰定,指的就是国号,是国家朝代的名称。

D.文中的“死”“殁”“卒”是对死亡的称谓,古人对死亡还有崩、薨、不禄等说法,这反映出旧时人们的等级观念重,连死的称谓也有区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骥为政有仁爱之心。在巡抚山东期间,对扰民的抚民官上奏罢撤,对当地流行的所谓“打旱骨樁”的恶俗加以禁止杜绝。

B.张骥平乱讲究方法。在浙江平定叛乱时,当地一些平叛的官员先后被乱贼击败杀死,张骥采取了斩魁抚众的方法除掉宗留等贼。

C.张骥平乱效果显著。由于方法得当,张骥平定了苏牙、俞伯通等贼,又命人招降了陈鉴胡部众,大大削弱了贼寇的势力。

D.张骥深得百姓拥戴。张骥在山东、浙江等地为官时,罢扰民之官、除恶劣风俗、赈受灾之民、平为乱贼寇,百姓们过了很久还思念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吏部尚书王直等应诏,博举廷臣公廉有学行者,骥与焉。(5分)

(2)骥立法捕蝗,停不急务,蠲逋发廪,民赖以济。(5分)

参考答案

4.D

5.C(泰定不是国号,而是年号。)

6.B(宗留是被鉴胡所杀,不是被张骥除掉的。)

7.⑴吏部尚书王直等接受英宗的诏令,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朝廷官员(予以重用),张骥就在其中。(应诏、博、定语后置句式、与各1分,大意1分)

⑵张骥想方设法灭蝗,停止了不紧要的事务,免除了拖欠的赋税,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灾民借此得以生存。(停不急务、蠲逋、发、济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张骥,字仲德,安化人。明成祖永乐年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进入国学学习。宣德初年被授予御史一职,出京到江西任按察使,又曾去福建过问囚犯讯察决狱的情况,有仁德廉洁的好名声。

正统八年(144x年),吏部尚书王直等接受英宗的诏令,广泛推举公正廉洁、有学问、德行好的朝廷官员(予以重用),张骥就在其中。后来他调迁为大理寺右寺丞,巡抚山东。在此之前,济南设立抚民官,专门救济和安抚流亡贫民。(本为义举善事,但任职的官员贪滥妄行,)后来反而侵扰百姓。张骥上书朝廷,罢撤了这一机构。当地风俗,遇上旱年,民众总是挖开新死人的坟墓,将死人的肢体弄残,因为他们认为旱情是由这些刚死的人造成的。(这种行为)当地人称为“打旱骨樁”,因为张骥的命令而禁绝。(张骥)回到朝廷后,晋升为大理寺右少卿。不久,朝廷又派他巡视济宁至淮阴、扬州一带的饥民。张骥想方设法灭蝗,停止了不紧要的事务,免除了拖欠的赋税,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灾民借此得以生存。

正统十三年(144x年)冬天,张骥任浙江巡抚。当初,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人陈鉴胡合伙聚众盗挖福建宝丰各银矿,不久,群盗(因利益分配不均)发生内讧,相互残杀,于是引发**。正统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前往捕剿,兵败被捕杀害。叶宗遂称王谋反。当时,福建的邓茂七也聚众谋反,势力最大。叶宗留、陈鉴胡率众投靠了他,他们在浙江、江西、福建一带流动劫掠。参议耿定,佥事王晟及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指挥吴纲、龚礼,永丰知县邓颙,先后围剿战败,死于阵上。遂昌苏牙、俞伯通又聚众劫掠兰溪,与邓茂七等遥相呼应,远近震动。张骥到任后,派遣金华知府石瑁出兵斩杀了苏牙等,安抚了余众。而此时陈鉴胡正因为与叶宗留发生纠纷而杀了叶宗留,独自占有叶的人马,势力大增,自称为王,建国号太平,年号泰定。鉴胡又部署将帅,围攻处州,分兵剽掠武义、松阳、龙泉、永康、义乌、东阳、浦江等各县。不久之后,邓茂七死,陈鉴胡势力孤危。张骥命令丽水丞丁宁率老人王世昌等,拿着榜文进入陈鉴胡的根据地招降,鉴胡就和其党徒出降。只有陶得二不愿投降,杀了使者,进入深山像原来一样与官军为敌。当时正是正统十四年四月。张骥招降了陈鉴胡之后,另外一群反贼苏记养等继续劫掠金华,但不长时间就被官兵剿灭了,浙江、福建、江西一带的为乱势力更加衰弱。

这年秋天,景帝登基,朝廷召张骥还朝另作任用,张骥在回京的路上去世。凡是张骥任职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山东、浙江两地民众过了很久还思念他。陈鉴胡到京城后,景帝宽恕了他,(后来他)又在大赦时被赦免了罪行,被释放后充当留守京师的卫队军士。也先入侵,陈鉴胡乘乱外逃,被朝廷捉获斩杀。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3篇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侯。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亦合兵军襄阳 军:军队

B.封成武侯,假节 假:给予

C.济以穷来,主人无礼 穷:困厄,走投无路

D.长享福祚,垂之后嗣 垂:流传

5.以下几组句子全都能体现刘表“狐疑”的一组是()(3分)

①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 ②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

③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④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

⑤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⑥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表在做荆州刺史时,趁山东兵起,带兵驻守襄阳,并击败袁孙联军。

B.治中邓羲进谏刘表,但刘表不听,邓羲辞官离他而去,一直到刘表死也不愿再在他手下做官。

C.韩嵩和刘先认为,由于刘表实力不济,为了长享福祚,垂之后嗣,不如归顺曹操。

D.刘表怀疑韩嵩反过来替曹操游说,要杀掉韩嵩。后来把韩嵩随从人员拷打至死也没得到韩嵩私通曹操的口供,知道韩嵩无他意,才停止。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

(2)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

参考答案

(驻扎)

(①②是他的行为,而非“狐疑”③是说的张羲)

6. C(韩嵩和刘先认为归顺曹操的原因不是由于刘表的实力不济。)

7.(10分) (1)孙坚被飞箭射中身亡,军队溃败,袁术于是无力战胜刘表。(“流矢”流动箭头、飞箭,1分;“为……所”表被动,1分;“败”溃败,“遂”于是,1分;句子大意2分)

(2) 因此我们为将军您考虑,您不如拿整个荆州归附曹公,这样曹公必然感激您。(“故”因此、所以,1分;“计”考虑、谋划,1分; “德”感激,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刘表字景升,是山阳高平的人,少年时就很有名,号称八俊之一。他身高八尺多,身材高大魁伟,相貌堂堂。凭着大将军随员的身份任北军中侯。灵帝驾崩后,接替王睿担任荆州刺史。当时,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刘表也带领荆州兵马驻守襄阳。袁术这时是南阳太守,他与长沙太守孙坚串通一气,想要偷袭夺取刘表的荆州。孙坚被飞箭射中身亡,军队溃败,袁术无力战胜刘表。李鹤、郭汜等董卓旧部率兵叛乱占据长安后,也想联合刘表作为援军,于是任命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并授予符节。太祖曹操迎接献帝到许都,刘表虽然派出使节朝拜进贡献礼,但暗中仍与袁绍来往密切。治中邓羲向他进谏言,刘表没有听取,邓羲于是称病辞官归隐,一直到刘表死也不愿再出来。董卓部将张济率兵进入荆州地盘攻打穰城,张济被飞箭射中阵亡。荆州的官员们都高兴地互相祝贺,刘表却说:“张济是因为走投无路才到我们荆州来的,我们这些做主人的没能以礼相待,才到了了双方兵戎相见的地步,这不是我这个荆州牧的本意,我只接受大家祭吊,不能接受祝贺。”他派人去集合收编张济的军队,张济的将士们闻知刘表这样说都很高兴,于是便都归附了刘表。长沙太守张羡背叛刘表,刘表包围了他,数年而没有攻克。张羡病死,部属们又拥立他的儿子张怿为长沙太守。刘表终于打败了张怿,兼并了长沙郡的土地。刘表向西南收取了零陵、桂阳等地,向北占据汉川,拥有土地方圆几千里,兵马几十万。

太祖曹操与袁绍正在官渡紧张对峙。袁绍派人请刘表出兵帮助自己,刘表答应了却不发兵,同样他也不帮助曹操,企图保存江汉之间的`地盘,而观天下之变。从事中郎韩嵩和别驾刘先劝说刘表:“天下豪杰竞起,曹操与袁绍两雄对峙。重振社稷的重任,要由将军来承当。将军要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可乘眼下两雄相争之际,找机会建功立业;如果不愿意这样,也应该在两雄中选择贤明的人而依附他,将军拥有十万精兵强将,怎能在两雄相争中端坐而观望呢?再说看见贤者力量较弱不肯相救,答应下别人的事又不去做,日后曹、袁两方的怨恨都要集中到您身上,将军就不能够保持中立了。凭借曹公的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天下英才俊杰都归附于他,他的力量一定能战胜袁绍。等他打败袁绍回过头来出兵江汉,恐怕将军您是无法抵挡的。因此我们为将军您考虑,您不如拿整个荆州归附曹公,这样曹公必然感激您。您可以长期享受和平安定的富贵生活,地位传承给子孙后代,这实在是一个万全之策啊!”刘表手下的大将蒯越也劝说他。刘表拿不定主意,便派韩嵩到太祖曹操那里观察虚实。韩嵩返回荆州后,极力陈述曹操如何有威德,还劝说刘表把儿子刘琮送到许都去充当人质,以示诚意。刘表反而怀疑韩嵩为曹操游说,大怒,想要杀掉韩嵩。又令人严刑拷打韩嵩的随从人员,直到把人打死,也没有得到韩嵩私通曹操的口供,知道韩嵩没有其他的意图,才停止。刘备投奔刘表,刘表对他厚礼相待,但并不予以信任和重用。刘表虽然外貌儒雅谦和,其内心却狭隘多猜疑,在许多事上都是这样。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南征刘表,曹军未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4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③覃思:深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就:就任

B、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

C、粲恒典之 典:掌管

D、其强记默识如此 识:认识

答案:D,“识”是“记住,记忆”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答案:B,1是指蔡邕;36是称赞曹操的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

答案:B,是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3分)

王粲进来以后,众人见他年纪小,身材又矮,在座的都很吃惊。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3分)

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

(3)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4分)

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5篇

《王友直,字圣益,博州高平人》原文及译文

王友直传译文

王友直,字圣益,博州高平人。父亲王佐,因才能和勇武著称。王友直十二岁时,跟随父亲游历,精通兵法。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背弃盟约,王友直结交豪杰,立志收复失地。对众人说:“权力是用来成事的,权力(如果)用得对,对道义有什么损害呢。”就假托朝廷命令自己拟定了承宣使、河北等地的安抚制置使,其余拟定的官职各有差别,通告各州县起兵救援王朝。不久,得到几万人马,编成十三支军队。九月戊子这一天,进军攻打大名,一举攻克,安抚百姓,用绍兴年号晓谕民众。于是向朝廷上奏,想要率领军队返回南部。当时金兵还在扬州,奏章长时间没有上报。

王友直将从寿春过淮水渡河,在路上接受了皇帝的诏书,皇帝勉励王友直率军直捣敌军要害,形成掎角之势接应支援。授予王友直检校少保职位,能够自行决断处理事务。不久和敌军相遇,在淮北抵御他们。敌军来得越来越多,王友直立刻率领军队渡过淮水。不久知悉金主完颜亮已经死了,遇到的金军是回撤(金国)的军队,后悔自己没有(趁机)攻打他们。高宗在长江边督率军队,在金陵接见王友直,赏赐他金带。王友直耻于先前的事没做成,自己陈奏,改任复州防御使。过了四个月,皇帝下诏(让王友直)偕同统制张子盖救援海州。刚一交战,王友直展开一面大旗,大字书写“宋忠义将河北王九郎”来表明心志。(王友直)秘密地从小路转到敌阵背后,凭借敌军粮草营帐的掩护,控制了敌军撤退的`桥梁,士兵埋伏在河两侧。张子盖知道王友直已经趁机到了敌军后面,就指挥军队进攻,敌军溃败逃走,全部溺水而死,围困于是解除。

孝宗即位,王友直多次出奇谋连续作战。张浚时任江淮都督,一见友直就很欣赏他,授予他建康前军统制官职。隆兴二年九月,金人侵犯边境,宣谕使王之望命令(友直)带领前军戍守昭关,王友直立刻出发。一同戍守的其他守军,敌军到了,就退守到和州,王友直孤军坚持守卫。金军驻扎在黄山,两军相隔很近,(王友直)越发有序从容地坚守。

不久改任步司左军统制。当初,在淮北作战时,王友直母子失散了,到这时才寻访找到。于是,(友直)和妻子李氏带着两个女儿从淮北回来。皇帝的赏赐很丰厚,第二年又被授予御前诸军统制,王友直推辞请求担任祠禄官(这类闲职),皇帝亲写诏书慰劳。隆兴四年,从京口去朝见皇帝。朝廷商议派遣马司和步司去驻扎军事重地,丞相虞允文想要先派遣步司,王友直请求让马司先去。等到马司统帅李显忠屯兵金陵,王友直上奏说马司军队路途辗转,困顿死亡(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皇帝)下旨不派遣步司(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