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郑侠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必备3篇)

《宋史郑侠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1篇

郑鼎,泽州阳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郑鼎,泽州阳城人。幼孤,能自立,读书晓大义,不妄言笑。既长,勇力过人,尤善骑射。初为泽、辽千户。岁甲午,从塔海绀不征蜀,攻二里散关,屡立战功。未几,宋将余侍郎烧绝栈道,以兵围兴元,鼎率众修复之,破宋兵,解兴元之围。庚戌,从宪宗征大理国,自六盘山经临洮,抵雪山。山径盘屈,舍骑徒步,尝背负宪宗以行。敌据扼险要,鼎奋身力战,敌败北,帝壮之,赐马三匹。至金沙河,波涛汹涌,帝临水傍危石,立马观之。鼎谏曰:“此非圣躬所宜。”亲扶下马,帝嘉之。俄围大理,禽其主,大理平。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从世祖南伐,攻大胜关,破之。继破台山寨,乘胜独进,前陷泥淖,遇伏兵突出葭苇间,鼎奋击,连杀三人,余众遁去。帝急召鼎还,使者以闻,帝曰:“为将当慎重,不可恃勇轻进。”遂分畀卫士三百人,以备不虞,且戒之曰:“自今非奉朕命,毋得轻与敌接。”秋九月,帝驻跸江浒,命诸将南渡,先达彼岸者,举烽火为应,鼎首夺南岸,众军毕渡。至元三年,迁平阳路总管。是岁大旱,鼎下车而雨。平阳地狭人众,常乏食,鼎乃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开潞河鹏黄岭道,以来上党之粟。修学校,厉风俗,建横涧故桥以便行旅,民德之。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镇鄂州。夏五月,蕲、黄二州叛,鼎将兵讨之,战于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十七年,董文忠等奏:“郑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属物产,宜悉与其子纳怀。”帝从之。赠中书右丞,谥忠毅。后加赠柱国,追封潞国公,谥忠肃。

(节选自《元史·郑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B.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C.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D.师还/命鼎居后/道经吐蕃/全军而归/入朝/帝问以时务/鼎敷对详明/帝嘉纳之/赐名曰也可拔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午指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B.栈道又称栈阁之道,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发明,专指古代行军作战时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

C.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通常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国家边境通常建造有烽火台。

D.路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鼎为将勇猛,屡获胜利。他曾遭遇伏兵,奋力迎击,连杀三人;南渡时率先夺取南岸,众军全部渡江;征蜀、兴元之战、征大理国等战役中都获胜利。

B.郑鼎忠心耿耿,得帝嘉奖。他曾在盘旋曲折的山路上背负宪宗前进;在金沙河,宪宗站在危石上观察情势,他进谏说皇帝不应该这样做,得到宪宗的嘉奖。

C.郑鼎执政有方,深得民心。针对平阳地少人多,百姓常吃不饱的.现实,他采取了有效措施;还修复学校,振兴风俗,修桥方便人们出行,百姓感戴他的恩德。

D.郑鼎为国捐躯,享受衰荣。至元十四年五月,郑鼎在讨伐反元叛军时溺水而亡;后朝廷赠封中书右臣和褒扬的谥号,后又追赠官爵、谥号。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敌据扼险要,鼎奋身力战,敌败北,帝壮之,赐马三匹。

(2)至元三年,迁平阳路总管。是岁大旱,鼎下车而雨。

参考答案

10.D

11.B

12.B

13.(1)敌人据守险要之地,郑鼎奋力作战,敌人战败逃走,宪宗认为郑鼎很勇猛,赐予他三匹马。

(2)至元三年,升任平阳路总管。当年大旱,郑鼎到任即下雨。

参考译文

郑鼎,泽州阳城人。自幼丧父,长大勇力过人,尤善于骑射。初为泽、潞、辽、沁千户。太宗六年(1234),随塔海绀不征蜀,攻二里散关,屡立战功,回师屯驻秦中。不久,宋将余侍郎烧毁栈道,围攻兴元,鼎率众修复栈道,击败宋兵,解兴元之围。太宗皇后四年(1245),调任阳城县军民长官。

宪宗三年(1253),随世祖征大理国,自六盘山经临洮,攻下西蕃诸城,抵达雪山。山路崎岖盘旋,徒步前进,郑鼎背负世祖而行。敌扼守险要之地,鼎奋力战斗,打败敌人。至金沙江,波涛汹涌,世祖在河边危石边立马观察,鼎忙劝谏道:“这地方非圣上所到之处。”扶帝下马。围攻大理,日夜不停,城陷落,擒斩大理国王。

宪宗九年,郑鼎又随世祖南伐,攻破大胜关和台山寨,擒宋臣胡知县,乘胜独进,遇伏兵,鼎奋力迎击,连杀三人,其余逃走。世祖急召鼎回来,告诫说:“为将当慎重,不可恃勇轻进。”“自今非奉朕命,不得轻率与敌接战。”九月,世祖屯驻江边,命诸将渡江而南,先到两岸者,举烽火为号。郑鼎首先登上南岸,大军随即过江。进围鄂州,鼎斗志更旺,攻兴_,遇宋兵五千,为鼎大败,擒其将桑太尉。

中统元年(1260),因功升平阳、太原两路万户。阿蓝答儿、浑都海之乱,鼎率本道兵马讨平。二年,诏令鼎统领征西等军,戍守雁门关。后调任河东南北两路宣抚使。三年,改授平阳太原宣慰使。至元三年(1266),调任平阳路总管。平阳地狭人多,常缺粮食,鼎疏导汾水,灌田千余顷,又开潞河鹏黄岭道,以运输上党的粮食,修建学校,改正风俗,修复横涧旧桥以便通行。人民都歌颂他。

至元七年,改佥书西蜀四川行尚书省事,领兵巡察东川。过嘉定,遇蜀兵,战于江中,擒宋将李越,缴获所有战船。八年五月,改任军前行尚书省事。十一年,随大军伐宋。十二年,镇守黄州。同年四月,改授淮西宣慰使。十三年,加昭毅大将军,赐白金五百两。

至元十四年,改任湖北道宣慰使,镇戍鄂州。同年五月,蕲、黄二州反元,鼎领兵讨伐,在樊口战斗中,舟覆溺死,年六十三岁。赠中书右丞,谥忠毅。后加赠宣忠保节功臣、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潞国公,谥忠肃。

《宋史郑侠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2篇

《宋史郑侠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节选自《宋史·郑侠传》)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秩满,径入都__ (2)羸瘠愁苦,身无完衣__

(3)青苗、免役权息追呼__ (4)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__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安石欲使以是进 ②不足以辱检讨

B.①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 ②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C.①王安石知其名 ②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

D.①选人中式者超京官 ②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3分)

(2)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3分)

(3)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3分)

9.郑侠对王安石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6.(4分)(1)秩:任期 (2)羸:瘦弱 (3)息:停止 (4)罪:加罪

7.(3分)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凭借/来;B.……的原因/用来……;C.他/自己;)

8.(9分)(1)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不认为它是便利的。

(2)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3)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9.(3分)(1)起初感念王安石的知遇之恩,欲为其尽忠;(2)就新法之弊多次劝谏王安石,拒绝其笼络;(3)反对王安石新法,将奏疏呈给神宗。

【参考译文】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年间,其父在江宁做官,他随父前往,闭门苦读。王安石听说了他,邀他相见,攀谈之后对他甚为欣赏。中进士,并名列前茅,调任光州司法参军。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不认为它是便利的。光州有悬而未决的狱案,郑侠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传奏上去,都得到了王安石的同意。因此郑侠心里很感动,将王安石作为知己,打定主意要对王安石尽忠。

任期满后,他直接来到京城。当时刚开始施行考试新法以选拔人才的政策,候选人考试合格的可以提拔做京官。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考试而得到提拔,郑侠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过这些新法,所以推辞了。郑侠曾几次前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问他对新政有何想法。郑侠回答说:“青苗、免役这几桩事,与边境用兵之事,在郑侠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王安石没有回答。郑侠告退后就不再前去拜见,只是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谈论施行新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王安石虽然对他不满,但还是让儿子王雱前来,告诉他考试新法知识一事。当时刚设置修经局,王安石又想任用郑侠为检讨,又派幕僚黎东美去讲明自己的意思。郑侠说:“我没有读多少书,不足以任检讨之职。我之所以来京,只不过是想求教于相君门下罢了。而相君言谈之间,无不是以官爵为先,以此来对待士人也就显得太浅薄了。如果确实想帮助我取得成就,那么就请听取我所进献的有利于民便于万物之事,施行其中的一两件,让我得到晋升而内心无愧,不也是很好的吗?”

此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下雨,一直持续到七年三月,人们都无法生存。东北的流民,扶老携幼,堵塞了道路。他们身体瘦弱,困苦不堪,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城里的贫民以至拆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郑侠知道王安石听不进劝谏,就将他所看到情景全部绘成图画,连带奏疏一起交给阁门,然而没有被接受。于是他又假称事情机密紧急,通过驿马传送把奏疏直接递交银台司。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当晚,神宗整夜未眠。第二天,命开封府酌情削减免行钱,司农开常平仓放粮,青苗钱、免役钱暂停征收,方田、保甲之法都取消,共取消了十八条措施,民间欢呼相贺。

王安石离去,吕惠卿执政,郑侠又上疏指责他。郑侠将在位的朝臣分类,和奏疏一起呈给皇上,吕惠卿上奏说他是造谣,故郑侠被贬编管汀州。御史台官员杨忠信拜见他,惠卿揭发了这件事,而且指使御史张琥_他们相互勾结为朋党。郑侠在赴汀州途中行至太康时,被追回京城审问,案件定立后,惠卿建议把他处以死刑。皇上说:“郑侠所说的都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朝廷着想,这份忠诚之心也算可嘉,怎么能治他以重罪呢?”最后只将他贬至英州。到英州后,他找了一间快要倒塌的寺庙居住下来,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

《宋史郑侠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第3篇

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

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参考答案

4.(1)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译文】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那么就是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恐怕只是制造纷乱,来使天下人陷于愁苦吧?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处理得更好?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区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