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汇总15篇)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篇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及注释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即蓬草、蒿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

译文及注释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2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3篇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4篇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的**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工对仗精工,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作。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5篇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6篇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_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_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_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顺的局面促**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洋战争中,**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大国竟然被弹丸的**击败。原因很简单,**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_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的太*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夺利。他们****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7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二句,关键在“兢慎”两字。泾溪急流险滩,礁石密布,航道险恶,船只往来之际,稍有不慎,是很容易触礁倾覆,船毁人亡的。一般情况下,在险恶的水路上发生船只“倾覆”的'事故,也算是“正常”现象。然而,由于客观环境的**,引起主观上的****,人们深谙泾溪航行的危险性,所以,总是抱着十分谨慎的态度,全神贯注地绕过险滩,小心翼翼地避开礁石,得以**地通过这一段险象环生的水路。这样,由于过往的人“兢慎”的结果,本是很容易发生毁船事故的地方,“终岁”竟然听不到有关“倾覆”的不幸消息。相反地,“却是*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在波*浪静,缓缓流淌的水域,没有阻碍航程通畅的礁石,也没有急流险滩漩涡,正常情况下,在这样的水面上行船,应该说是十分安全的。可是,一种反常现象偏偏出现了:从*稳的航道上,时时传来船只沉沦、乘客灭顶的噩耗。之所以有此反常事故频频发生,关键就在于,客观条件的好转使行船的人松了一口气,滋生了麻痹大意思想,丧失了警惕性,由谨小慎微变得满不在乎,船倾人溺也就在所难免。这首诗前二句和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由于“不慎”,安全的“*流”上却常见船只沉沦。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主观态度,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此诗质实道来,韵味虽不隽永,却以其直捷性给人以更深刻的触著和箴戒。其道出的是朴素而又深湛的人生哲理,概括的是极为丰实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切身长期的阅历体验,是人生安危和事业成败的历史现实经验的总结,在艰难险阻之中,保持高度警惕;在**顺利之时,决不忘乎所以;人生事业,只能小处着眼,慎之又慎,勿懈勿怠,居安思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遗训、沈德潜赞为“大圣人忧勤惕厉语”的《尧诫》:“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成语“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谚语“大江大海不淹人,小河沟里会翻船”互相发明。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8篇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 一诗,完成小题。(6 分)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 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小题1】诗的首句是抓住小松的哪两个特点来写的?(2 分)

【小题3】韩愈的《马说》中有一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请你默写出来。(2分)

答案:

【小题1】矮或小、刺头

【小题2】讽刺了以身世取人的世俗之人目光的浅陋

【小题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写小松刚刚从草丛是露出“刺头”,小松才刚刚露出“蓬蒿”的一点点,这是要描写小松的矮小,且梢叶为刺状。

考点:诗意理解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9篇

杜荀鹤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从小带松针的小松,生长在深草丛里;而今渐渐发觉,已经高出蓬蒿许多。

当时之人不认识它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木;直等它已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长得真高。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咏物诗。

与其说它是一首咏物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表面上看,是写小松的无人识,“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无人识,“一生才华无人识,一朝得道天下惊。”

虽然当下诗人还很落魄困顿,有志难成,但他相信早晚有一天,一定会出人头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

从小带松针的小松,生长在深草丛里;而今渐渐发觉,已经高出蓬蒿许多。这是写“小松之勤”。小松之所以是小松而不是小草,乃在于它的“刺”与它的“出”。“刺”是它的本质天赋,“出”则是它的勤奋努力。小松有此二者,故能与众不同,尽管别人还察觉不到,但已从本质上与小草区分开来。

当时之人不认识它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木;直等它已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长得真高。这是写“小松之显”。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其绝妙之处在于借小松写尽天下怀才不遇之人。诸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有谁知道他将是日后的“凌云木”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杜荀鹤一辈子都在等待赏识他的人,即便他等到最后的是弑君好色的朱温,也终究算是遇到伯乐,得以名扬天下,成为一棵“凌云木”了。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0篇

《小松》鉴赏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原文

小刺头①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词语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1篇

杜荀鹤唐诗《闽中秋思》翻译、赏析

《闽中秋思》全诗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前言】

《闽中秋思》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使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然而诗人却不书写此时家乡之景如何美好,如何令人思念,也不写闽中秋景如何凋攀,而是描写闽中秋天的美景。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

【注释】

⑴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⑵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翻译】

秋雨淅沥地击打着一丛一丛的紫菊,微风摆弄着红蕉的叶子,看那田的北边是青山,而南边却是大海,这样的图画如何行的过啊。

【鉴赏】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试想,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让我们久久地回味了。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2篇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小松》全诗借松写人,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言】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3篇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4篇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小松》鉴赏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原文

小刺头①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词语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第15篇

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扩展6)

——《绝句》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绝句》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是杜诗中寓情于景的佳作。曾作为唐诗名篇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