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14篇)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座右铭

崔瑗〔两汉〕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恩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恩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戒对恩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恩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恩会芳香四溢。

赏析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2篇

屈原(战国)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的情感表现。

翻译: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父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3篇

原文:

题春江渔父图

元代:杨维桢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译文: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

白鹭: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呼叫,让。槎头缩项鯿: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汉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扩展3)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一)份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4篇

渔父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译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渔父卑下反而**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5篇

渔父·渔父饮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翻译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

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赏析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6篇

屈原在被楚王放逐之后,在江边游荡独行,一边穿过荆棘丛生的水泽一边沉思低吟。整个人脸色憔悴,身形消瘦。(与在朝时的风光判若云泥)

渔父看见屈原这个样子,(心里非常惊异)向他问道:先生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是因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屈原答道:当朝的人都污浊,只有我清白;众人皆醉,只有我清醒。(我不容于朝廷,是异己,受奸人陷害)因此被楚王放逐。

【注】

「举世皆浊」「众贪鄙也」「我独清」「志洁己也」

「众人皆醉」「惑财贿、巧佞曲也」「我独醒」「廉自守也」

渔父说:圣人不会因外物(或某种观念)而限制影响自己的行为,反而随时能够与世道一起推移变化。

世人皆浊,你为什么不(深入泥潭)搅浑污泥?扬起波浪?

众人皆醉,你为什么不(与他们一起)食其酒糟?饮其薄酒?

你为什么要特立独行,坚持做一个深思高尚之人?(以致不懂变通,不合于群)使自己被放逐?

【注】

渔父,隐士「与世推移」「随俗方圆」

「淈其泥」「同其风也。《史记》作:随其流」

「扬其波」「与沉浮也。五臣云:淈泥扬波,稍随其流也」

「餔其糟」「从其俗也」

「歠其酾」「食其禄也。《文选》:酾作醨。五臣云:餔糟歠醨,微同其事也。餔,食也。歠,饮也。糟、醨,皆酒滓。」

酾通醨。醨,薄酒。

以上数句,其实表达一个意思:你为什么不同其流,与世俗共沉浮呢?

「深思高举」「独行忠直。五臣云:深思,谓忧君与民也」。

屈原说:我曾听古代的贤人说「刚洗完头的人一定要弹掉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整理抖动一下自己的衣服(以除掉衣上的脏物)」。一个人怎么能忍受清洁干净的身体遭受污浊外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鱼腹之中。我们怎么能够让个人贞洁的志向被世俗的污垢同化呢?

【注】

「身之察察」谓「己清洁也。五臣云:察察,洁白也。」

「物之汶汶」谓「蒙尘垢也。(_祖)补曰:。汶,蒙,沾辱也。一音昏。《荀子》注引此作『惛惛』。惛惛,不明也。」

渔父微微一笑,一边撑船而去,一边放声歌唱:

沧浪之水清兮(处于清明之世),可以濯吾缨(我就沐浴当官去);

沧浪之水浊兮(处于昏乱之世),可以濯吾足(我就洁身去隐居)。

【注】

沧浪之水清兮:喻世昭明。

「可以濯吾缨」谓「沐浴升朝廷也。五臣云:喻明时,可以修饰冠缨而也」。

沧浪之水浊兮:喻世昏暗。

「可以濯吾足」谓「宜隐遁也。五臣云:喻乱世,可以抗足远去」。

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河清」:相传黄河一千年清一次,古人认为河清是政治清明的标志。《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此句谓等待政治清明,未知何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此句表达的人生观与孔子几乎一致。

《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任用我呢!我就干起来。不任用我呢!我就独善其身。

_祖:《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注云:「漾水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又东,为沧浪之水,在荆州。」孟轲云:「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水经》云:「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云云。」余案,《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它水。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渔父歌之,不达《水》《地》,宜以《尚书》为正。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7篇

前四句叙述一个白发老人,也不知他是谁.身上披蓑戴笠,远避人间,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下四句开始描写这个渔父的生活情况:他常常在明亮的沙滩边洗脚,在寂静的月光下垂钓。他住宿的地方无非是浅水沙滩,一年四季只是唱歌消遣。再下面四句继续是描写句。他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他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他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最后四句是结束:这个渔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悠然自乐,因为他所要的是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因而对那些自以为“众醉独醒”的人,如屈原那样,徘徊于水边,有许多悲哀、苦闷之感,倒觉得很可笑。

全诗的主题思想,都在这最后四句。而这最后四句,也正是屈原《渔父》的缩影。

赏析:

《渔父歌》为唐代诗人李颀用渔父为题材作的一首唐诗。全诗简单讲述了渔父的日常生活。诗的声调和句法都在五言古诗和律诗之间,既不同于六朝的五古,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诗。

这首诗的形式,可以说是加了一倍的五言律诗。每四句只抵得律诗的一联。我们不妨把它删减一半,诗意并无损失:

白头何老人,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这样就成为一首五言律诗。由此可知,所谓排律,就是把五言律诗扩大一倍、二倍、三倍……除了起结之外,中间都是对句。主题思想复杂或丰富的,这些对句还可以有许多变化、转折,主题思想简单的,就只是堆砌许多同样的描写句。这首诗的中间八句,就是其例子。杜甫的五言排律之所以好,就因为他的诗意层出不穷,富于变化转折,不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概念上。

但李颀这首诗还不能称为排律,因为它的声调还不合律体,差不多每一联都有失粘的字。我已把它们用()号标出来,如果改换了这些字的平仄,它就成为排律了。另外一方面,这首诗又因为已经有了调声的倾向,一联之中,粘缀处多于失粘处,声调还是近于律诗,而不能说它是古诗。

这种四不象的五言诗,正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的过渡形式。齐粱以前,古诗不讲究平仄谐和,齐粱以后,开始注意到平仄谐和。但规律还不严,就象李颀这首诗。盛唐以后,声律严密了,不容许一联中有失粘的字,象李颀这样的诗就很少出现。关于对偶,谢灵运以前的古诗,绝大多数不用对句,谢灵运开始用对句,但还不成规格。而且不讲究平仄粘缀,还是古诗的对句,不是律诗的对句。李颀这首诗中间八句是律诗的对句,然而是失粘的。这种对句,以后也不再有了,总结起来说,这首诗代表着古诗、律诗界限未清时期的形式。盛唐以后,做古诗就不管平仄谐和,也不作对句;做律诗就严守格律,不许有一字失粘,于是古诗和律诗的界限清楚了。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8篇

王逸认为《渔父》是屈原作的。但是后面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莫非与《论语》一样,虽然是孔子说的话,但不是他自己记录在书本上的?

说实话,对于「屈原之死」,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没有判定「对错」的权利。刚开始学习了解屈原的时候,我是反对「自杀」这种懦弱行为的。认为屈原为什么不远走楚国,去其他地方寻找救国之法?既然整个统治阶级都抛弃了你,何不隐居山林?

随着年岁地增长,自己对生活、社会地进一步理解,现在再来看「屈原之死」,则由单纯地反对转变为平和看待,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第一,我们不是屈原那个时代的人。那时国家社会人民赋予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在不同,我们没有切身体会。

第二,屈原的遭遇我们也不曾经历。楚_开始信任屈原,后又偏听奸人谗言,放逐屈原。并且整个朝廷不思进取,官员热衷于功名利禄,嫉贤妒能。处于战国时代,这样的国家最终能逃脱被灭的命运吗?而屈原对此却无能为力,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与之共同奋斗,即使「众人皆醉他独醒」。

一个人可以没有理想志向,屈原有理想。

即使一辈子忙于生存的庸人,也不可悲。因为每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如此。

可悲的是如屈原一类的人,知道自己一辈子追求的是什么,但是也被明确告知此生此志不能实现。甚至他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也会毁于一旦。面对这种不能反抗的命运,他能像希腊英雄一样依然奋力拼搏吗?

他希望楚国君臣能够上下一心,锐意进取,成为能够自保自立的强国,甚至一统诸侯,成为天下主。奈何天不遂人意。他那时的感觉,也许是这样的:如一个孤魂,飘荡在无垠的宇宙中。如一个梦境,身处黑暗中不能自拔。

我们阅读历史,就会同情别人的「自杀」行为,因为个人的生死对于无情的历史来说太渺小太可悲。每个人都会死,谁也逃不了。只是他因为某些原因提前了。

我们阅读自我,就会理解别人的「自杀」行为。几乎所有自杀的学者文人都是死于「理想」,死于形而上的「观念」。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存下去的理由」。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对于他们来说与其「食周粟」,不如死亡。「食周粟」就违背了他们立身处世的「原则」。那原则就是决定他们行为的法则,不能因外界而更改。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9篇

《楚辞》中渔父是一个隐者的形象,代表了一种遗世*的清高。他隐居在荒无人*的地方,有点陶渊明的风格;而屈原则与渔父相反,他有自己执着追求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渔父对屈原说:“世人皆浊,何不其??喽?锲洳ǎ恐谌私宰恚?尾黄漯j其糟而?f其酾?”可见屈原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却没有考虑周围的环境,实际上是自我限制,假如他能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那么屈原可能不会被流放了,他的人生会有更多的作为。

在《渔父》的最后一段中,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渔父告诫屈原,要依照周围环境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心态;不追求名利,不受外界干扰,当时代清廉时,自己再出世有所作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应时事而变,十分理智的做法。

相比于屈原投*,以示对祖国的忠心,我更赞成渔父的想法,怀揣一颗自由心,即使受到打击,也可在最快的时间内调整好状态,让心中多一丝镇定与坦然。“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陶渊明潜于官场,最后隐居深山,都说明了我们要像渔父一样,不能一味地向一个方向前进,不知回头。

放眼当今社会,人们忙于繁忙的生活,不大可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所以渔父的特点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当然,你阮籍那样自傲的*格,在现代也是行不通的,现代社会的生活如同大浪陶沙,稍有落后,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我们要懂得应时而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屈原和渔父这样的人:有的豁达乐观,有的自命不凡。这代表了两种生活态度:他们没有对错之分,不论哪种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屈原以死昭示了对国家的忠心,渔父仰天长叹,表达了对时世的无奈,他们都关心天下的人,只不过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罢了。

其实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像渔父一样的人,他们崇尚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知难而退。例如诸葛亮刚出山刘备的实力不强,所以诸葛亮毅然舍弃当时的总部新野。诸葛亮因为有像渔父一样知难而退的思想才使得吴蜀汉三足鼎立之势。刘翔在奥运会上退赛被人们指责,但如果他坚持比赛就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种种的例子表明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不能一味蛮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学习渔父的消极避世的做法,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真的学识,还自认为很像渔父一样的隐者,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这些昔时的场景已被碾为尘埃,虽然屈原和渔父已被人们逐渐淡忘,但他们留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却永远不会消失。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渔父词二首·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

翻译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扩展阅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扩展1)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12篇

渔父

春秋战国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渔父》注释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不复与言,复:再。

《渔父》赏析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说:_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zāo)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淈:搅浑。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成语:哺糟歠醨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_深思_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hào)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沐:洗头。浴:洗身,洗澡。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污浊。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吾缨(yīng);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莞尔:微笑的样子。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船桨。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_沧浪之水清兮_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_吾”字皆作_我”字。濯:洗。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遂去,遂:于是。去:离开。不复与言,复:再。

赏析: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 第14篇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翻译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