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7篇)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唐xxx曾对中书令xxx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大蛤蝌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xxx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xxx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勤学好问,把这叫做美德。”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2篇

xxx尝谓中书今xxx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xxx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xxx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注释】①xxx:唐xxx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蝌,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xxx:即xxx,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惟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xxx:美好。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3篇

贞观元年,xxx曰:“朕看古来帝xxx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xxx侍郎xxx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xxx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xxx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xxx说,逢xxx,然后为治乎?”xxxxxx其言。

贞观二年,xxx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xxx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xxx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xxx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xxx之道,当思之在心,xxx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xxx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贞观二年,xxx问魏徵曰:“何谓为xxx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①。’昔唐、xxx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③。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④之徒,不能塞也;xxx回⑤,不能惑也。xxx世⑥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xxx高⑦,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xxx⑧信xxx⑨,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xxx⑩偏信xxx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xxxxxx其言。

【注释】

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

②唐、虞:指尧和舜,尧曰xxx,舜曰有xxx。

③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赞扬尧舜的话。意为开四方之门,以招贤纳俊,广四方之视听,以防止耳目闭塞。

④共、鲧:共即共工,唐虞官名,鲧是xxx父。

⑤xxx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

⑥xxx世(前230—前207):xxx的少子,名胡亥,继承帝位后称二世皇帝。因他常居深宫,故公卿大臣很难见到他。

⑦xxx高(?—前207):秦朝宦官,二世用他为相。

⑧xxx(464—549):姓萧,名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他偏听xxx的建议,xxx魏降将侯景为大将军。后侯景反叛,朝野上下都抱怨xxx。xxx也为侯景所逼,结果饿死。

⑨xxx:在梁为官,任散骑常侍。

⑩xxx(569 — 618):姓杨,名广,xxx的次子,公元604年至公元616年在位。内史侍郎xxx基蒙蔽xxx耳目,以致农民起义,烽火四起,陷没郡县,他还全然不知,最后为宇文化及等所杀。

【译文】

贞观二年,唐xxx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xxx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xxx,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xxx、xxx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xxx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xxx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xxx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xxx偏信xxx,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xxx偏信xxx基,到各路反xxx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xxx很赞赏他讲的话。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5篇

1、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2、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3、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5、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6、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7、调序法:

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主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6篇

贞观二年,唐xxx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讲一句话,都要想想这句话是否对百姓有好处,所以我不敢多说话。”给事中兼起居注史官xxx进言道:“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唐xxx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他彩色绢帛一百段。

贞观八年,唐xxx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言语是表现君子德行的关键,因此,讲话怎能草率随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话讲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记住,遭到耻笑损害,更何况是作为万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是极大的,君主岂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为戒。xxx刚到甘泉宫的时候,xxx丽的山水泉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却责怪没有萤火虫,便下令说:‘捕捉一些萤火虫到宫里来,以供晚上照明用。’于是,主管部门马上派几千人去捕捉,后来从各地送来五百车萤火虫到宫中。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事?”魏徵回答说:“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为如果有所亏失,古人认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陛下的确应该有所警戒啊。”

贞观十六年,唐xxx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谈到古代的治国之道,必然要反复责备辩论。散骑常侍xxx也上书发表见解,他说:“帝王和平民,xxx和xxx,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极其愚昧的人想要成为xxx,极其卑下的人想要成为至尊之人,都是不可能的。陛下降下圣旨,大发慈悲,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还是担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况陛下要求臣下谈论天人之际,旁征博引,还要文辞华丽,这叫一般的xxx俗子如何应对呢?臣听说苍天把不说话看做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做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像是言语迟钝一样’,庄子认为‘大道不须用文采修饰’。这都是不希望多说话的意思。所以齐桓公读书,轮扁私下议论,认为徒劳无用;汉武帝仰慕古风尊崇儒学,汲黯讥讽说这是外表xxx义而内心欲望过多;这是不希望他们耗费精神。而且多记事就会损伤心思,多说话就会损伤元气。在内损伤心思、元气,在外损伤形体、精神,即使起初察觉不到,将来一定会受连累。应该为国家爱惜自己,岂能为兴趣损伤自己呢?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国家才实现的。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辩能办到的;只能忘掉那些爱憎之情,谨慎进行现实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实实,一心为公,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至于xxx善于强辩,由于自傲而失去人心;xxx富有辩才,由于言语空洞而失去声望。这是口才和雄辩带来的拖累,结局是非常清楚的。希望陛下少和别人争论,而要修养浩然正气;少看些古代书籍,而要恬淡轻松。自己像南山一样长寿,把国家治理得像东户时代一样太平,那么天下就特别幸运,xxx也就遍及天下了。”xxx亲笔,写诏书批复说:“不思考就不能统御臣子;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来和臣子谈论过于频繁,恐怕因此产生轻视别人的骄傲态度: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倒不怕劳累。xxx到你忠诚正直的言论,我一定虚心改正。”

关于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原文及翻译 第7篇

贞观十一年,xxx①魏徵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②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③,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xxx宇,xxx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xxx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xxx强,不虞④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⑤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⑥。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xxx⑦,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xxx乘机,拯其危溺,八柱⑧倾而复正,四维⑨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⑩;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xxxxxx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xxx,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xxx,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xxx,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注释】

①xxx:官名,功高德重,朝廷所敬异者,赐位xxx。

②祚(zuò):皇位,国统。

③殷鉴不远:xxx明镜不远,指夏的灭亡可为殷作鉴戒。后世称有前事为鉴为“殷鉴不远”。

④虞:臆度,料想。

⑤罄:本意是器中空,再次引申为尽、完。

⑥戢(jí):收敛,止息。

⑦殄(tiǎn)绝:灭绝,断绝。

⑧八柱:古人说地有九州八柱。地下八柱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⑨四维:古人称“礼义廉耻”为“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⑩期月:一整年。

【译文】

贞观十一年,xxx魏徵上奏疏说:

据我观察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变化,发现自古以来每个帝王都是承受天命创下基业的,都是用武功与谋略使各路英雄归顺的,然后再用文治来教化天下百姓。谁都希望创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名垂青史,xxx百世。但是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并且最后获得好结局的朝代却微乎其微。各个朝代都相继衰败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在于帝王失去了为君之道。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兵力是多么强大啊,三十多年来,大国的威仪不可一世。谁想到后来竟毁于一旦,叛乱一起,国家_就拱手让人。难道是xxx厌恶国家安定,不希望社稷长治久安,所以就采取桀纣那样的残暴统治,自取灭亡吗?肯定不是这样的。我看这是因为他倚仗国家富强,为所欲为,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所造成的。他在位的时候,奴役天下所有的人来满足他一个人的私欲,收集天下所有的宝物供他一个人玩赏,挑选各地的美女供他一个人淫乐,寻找异域奇珍供他一个人消遣。他居住的宫殿极其华丽奢侈,修筑的台榭无比瑰丽雄奇。这就必然造成徭役烦琐,战争不断。再加上朝廷之外,列强虎视眈眈;朝廷之内,大臣险恶奸诈。这样,谄媚阴险的人必然青云得志,忠诚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难保。整个朝廷上下,君臣之间都互相蒙蔽欺骗,心怀二志。民不聊生是大势所趋,国家四分五裂在所难免。就这样,至高无上的君王——xxx,到头来为叛贼所杀,死于非命,他的子孙也被杀尽,最终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这难道不叫人痛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