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推荐6篇)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1篇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3篇

这是一首以写景阐明哲理的诗篇。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四月离开黄州贬所,前往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弟弟子由,并曾畅游庐山,足迹遍及庐山名胜的十之五六,有诗文记游,“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作此诗,说:“仆庐山诗尽于此矣。”(《东坡志林》卷一“记庐山游”条)诗人描写了庐山横看、侧观、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的特点,并以身在庐山,难以认识庐山真面的现象,阐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本质,必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对事物作总体的宏观把握。而从欣赏自然风景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是有了一定的距离感之后,才能真正地抉其精华。本诗还说明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一个浅显的生活道理。由于诗人用以取譬的事物平常而亲切,包蕴的思想理念深刻而浅近,完全摒除了一般说理诗平板枯燥的缺陷,而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千古名篇,千古名言。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庐山。庐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山势雄伟,山体多峭壁悬崖,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如果能跳出庐山看庐山,肯定会识得庐山的本来面目的。这首哲理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_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第6篇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少年时即“奋历有当世志”(《宋史》本传)。十余岁,博通经史。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洵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_,诬苏轼“谤讪朝廷”,被捕入御史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又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_掌权,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四年,再贬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立朝刚正不阿,以国家天下为重,于新旧两党皆无所依违,且“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赵翼赞其“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达之情,继李、杜后为一大家”(《瓯北诗话》)。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传统的婉丽风格外,开创豪放清雄一派,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所宗。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