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文是什么(4篇)

诗歌:语文是什么 第1篇

语文父亲节诗歌

《报答一生》

从前善话未愿接受

从来不懂关心与否

内心总是埋怨

束缚我自由

原来路上尽是缺口

原来不知天高地厚

父亲总是无怨

驱赶了逆流

但愿现在又可将一切怀旧

昨日爱意我已看透

然而报答永远未够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如何艰辛不管以后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悠然笑说乐与悲忧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遥遥分开都不会漏

为我奉献没有尽头

如何报答就算一生都不休

为何叛逆未愿退后

为何偏激只想远走

误解总是无意

增添了闷愁

《老父亲》

压弯了你的脊背,

托起了一座丰碑。

流过多少汗,

流过多少泪,

没有说过一句后悔。

我的老父亲啊,

为了这个家你把心操碎,

我拿什么给你安慰?

假如真的`能有生命轮回,

下辈子再为你分担疲惫,

就让我做你那条受风受寒的腿。

饱经过风打雨吹,

尝遍了沧桑五味,

受过多少苦,

受过多少累,

总把儿女当成宝贝。

我的老父亲啊,

为了这个家你把心操碎,

我拿什么给你安慰?

也许真的没有生命轮回,

这辈子一定会尽力而为,

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的背。

诗歌:语文是什么 第2篇

语文诗歌考点精选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5)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谁家今夜扁舟子?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正确答案】

(1)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2)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戎马关山北。

(5)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歌:语文是什么 第3篇

(一)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三)作用: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离骚》)【析】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例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析】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诗歌:语文是什么 第4篇

(一)定义及举例

1、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

(二)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关联密切,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例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三)联想、想象与夸张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

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例2: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析】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联想、想象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最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几乎没有没有想象的诗歌,因而在考试时往往是顺用而非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