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第1篇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翻译
长安**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第2篇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谓长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一说连三月,是接连三个月不断,谓整个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书:家信。抵万金:极言家书之难得。
6、白头:指白发。短:短少。浑欲:简直,几乎。不胜:犹不能。簪:用来束发于冠的饰具。
赏析: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蜀,长安沦于叛军之手,时杜甫挈家逃难。七月,**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杜甫自羌村离家单身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得,送至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忧乱伤春而作此诗。上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四句,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五、六两句,言战乱之久,思家之切,“家书抵万金”,极写对家人之刻骨思念。末二句,自言发白更短,乃忧乱思家所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至今读来犹撼人心魄。
杜甫《望岳》原文及注释译文(扩展2)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引导语:杜甫《登岳阳楼记》诗的首联以“昔闻”“今上”一对而起,节奏迅快,流露出宿愿得偿的欢欣之情,并为下句蓄足气势。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注释翻译鉴赏与赏析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第3篇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十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3.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4.如何:怎么样。
5.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6.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7.未了:不尽,不断。
8.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9.造化:大自然。
10.钟:聚集。
11.神秀:天地之灵气。
12.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13.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14.昏晓:黄昏和早晨。
15.荡胸:心胸摇荡。
16.曾:通“层”,重叠的云
17.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18.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19会当:应当,终当,定要。
20.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21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第4篇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4.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乾坤:此指日月。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0.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鉴赏: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生一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赏析
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冬日。这年正月,杜甫告别了居住两年的夔州(奉节),经过江陵、*,然后横渡洞庭,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他凭栏远眺,面对着浩渺无际的天下名湖,不觉逸兴遄飞,写下了这首杰作。
诗的首联以“昔闻”“今上”一对而起,节奏迅快,流露出宿愿得偿的欢欣之情,并为下句蓄足气势。接着推出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样海涵山负的壮词伟句,高格独标,气象顿开。“吴楚”兼具地域和历史二义。洞庭湖不仅分隔吴楚,它还是吴楚两国争霸、刀兵血火的战场。一个“坼”字,便透出了兵争之乱象,是语带双关、力抵万钧之笔。这样用词还有影射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的意味。“乾坤”句则进一步发挥联想。《水经注》云:“湖水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这里将“日月”换为“乾坤”有一种夸张的效果,似乎天地乾坤都在湖中起伏。
杜甫的《江汉》诗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咏怀古迹》中有“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语,皆以“天地”“乾坤”连用,以形容寥廓浩荡、无有际涯。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知几云梦。”老杜之胸襟气象真可谓妙夺造化了。诗重章法,老杜尤甚。
当颔联已将诗境营造到如此雄浑壮丽的地步,如何接下去就成为一大难题。然而正如叶燮《原诗》所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变化而不失其正,惟杜甫为能。”“杜甫,诗之神者也,夫神,乃能变化。”诗人到此笔锋一顿,推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颈联。这是以小形大、以苦衬乐的对比手法,营造出两联巨大的落差:将诗人老病缠身、音信断绝,一家老小托命孤舟漂泊无依的悲苦状态写到极致,令人为之凄然。
中二联由阔大的自然转入孤寂的身世,转变极大,尾联如何着笔呢?杜甫毕竟是非同凡响圣手,笔锋一转便推出收结之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关山”四字破空而下,别开奇境,上应“吴楚”“乾坤”之壮阔,下开涕泗横流之哀时,可谓天设地造之绝唱,顿时将个人的老病哀伤之感提升到国运民生的关怀上来,极大地突显诗人胸襟之高远、博爱之无垠了。
大家知道,杜甫是位奉行儒家仁政的爱国诗人,他的**主张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使》)以及“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奉先咏怀》)的王道理想。正如叶夔《原诗》所说:“杜甫之诗,随举一篇,篇举其一句,无处不见其忧国忧民,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说得太好了,可谓此诗的确解。李东阳以“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故人情”赞美此诗,钱大昕则以“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心”评价之。
正是这种孤舟老病而不忘社稷民生的大爱深情与宏规远略,赋予此诗以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力量。这样的千古绝唱,必将光景长新,与大地山河同其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