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1篇
xxx与xxx游于濠粱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循:_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本文中,应子与xxx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争论可以看出:xxx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x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xx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习《xxx相梁》、《xxx与xxx游于濠梁》,你对xxx其人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两句评价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固然;(2)顺着,沿着;(3)代词,鱼的快乐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xxx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美学上的欣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理状态。
4、xxx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xxx心境旷达,视功xxx如“腐鼠”,有着高沽愉悦的生活情趣,而且能言善辩。(意思对即可)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2篇
【甲】xxx相梁
xxx相梁,xxx往见之。或谓xxx曰:“xxx,欲代子相。”于是xxx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xxx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xxx而吓我邪?”
【乙】xxx与xxx游于濠梁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xxx相梁 欲代子相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xxx住见之
C.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 夫鹓雏发于南海
D.非梧桐不止 子非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xxx相梁,xxx往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反映了xxx的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甲】【乙】两文中的xxx和xxx,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比铰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仔细研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xxx不直截了当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xxx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D
2.(1)xxx做了xxx的国相,xxx去看望他。
(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甲】中xxx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清高自守、不慕**的思想。【乙】文xxx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反映了xxx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4.示例:
欣赏xxx,因为xxx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
欣赏xxx,因为xxx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5.(1)示例:这样写收到了讽刺尖锐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xxx》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2)示例:不同意,因为第三者的心理,不可能掩饰到滴水不漏,总有某些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也可表示同意,但须言之有据。)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扩展4)
——xxx秋水原文及翻译(秋水赏析及全文解释诗意)
《秋水》是《xxx》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16]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xxx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本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河伯与北海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 ,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直流的水畅通无阻,*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情况下河伯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xxx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_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看到大海后,才知道你的不足,这就可以与你谈论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大海却不会满溢出来;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却不曾减少;海水不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也不因水灾旱灾而受影响。这说明了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从天地之间生成形态,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小的蚁穴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细小的米粒在大粮仓中吗?人们用“万”这个数字来称呼物类,人不过占其中之一;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xxx所连续**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xxx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没有终点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固定。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xxx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xxx和xxx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xxx、xxx让而**,**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xxx与xxx的作法,认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xxx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xxx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xxx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蛇与风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xxx与子路
xxx周游到匡地,xxx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xxx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xxx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xxx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xxx、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
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xxx,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xxx,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公孙龙与魏牟
公孙龙向xxx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xxx的言谈,感到xxx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xxx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
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xxx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xxx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xxx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xxx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xxx与楚臣
xxx在濮水边垂钓,xxx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xxx将**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xxx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xxx国有一神龟,被杀死的时候已经活了三千年了,xxx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xxx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xxx与xxx
xxx在xxx做**,xxx前往看望他。有人对xxx说:“xxxxxx,是想取代你做**。”于是xxx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xxx,整整三天三夜。
xxx前往看望xxx,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xxx来怒叱我吗?”
xxx和xxx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xxx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xxx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xxx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xxx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xxx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扩展5)
——《过故人庄》原文及翻译
《过故人庄》原文及翻译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3篇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
xxx和xxx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xxx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xxx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xxx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xxx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xxx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鯈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确定是。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顺着。其,话题。
本:最初。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文言现象
一词xxx
固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之:①安知鱼之乐 之:(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代词)
倒装句(状语后置)
原句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
改 xxx与xxx于濠梁之上游。
译 xxx与xxx在濠梁上游玩。
判断句
原句 是鱼之乐也。
译 这是鱼的快乐。
原句 子固非鱼也。
译 你本来不是鱼。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问题探究
1.xxx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xxx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xxx与xxx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
答:xxx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xxx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xxx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xxx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xxx占了上风。因为xxx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xxx占了上风。因为xxx说了后xxx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xxx与xxx的关系?
答:xxx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xxx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xxx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xxx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问题批判
**来,也有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xxx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种体验,把体验当成知识,固然表现了其超然的态度,但对认识却大有不利,因为认识与体验是两回事。严格来说,xxx并没有从逻辑上反驳惠施,而是把逻辑引到了它够不到的地方,即各人当下的内心体验,而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过,xxx既然运用了逻辑推理,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会继续追问:你说你在濠上时知道了鱼的快乐,但那是刚才的你,而现在说话的当下你已经不再是刚才的你了,你怎么会知道刚才的你知道鱼之乐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刚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面对这样的诘难,我想xxx不会再说什么,他在语言上是输了,即被剥夺了说话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未必认为输了,他只要诉之于内心体验,就是永远的赢家(精神胜利法)。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当这样的赢家,因为一个每一个瞬间都不认同自己另一个瞬间的人将不再会是一个人了,甚至于将什么都不是。也许xxx的真正意图正是要说人什么也不是,但他决不可能说出这一点,因为一“说”他就“是”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实际上,就连纯粹内心的体验,甚至就连沉默,也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保持沉默”),而一进入时间,就“是”一点什么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语言和逻辑来“说”了。所以只要提到“刚才”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区别,就会彻底取消xxx的发言权。
鉴赏
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xxx》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xxx与xxx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xxx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xxx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xxx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xxx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扩展2)
——甲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乙晏子使楚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乙晏子使楚阅读答案与翻译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4篇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节选自《xxx.秋水》)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xxx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xxx以应陈涉
C.xxx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场辩论中的xxx与xxx,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A
2.C
3.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4.欣赏xxx,因为xxx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欣赏xxx,因为xxx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5篇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xxx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xxx与xxx游于濠梁》)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皆若空游无所依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6篇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5.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xxx孰美
16.xxx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
15.(3分)B
16.(2分)在**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xxx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第7篇
xxx与xxx游于濠梁
先秦:佚名
xxx与xxx游于濠梁之上。xxx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xxx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xxx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xxx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xxx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xxx和xxx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xxx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xxx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xxx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xxx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xxx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